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金宝歌剧团」主演的台语片海报。(翻拍自《陈子福手绘电影海报集》)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电视歌仔戏的流金岁月/明星篇

歌仔戏伶人的仙履奇缘

传媒新生态,洗刷「戏仔」污名

「上电视」对歌仔戏伶人的意义,不仅是经济的,更可贵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们成为光耀门楣的一代。所以,他们必然要努力穿上「电视」这双仙履,而且还要穿得久,即使必须为符合商业电视的需要、媒体特性的需要,而在艺术上有所削足适履,对信奉「应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儿女来说,何足惜呢?

「上电视」对歌仔戏伶人的意义,不仅是经济的,更可贵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们成为光耀门楣的一代。所以,他们必然要努力穿上「电视」这双仙履,而且还要穿得久,即使必须为符合商业电视的需要、媒体特性的需要,而在艺术上有所削足适履,对信奉「应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儿女来说,何足惜呢?

在童话故事中,辛德瑞拉(Cinderera)因为顺适地穿上宫廷侍卫送来的玻璃鞋,一下子从悲惨的灰姑娘变成王子的新娘;对至今大部分人能朗朗上口的歌仔戏明星而言,电视,便是改写其演艺人生的那双戏剧性的「仙履」!

那是一九六〇年代:戏园一家家改建成电影馆,早十年内台歌仔戏的荣景陡然走了下坡。

六二年底,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台视开播后一个礼拜,就播出电视史上第一出歌仔戏《雷峰塔》,不过当时看得到电视的人不多,故回响不大。同这时候,有个活跃于内台的戏班叫「赛金宝」,也正招兵买马,筹备著到菲律宾公演的事;半年后,剧团的演员们从菲律宾名利双收地返国了,当他们还回味著侨胞热情的掌声时,剧团团主却体认到内台的景气江河日下,毅然宣布:「散班!」

失去舞台的戏伶,各奔前程

每一个剧团的解散,都意味著许许多多因家贫或生做「戏班囝仔」而入行跟著戏班流浪,挨板子坐科苦练成一把舞台功夫的歌仔戏伶人,马上面临是否转行的抉择。他们大多没读过什么书,能选择的出路其实并不多,年轻演员若不甘愿从此脱下绚丽的戏衫,当一个平凡没有掌声的店员或工人,而决定留在本行,大多数只好降「格」以求,散入各个外台戏班演酬神戏;唯有少数条件合适的人,由于那时歌仔戏侧身于各种方兴未艾的媒体,被挖角到电影、广播里去,展开了另一段有别于舞台的表演生涯。

他们当中,有人后来上了电视演歌仔戏,再有更少数的人,没随著黑白电视时期的现场直播节目落幕而退场,他们演著演著,遂走入拥有最大量观众的电视歌仔戏里,走出前辈与外台同侪无缘经历的彩色人生。六三年「赛金宝」解散所释出的演员中,就有四个人有如此的机运,他们是:小明明、柯玉枝、小凤仙,以及歌仔戏空前绝后的天王巨星杨丽花。

优秀演员跻身新兴媒体,电影、广播初体验

兴起于一九五〇年代中期的台语片颇时兴拍歌仔戏电影,主演者俱是著名的内台剧团。柯玉枝、小明明是「赛金宝」的老班底,也是「赛金宝」拍电影时的男、女主角;尤其是小明明,原本在舞台上演小生的她,由于五官细致分明,试镜后被挑去扮女主角,影片卖座,片商们都归功于她的银幕魅力。所以剧团一解散,她立刻被电影公司请去拍电影,且片约不断,一直从古装片演到时装片。

