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電視歌仔戲

相關文章 20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流金歲月

    電視歌仔戲自一九六二年首度播出以來,在今年正式步入第四十個年頭。期間曾引發「兒童逃學、農人廢耕」的盛況;曾幾何時,也逐漸淹沒在有線電視的喧嘩衆聲之中。然而,當歌仔戲與電視媒體相遇,究竟擦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光彩?而歌仔戲在「進」「出」電視螢幕之間的經驗,又帶給其表演藝術本身什麼樣的影響?且讓我們傾聽諸位專家娓娓道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1984年,楊麗花電視歌仔戲《洛神》首度登上八點檔,編劇為簡遠信,造就宮廷大戲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六○年代,台灣娛樂工業剛起步,台視開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和龐大的觀眾群,歌仔戲開始從廣播轉戰電視,攻城掠地、擴張版圖。 七○年代,歌仔戲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台視聯合歌仔戲團播出《七俠五義》,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八○年代,歌仔戲風雲再起,台視中視華視競爭激烈,楊麗花、葉青、黃香蓮、李如麟四強鼎足而立,創新多元、求新求變,是為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九○年代,娛樂形式多元,曾經叱咤風雲的歌仔戲藝人或淡出螢光幕或走向精緻藝術殿堂,歌仔戲朝現代劇場發展,電視歌仔戲逐漸式微。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四十年歲月。這一路走來,電視歌仔戲曾經睥睨一時、風光至極。雖然如今歌仔戲已在電視上消聲匿跡,但卻在現代劇場裡找到新生命,也應證了不管什麼劇種,有觀眾,就有它的價值存在。 今年,暌違觀眾已久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二十年之邀,重返舞台演出《丹心救主》, 本刊特別企畫,讓讀者回顧那個屬於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以及在那個流金歲月裡,許許多多紅遍大街小巷,讓我們曾經每天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之深深著迷、為之瘋狂的歌仔戲明星們!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電視歌仔戲全盛時期,歌仔戲明星常常到各地公演作秀,圖為當年的公演宣傳海報。
    特別企畫 Feature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說電視歌仔戲的冷暖枯榮

    電視歌仔戲的興起是因為電視這個媒體的出現,但正當電視媒體日新月益,如日中天之時,電視歌仔戲卻悄然退場。其煙視媚行、顛倒眾生的盛況,看樣子是再也回不來了。箇中原因看似順理成章,卻也有許多「如果怎樣,就不至於怎樣」的思考空間。

    文字|林鶴宜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葉青與電視歌仔戲演出,右為狄鶯。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劇之本,造就繁華盛景 電視歌仔戲編劇發展的幾個階段

    電視歌仔戲走向輝煌的黃金歲月,固然是由於許多歌仔戲明星的崛起,但真正的幕後功臣,當屬這些兢兢業業、不斷摸索、嘗試,不斷尋求突破的編劇家們;編劇肩負著「一劇之本」的任務,歌仔戲是否能在電視上站穩腳步,劇本常佔著成敗的關鍵地位,而編劇人才的中斷,也成為電視歌仔戲揮別這一段璀璨記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字|劉南芳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楊麗花在《丹心救主》中宋仁宗的扮相。
    特別企畫 Feature

    瀟灑小生的致命吸引力 四大天王 流金歲月的璀璨身影

    回眸這四位電視歌仔戲四大小生,無一不是影視「兩門抱」的傑出明星。奠基於年輕時所紮下的深厚功底,及通過唱念作打的演出實踐,四大小生淬礪出個人獨特的氣韻風華,小明明的靈秀雅媚,柳青的清逸純淨,葉青的軒昂深邃,楊麗花的誠篤親和等,都為電視歌仔戲烙印出繽紛多元的劇藝景觀,也成為你我心目一抹永恆的璀璨光影。

    文字|蔡欣欣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許秀年與唐美雲演出《大漠胭脂》的宣傳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仔戲螢幕中永恆的倩影 旦角千姿 唯美就是一切

    愛情,是歌仔戲最攝人心魂的主題元素,也正是這個劇種的強項。這個命題揭示了歌仔戲中小旦的重要性肩負著為「唯美」與「情感」代言的使命尤其電視歌仔戲更為如此。

    文字|李佩穎、蔡榮豐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九月十四日廈門人民劇場「台灣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由右而左為莊金梅、張秀琴。
    回想與回響 Echo

