当代,许多著名的编舞家都借由影像来助长其舞作的丰富性,或将作品为镜头改编,甚至加入导演的行列,艺术结合科技促使舞台成为多媒体的大熔炉,再加上电脑科技的迅速扩张,将影像舞蹈推向另一个巅峰!
表演艺术在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百年,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变。从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超现实主义、包浩斯、行动艺术、观念艺术,到进入排山倒海的「媒体世纪」中,科技成为影响艺术与舞台表现的主因之一。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事件或发明,诸如水、火、动物、灯光、机械、雷射等,皆不断地被运用至舞台表演中。艺术结合科技促使舞台成为多媒体的大熔炉,加上电脑科技的迅速扩张,也将影像舞蹈推向另一个巅峰!
多媒体与科技对舞台表演与艺术交流的影响与日俱增。影像时代虽不是新名词,但它对艺术文化甚至经济生活产生了无远弗届的影响,透过电脑与电视,人们可以在家读电子书、看电影、听音乐、查股市、打高尔夫、购物聊天等,它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即使像舞蹈这般稍纵即逝的瞬间艺术,也借由录影而得以保存。
如果你看过百老汇的歌舞剧,你肯定记得《猫》cats剧里的太空飞碟,或《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中金碧闪烁的吊灯,瞬间由剧院大厅滑进舞台的惊人开场;或者《西贡小姐》Miss Saigon剧末从上空降至舞台的直升机;以及《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的旋转舞台等。这些高成本的商业剧著实满足了观众声光色影的视听需求,在享受载歌载舞之余还有身历其境的真实况味。但是,这些名闻遐迩的演出鲜少在亚洲巡回,倘若这些歌舞剧能旧作新诠、重新为电影改编,即便无法呈现同一面貌,也不至于让未曾远渡重洋的观众望尘莫及。但我们不禁质疑,透过第二媒介,它是否能忠实地记录原作?这个再现和原作间有何差距?舞蹈与影像是如何开始相互踫触?影像对舞蹈究竟产生了什么作用?
舞蹈影片的发展
德国科隆SK文化基金会(Stiftung Kultur Köln)的媒体研究员Ulrike Boecking(注1)指出:舞蹈在影像方面涵盖的层面极广,所谓的「舞蹈影片」(Video Dance),我们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时代出现不同的名称,像是「编舞影片」(Chorecinema)或「电影舞蹈」(Cinedance),人们经常使用同一名词却意指不同范畴。舞蹈影片在当代的定义是:「以动作主导的独立创作或经过处理的舞蹈影像,而不仅是记录舞蹈的附庸。」影像与舞蹈的关系明显地分成两个界线:为保存舞蹈所拍的纪录性质的影片,或专指特别为影像编舞而摄制创作的舞蹈影片。而一部影片,也可能先用电影胶卷拍摄,但为达到某些特殊效果,例如采光极暗时,便使用数位摄影机来拍,然后在电脑里剪辑,最后则是放映在大银幕上,你已经很难用录像(video)、影片(film)或数位(digital)来界定它了。
回顾早期的舞蹈电影,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将舞蹈呈现于银幕上的不是编舞家或舞者,而是拍电影的人。若要一探究竟,追溯当初的动机,无非是这些电影从业者认为:舞蹈动作极适合做为描绘电影影像的元素。但虽然早期的电影工业快速发展,舞蹈电影却不被看好,多数芭蕾舞的编舞家认为,将活生生的舞蹈经由镜头拍摄而置于平面的二度空间,不仅破坏动作的美感也无法呈现动作的张力。