至于柯玉枝、小凤仙、杨丽花,则被同时经营三个广播歌仔戏剧团的刘钟元(即今河洛剧团制作人)网罗,开始每天到电台唱戏。当时,电视机尚不普遍,听收音机的人比看电视的人多得多,戏迷众多的歌仔戏上了广播后,大受欢迎,一度相当盛行,连地方电台都有广播歌仔戏节目,不少电台甚至成立自己专属的剧团。演员若能适应在广播室坐著唱戏的演出形式,本身的唱腔、音色又能极尽戏剧表情,透过广播无远弗届的放送,很有机会收服四面八方的听众,使知名度迅速窜升。例如,被分派到大龙峒的正声电台担任「天马广播剧团」小生的杨丽花,靠著一出《薛丁山》,很快地就成了广播明星。

广播歌仔戏兴盛期,刘钟元旗下可谓众星云集,除了杨丽花,还有很多来自内台戏班、本来就有些名气的优秀演员:如黑猫云、廖琼枝、小丽云、廖秋、曾宝云、小幸子、吴梅芳、月春莺等;也有以好嗓子擅场,成名于广播歌仔戏者,如翠娥、王金樱、高玉珊等。那些年,每次这三个广播剧团联合到戏院作一年一度的公演时,黄牛票总是飙涨十倍而照常抢手,较诸一般剧团演出时门可罗雀的情况,更突显出媒体塑造明星的效能。而在每一场演出中,贴赏金赞助杨丽花光采的「红纸」都是最多的,杨丽花就这样脱颖而出,团里的前辈演员再也无人与她计较小生的角色。

一九六六年,台视要再增加一个歌仔戏节目,六个有意争取的剧团在电视上公开竞演,优胜者可获得日后的演出权;刘钟元以《精忠报国》前来叩关,岳飞一角自然亦由杨丽花担纲。有好角色可发挥,加上同台演出的均是火候到家的前辈们,杨丽花犹如众星拱月,显得益加出色。于是,这个俊秀英挺、嗓音宽厚的新小生,抢走电视机前所有的目光,《精》剧以最高的收视率一举夺冠──引领电视歌仔戏风骚的杨丽花时代,于焉开始。

电视成为强势媒体,各路歌仔戏明星先后来归

同这一年,小明明一口气拍了三部时装间谍片。与杨丽花年龄相彷、年轻时常玩在一块的小明明,其实比杨丽花更早上电视,不过纯属玩票性质的客串演出,她的重心仍摆在拍片,毕竟,电影明星所象征的时尚形象、社会地位乃至于高收入,非彼一时的电视演员可相提并论,她根本想像不到,电影主流大众娱乐媒体的位子,不久之后便拱手让予深入家庭的电视。小明明直到一九六九年中视开播时,才正式率团进军电视,但崛起于电视的杨丽花已先她占尽优势,演艺际遇也由此逆转。

当时,台语时装片还有另一个出身歌仔戏的灼灼红星,是柳青。柳青在「日月园歌剧团」演副旦时,叫小春美,她也是因剧团拍电影的机缘,以面貌清丽被拔擢为主角,剧团解散后,她索性全心投入电影圈,改以「柳青」行世,台语片后期,她还曾与当时从电视红到电影的杨丽花,合演过一部古装电影《三凤震武林》。之后,她被刘钟元等人延揽,重新栽培,以饰演文弱多情型的小生著称,与杨丽花、叶青、小明明并称电视歌仔戏「四大小生」。顶著电影明星光环进电视的柳青,啼声初试便是「中视团」的当家小生,她和王金樱的生旦配,口碑颇佳,曾对老牌的台视歌仔戏形成威胁。