最早的舞蹈影像纪录是一八九七年艾德森(Thomas Alva Edison)所拍的首部影像作品《安娜贝拉》Annabella,它主要是以洛依.富勒(Loie Fuller)的婆娑舞姿做为影像之表现。它除了忠实地记录了富勒的舞作之外,并且企图在影像中再创作富勒的崭新灯光设计。
今日大多数舞蹈影片还是以记录性质为主,但随著机器与科技日新月益,即使是记录性质的影片,在采取镜头角度的运用上也广泛地使用各种技术,例如,特写镜头、远景、慢动作、重叠影像、短暂静止画面、变换颜色等,都是简易器材即可操作的技术。一九〇三年,米乐斯(Georges Méllès)的影片《芭蕾大师之梦》Ballet Master's Dream,便利用摄影机「停格」的功能,大玩时空跳接的把戏,像这样的影像就不可能在实际舞台演出中呈现。
一九二〇年,许多德国与法国的前卫运动艺术家,将他们的创作与影片结合,成为今日影像舞蹈的滥觞。例如,侯特曼(Walter Rothmann)在其作品中结合一个框架型的道具,借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纯抽象的流线引进影片中,类似于流动舞蹈的意象。法国的前卫艺术家Fernand Léger、Man Ray与 Dudley Morphy则发掘人体与日常生活用品之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动作,他们将一个老妇人爬阶梯的沈重动作,以快速重复的技法,制造了老妇人不费吹灰之力在梯间不断上下跳跃的趣味。这些影片舍去故事架构,而以动作本身的意象制造张力与意义。
歌舞片时代
虽然,电影的无声时代已有留声机或现场的伴奏,但声音与影像同步却一直到一九二八年才成功,这也意味著舞蹈结合音乐进入影像的开端。借此,娱乐工业马上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在一九二九至三七年期间,好莱坞将美国的音乐剧拍摄成电影,导演与编舞家成为流行的合作组合,共同将爱情故事结合剧院魅力展现于耀眼的黑白歌舞片中。
但这类型电影直到一九三四年才明显地受到观众的瞩目。Busby Beokeley在其影片《贵妇》Demes中,让女舞者们在镜头前跨步踢腿,他不仅「编」了舞,还愼重考虑动作与镜头取摄的位置角度等。例如,他从上端拍摄的长镜(top-shot),便极为出名,这个从上往下的拍摄角度,让空间变得虚幻,这些失去地心引力的动作,在镜头微妙的移动中产生奇景。
一九五〇年,金.凯利开始与好莱坞的华德.迪士尼合作,卡通画家不仅让舞者置身于想像世界中,并且让凯利与卡通人物共舞。例如五六年《舞会邀请函》的作品中,即利用凯利和女舞伴在工作室所拍摄的影片,以特殊拷贝技术,由卡通人物取代女舞者。当年歌舞片的美学观与技术创举,显然仍影响著今日的影像从业者;不同的是,当今的数位器材与电脑剪接提供了更多惊人的特殊效果。
影像舞蹈在美国
一九四〇至六〇年之间,美、英的独立片导演,受到二〇年代欧洲前卫电影的影响,拍制了许多小成本或为少数观众欣赏的片子。到一九四〇年,影像舞蹈才首度建立自我的语汇。回溯较早期的独立舞蹈影片,是由戴伦(Maya Deren)所导的三分钟影片《为摄影机编舞之研习》A study in choreography for camera,戴伦曾与编舞家杜汉(Katherine Dunham)工作数年,而她与前卫电影导演Alexander Hackenschmied的工作经验,教导她如何透过镜头去欣赏动作,这是首部专为摄影机编舞的影像舞蹈。她在作品《在这部影片》In this Film的节目单写道:「藉著电影技术的开发,空间本身即是参与编舞的主要原动力,在这个认知中,影像舞蹈是一个空间与舞者的双人舞,而摄影机不仅是个观察敏锐的眼睛,它更担负了创造的责任。」
五〇至七〇年代,美国的舞蹈影片发展迅速,为了将舞蹈构想借由影像来呈现,许多舞者与编舞家加入电影导演的行列,许多基金会及机构支助舞蹈影片,像公共电视(CPB)、国家艺术基金会等,亦曾补助每个影片计划两万美金。甚至传统电视节目《舞蹈在美国》Dancing in America,除了将焦点放在古典芭蕾之外,八〇年代以后,也开始吸收新世代编舞家为电视台改编其舞台作品,并且播放实验性与独立制作之影片。但至八〇年末期,美国的公共基金大量删减后,便停止了实验性作品的播放。现在,公共电台在收视率与私人电台的压力下,先前对舞蹈影片的资助也成了过往云烟。
永远创新的康宁汉
在众多的编舞家之中,模斯.康宁汉算是实验最广的舞蹈家。在五〇至六〇年期间,他融合舞蹈与电影,并且与舞台设计者、导演共同合作。七〇年代他利用录下排练的过程的影片来修正舞蹈,在那时期,他发掘了经由镜头与摄影,编舞被改变的观点,他同时预期到以影像发展作品的挑战性。正当他与音乐家约翰.凯吉及画家罗森柏格尝试新实验时,他也和导演亚特乐斯(Charles Atlas)发掘影像舞蹈的可能性。康宁汉曾说道:「人们看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已经完全习惯它了,没有理由不去开发它」。九〇年代,他则以电脑软体编舞,这项创举又将人体与电子科技带入新纪元。
在每一次与不同媒材的合作中,康宁汉总有新的发现,他认为舞蹈在台上与影像中的差异在于:「动作透过镜头比你直接用肉眼看时来得更快,当你看到极快的动作,你捕捉的意象也跟著加速。在台上可以数到十秒的动作,你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两秒。所以我试著将动作加速,去达到这个技术。但如何将动作变快?不仅是单纯的加速,而是如何处理整个作品。我想它也发生在生活周遭中,电影促使电视加快,生活中所有事物都变快了,可能就是因为电视的关系。我不认为这一定是好、是坏,但它确实已经存在并且成为你可以利用的东西。」
欧洲的艺术电视台对影像舞蹈的推波助澜
一九五〇年,法国导演昆尼(Louis Cuny)便已将莫里斯.贝扎(Maurice Béjart)的舞作搬上电视,但基本上仍以保存编舞的完整性为主。六〇年以后,贝扎和另一导演曼能(Hans Van Manen)受到电视台的委托,制作了「TV-ballet」的节目,不但加入了故事情节,还拍了台下的实际生活,舞者兼顾了演员的角色。六〇年晚期,德国的WDR电台也制作了系列性的舞蹈节目。曼能在一九七九年与舞者达菲斯(Coleen Davis)合作的《生活》Live,当舞者在现场演出时,曼能将事先拍好的同一舞作,以两倍大的影像同步投射于舞台背幕上,其效果像个放大的镜子般。这样的手法,至今仍广泛地被使用著,例如,美国编舞家柴德斯(Lucinda Childs)便以分割画面的方式,同时呈现舞作的各种角度或者并列远、近镜头的多重效果。在短时间内,观众还可以维持其专注力,但这种组合多半让观者有视觉干扰之嫌。另外,英国的BBC与「第四台」电视台更是扮演著影响全欧舞蹈影片发展的角色(注2)。
八〇年后期欧洲影像舞蹈的第一波盛况
在欧洲,法国算是最早开始发展影像舞蹈的国家。七〇年时,康宁汉的影响漂过大西洋在法国滋长,包括由美移居的编舞家卡洛琳.卡尔森(Carolyn Carlson)及苏珊.柏吉(Susan Buirge),以及同一时期由美返回的法国新进也加入舞蹈影片的行列;而亚维侬舞蹈节及影像舞蹈节是最佳的呈现处。而最大的功臣乃是法国文化部长Jacques Lang,透过他的大力鼓吹,不仅使舞团林立,更吸引了许多外国舞者到法国工作。政府还特别补助发展舞蹈电影的机构,使许多编舞家能将其舞台作品拍制成影像,可谓盛况空前!