台视的中南部联播网于一九六五年完成,从此,歌仔戏节目愈来愈炙手可热。歌仔戏既能经由天线传送到家,上戏院买票看戏的人自然更少了。曾在内台颓势中一枝独秀的「拱乐社歌剧团」,是第一个拍台语片的戏班,六〇年代初期还发明录音班,极盛时同时拥有七个团,但这十年还没过完,它也苦撑不住,最后只好集中众团的菁英到中视抢攻地盘了。「拱乐社」在中视只待了一年多,即因收视率落后而解散,它所培养的演员,继续留在电视发展而较为人知的,有许秀年、连明月、叶琼文等;当中,以由生角改习旦角而成为杨丽花「娘子」的许秀年最受瞩目。许秀年从六岁起就是「拱乐社」挂名领衔的当家「囝仔生」,无论电影或内台戏,她均挑大梁,可说是所有电视歌仔戏明星中成名最早的人。许秀年功底深厚,音色与行腔转韵皆独有韵味,杨丽花与她在萤幕上的合作被誉为歌仔戏绝佳的生旦组合,奈何,歌仔戏重生轻旦,她虽与天王巨星长年搭档,地位与可挥洒的空间却远不及杨「相公」。

「杨丽花传奇」揭示了「演歌仔戏可以上电视变成明星」,这是传统歌仔戏伶人前所未有的愿景。有希望的年轻伶人们,有的毛遂自荐,有的欣然接受电视剧团的征召,也有出身伶人家庭、但原本并不欲承继衣钵者,因电视而重回歌仔戏的怀抱,其中之一是叶青。在此之前,叶青跟著身为电影演员的表姐江青霞往电影界发展,演过不少台语片,但未受瞩目。后来经柳青推荐,加上其玉树临风的外型使刘钟元为首的制作群看好她是小生的可造之才,故吸收她与青蓉搭档。叶青果如其伯乐所预见的名列一线小生,尤其在自创剧团后,她大刀阔斧地采用狄珊新编剧本,结合电子剪辑特效,发展出所谓「神话特技奇情」的类型剧,在在显见叶青戮力成就自己的风格;但其声势始终难与杨丽花并驾齐驱。

众星云集,「联合歌剧团」盛极一时

跨进一九七〇年代后,因政府推动「客厅即工厂」运动,农村家庭变成工厂和加工区的延伸,电视已然成为最符合工商社会作息型态的休闲形式。民众亲近电视的时间加长,电视机普及率大幅成长,高收视率的节目也增多了,其中包括同属于闽南语节目的歌仔戏和布袋戏。然而,随著中视、华视一开播就辟有歌仔戏时段,竞逐的剧团骤增,分散了彼此的广告量,一九七二年时,杨丽花领军的台视歌仔戏收视率又败给同台的黄俊雄布袋戏,以致一度停播。

眼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不保,本来在三台各顶一片天的众生众旦,终于一块儿回到台视成立「联合歌剧团」。「联合歌剧团」是电视歌仔戏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一统局面,其阵容几乎涵盖所有足以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歌仔戏演员,在幕后擘划这个剧团的,是刘钟元和出身内台、人称「三大编导」的陈聪明、石文户、蔡天送所合股的制作群。在此之前,他们早已广纳新秀,以多组生旦班底在各台成功地攻城掠地,对电视歌仔戏的制作方式颇有心得。为容纳最多明星上场,「联合歌剧团」大多制作历史演义的戏码,杨丽花、叶青两位当家小生才在开团戏《七侠五义》中分饰展昭、白玉堂,令观众大饱眼福,戏外就此萌发瑜亮情结;此后,杨、叶两大天王的合作成了绝唱,连该剧团应邀到新加坡公演三次,两个人也是先后挂帅前往。

明星卡司加上精心安排的戏码,使「联合歌剧团」盛极一时,演员们的知名度亦更上一层楼。尽管主观条件如此有利,但剧团最后仍不敌当局对闽南语节目限制益加严厉的政策,宣告解散。

当家小生兼任制作人,再掀电视歌仔戏高潮

那是戒严统治的年代,仰赖广告生存的商业电视台,有时会为了奉承上意,不惜停掉高收率的节目。然而,民间戏曲如歌仔戏,自有其韧性,当它从电视上消声匿迹了将近两年,一九七九年杨丽花尝试复出于台视时,立即受到热烈的拥戴,《莲花铁三郎》一剧还缔造百分之五十开机率的奇观。民意之所趋(及其背后的商业利润),终于迫使台视于翌年宣布重新成立「台视歌仔戏团」,一时之间,杨丽花也俨然台视的镇台之宝。