过去十年,英国与荷兰在影像舞蹈上已有显著成就,多数新制作几乎是出自这两个地方。今日,在此方面发展极为蓬勃的除了美、英、荷、法等国之外,其他诸如德国、奥地利、瑞士、加拿大等,皆靠特殊的舞蹈电影节或独立电影奖项推广。例如,欧洲极为著名的「国际舞蹈电影节」(International Dance Screen Festival),便是由德国与奥地利合办,奖项分成舞台原作录影、为镜头重编之舞台作品、专为影像拍摄的编舞作品及纪录片等四类,每项奖金为三万马克,得奖作品并且有机会在美国、澳洲、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等多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今年的参赛者就有两百名,可见竞争之激烈。
当代,许多著名的编舞家,经常藉影像来助长其舞作的丰富性,或将作品为镜头改编,甚至加入导演的行列,例如梅芮迪斯.蒙克、碧娜.鲍许、大卫.帕森斯(David Parsons)、比尔.提.琼斯及威廉.佛塞等国际知名的编舞家,皆对影像媒体有独特的创见。其中几个极为出色的作品,包括莫米克思(Momix)舞团的舞蹈影片《展览会之画》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即融合了音乐、舞蹈、绘画、装置与服装,借由水底、城堡、画廊、塔台与田野等场景,将肢体音乐影像化。另外,K计划舞团(Charleroi/Danses-Plan K)的舞作《移动目标》Moving Target,则以电脑绘图影像,探讨精神分裂的身体动作,并且以镜面似的建筑场景混淆内外空间,以及透过影像让舞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中。
舞蹈数位学派(digital school of dance)
将舞蹈学派、电脑科技与数位影像结合的,首推编舞家威廉.佛塞。佛塞曾指出:舞蹈本身无法在它的时代恒久存在,根据历史只有一般的舞蹈观念幸免残存,但它们都不是清晰且实体的记录。佛塞是最早使用数位媒材(Digital Media)于排练的编舞家,这套特别为法兰克福舞团设计的「即兴科学技术」(Improvisation Technologies)光碟,主要是为了让新进舞者能快速地适应佛塞的独特技巧而设计的。德国艺术媒体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ZKM)的设计师Ziegler、Kuchelmeister与舞者Haffner,在一九九四年研发了此软体,它如同电子舞蹈影像辞典,不仅是电脑科技融合舞蹈的一大突破,更是历史上记录舞蹈的重大发明。
这套光碟包含四大项目:一、理论(Theory),由佛塞亲自解说其舞派原理的一百个理论章节,并有舞者清淅的动作示范图解。二、例子(Example),经由动作影像的实例学习相关动作,并可跳至「表演」去对照实际舞台演出的组合动作。三、排练(Rehearsal),从点至线、线至面去分析动作,借由「落下曲线」等基本动作语汇,快速又精确地学习其技巧特色。四、表演(Performance),以舞作《统治自我意欲》Self Meant to Govern为例,窥其舞派原理至编舞的整个发展脉络。此光碟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者可以任意点选四个不同摄影角度(如平视或仰角)来观摩整个舞作,且可以随时切换,经由连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寻得路径。而且它也可以转成慢动作,方便分析动作的细节。有了这套光碟,佛塞的学派与著作将可以巨细靡遗地永久保存、传承。
科技与商业对艺术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终究难以盖棺论定。今日,人们已可以藉各种软体来编舞、作曲、拍电影与建筑设计等,不久也将能在自家电脑观赏全世界的舞作或展览。走笔至此,想起美国A1cor组织里,希望拜科技昌明之赐可以在未来复活与长生不死的冷冻尸体;以及在英国经过两百七十七次才复制成的绵羊「桃莉」,看来「拷贝」人类的神话也指日可待了。伟大的二十一世纪,让人期待又害怕!
注:
1.本文特别感谢Ulrike Boecking接受采访与提供资料。
2.请参考本刊第六十二期「舞蹈影片在英国」一文,黄琇瑜。
文字|俞秀青 人体舞蹈剧场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