杨丽花以小生兼任制作人的身分再掀新浪头,「小生兼制作人」也随之成为八〇年代电视歌仔戏的潮流,这种男主角兼制作人的现象,在其他类型的戏剧节目极为少见,可说是电视歌仔戏的一大特色。对电视节目主导权最大的人物是制作人,他给不给机会,攸关艺人能不能在有限的镜头前被注目。知名小生之所以想要担任盈亏自负的制作人角色,乃因为歌仔戏一向重「生旦戏」,而成为女性观众投射对象的偶像小生,便是一出戏能否受欢迎的重点;知名小生因为对个人的收视率有信心,故不愿被其他制作人操控,宁可自组剧团,以全面掌握自己的获利和演艺事业。红小生既然当起制作人,自然更不可能与人分享能够独占观众爱恋的偶像型角色。在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况下,其他志不得伸的小生便转战他台,小明明、叶青、李如麟和黄香莲,都先后在华视、中视组团作戏,形成群「雄」山头并立的新生态。曾创造出无数明星的资深制作人刘钟元,后来也因旗下小生各立门户,很难再在电视上制作歌仔戏了。

商业电视台唯利是图,从电视歌仔戏的几度起落,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任何高贵背景的伶人们,在现实的电视环境下如何地孤军奋战!他们必得时时求新求变,才能稳居收视率常胜军,免于被淘汰;即便收视率长红,讲方言的歌仔戏还是可能被停,或是只能被法令困于半个小时的长度内,在所谓的闽南语节目时段称霸。更残酷的是,一旦歌仔戏不再是有利可图的商品,即使是曾为其赚进大把银子的杨丽花,电视台也弃之如敝屣。

没成为电视偶像明星的廖琼枝

如果我们也亲身体验过内台班演员风雨夜在顚簸的卡车上赶著「过位」到下一个戏院,在燠热非常的戏院里穿著沉重不透气的戏衫作戏,不管台下有再多掌声,他们仍被世俗认定为「戏仔」,「作戏头,乞食尾」甚至是伶人挥之不去的诅咒……,我们将明白,「上电视」对歌仔戏伶人的意义,不仅是经济的,更可贵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们成为光耀门楣的一代。所以,他们必然要努力穿上「电视」这双仙履,而且还要穿得久,即使必须为符合商业电视的需要、媒体特性的需要,而在艺术上有所削足适履,对信奉「应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儿女来说,何足惜呢?

长久以来,歌仔戏在台湾没有任何体制内的向上提升管道(如能充实艺能的学校、剧团,或有助自我肯定的比赛或表演名目),歌仔戏的演员若非电视明星,就只能是路边自生自灭的「戏仔」了,这也难怪「上电视」的价値观会根深柢固在歌仔戏从业者的心里。到了电视歌仔戏渐感时不我予的后期,仍有不少出身伶人家庭的新生代参加演出,如尔后在剧场歌仔戏中亮丽登场的唐美云、许亚芬、石惠君、郭春美等,他们所谓「戏剧世家」的身分,也要等到歌仔戏重回剧场,才被论述为値得引以为傲的价値。而以艺术家自期、努力奉献薪传的廖琼枝,才有可能成为「杨丽花」以外的另一种歌仔戏范型。

少有人知道,在第一出电视歌仔戏《雷峰塔》中饰演「白蛇」一角的旦角,其实是廖琼枝,其后,廖琼枝也断断续续在电视上待过一段时间,只不过,和许多当年在萤幕上短暂停留的优秀演员一样,她被大众遗忘了。试想,廖琼枝当年若在电视上成了偶像明星,或许今天她的苦调就不会唱出歌仔戏伶人共同的身世,唱得如此之愀怆,令人动容。

苦调太长、太慢、太悲,电视歌仔戏是「不」唱的。

 

文字|施如芳  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