    怎一個「理」字了得? 試探海峽兩岸歌仔戲研究的十個問題(上)

    歌仔戲發展不過百年,一九四九年後被隔絶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中達三十多年之久,因而分別在兩岸發生了型態、風格上的明顯變異。在多年的交流與研討中,有關歌仔戲發生發展的實證性問題,兩岸學者達成了共識,然而,在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上,則仍然存在著深刻的分歧。

    文字|陳世雄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台視《雷峰塔》,1962。
    特別企畫 Feature

    踞居於「新舊交會」的通路 瀏覽電視歌仔戲的歷史光影

    這一路行來,電視歌仔戲走過睥睨一時風光至極的黃金歲月,也有過景氣低迷乏人問津的慘澹時日。然而曾幾何時,「全新製作」的電視歌仔戲已逐漸在螢光幕上「銷聲匿跡」

    文字|蔡欣欣、本刊編輯部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狄珊(左)為葉青講解劇本。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不完三分、道不盡情愁 讓歌仔戲轉入劇本時代的幕後推手

    初期我們寫的都是live show,現場演出,每星期播出一小時,平時要花很多時間討論劇本,慢慢摸索編劇的技巧。不只是編導要適應電視,演員也有適應期。本來大家都演幕表戲,現在則要一字一句依照劇本來唸。

    文字|莊慧秋、本刊編輯部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台視《俠骨英雄傳》,1980。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新調擘新局 卡拉帶獨霸一方

    製作完成的卡拉,曲調數量還是有限,因應電視播出需要,曲調重複的比例自然大大增加,也正因為如此,配合了電視媒體的強勢,某一些較常播放的曲調無形中達到了「打歌」的作用,觀衆朗朗上口。

    文字|柯銘峰、本刊編輯部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賽金寶歌劇團」主演的台語片海報。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仔戲伶人的仙履奇緣 傳媒新生態,洗刷「戲仔」污名

    「上電視」對歌仔戲伶人的意義,不僅是經濟的,更可貴的是,它洗刷伶人的污名,使他們成為光耀門楣的一代。所以,他們必然要努力穿上「電視」這雙仙履,而且還要穿得久,即使必須為符合商業電視的需要、媒體特性的需要,而在藝術上有所削足適履,對信奉「應主人意,便是好功夫」的江湖兒女來說,何足惜呢?

    文字|施如芳、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集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楊麗花」型的正派憨小生,在談情說愛的「戲肉」處,較易得婦女觀衆的歡心。
    回想與回響 Echo

    且讓明星歸明星 看楊麗花歌仔戲在國家戲劇院

    如今,生產歌仔戲明星的機制已經消失,台灣不可能再有第二個「楊麗花」。如果後來者不能認清楊麗花成名的時代背景因素,仍嚮往影視明星的風光,那麼,歌仔戲將隨本土熱的消退而漸入死寂。

    文字|施如芳、林鑠齊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中視歌仔戲團《青天難斷》,1996。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小離家老大回 談歌仔戲在電視「進」「出」之間

    在電視歌仔戲幾經沉浮之後,一九八一年,台視歌劇團在國父紀念館推出《漁孃》,重回舞台的感覺還十分生澀;到了一九九一年在國家劇院推出的《呂布與貂蟬》才奠定了電視歌仔戲在舞台上華麗、和「電視化」的演出風格。近年來許多電視圈的歌仔戲從業人員紛紛回到了大舞台,他們在劇場中的表現認真而出色,我們也從而看到歌仔戲進出電視媒體之間,表演藝術已產生了一些變化。

    文字|劉南芳、白水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河洛歌子戲團的《欽差大臣》(1997)。河洛擅長以嘲弄反諷的「官場戲」,批判表露社會亂象與人生百態。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構與重整」的新紀元 打造歌仔戲的希望工程

    歌仔戲一向具有高度的包容性,百年來已經吸納了許多其他表演藝術的養分;而不同歷史階段的歌仔戲表演形態,又相繼在九〇年代復甦聚合,相互影響之下,對歌仔戲的整體劇藝發展,造成更加複雜多重的震盪。這種震盪的現象,在重組歌仔戲的不同藝術元素之際,是否也有可能融合出獨特的歌仔戲藝術語言?

    文字|蔡欣欣、白水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身爲當家台柱的小咪,謝幕時總是一身麗人男裝,壓軸亮相。
    戲台女影

    舞動歌仔戲的全才明星──小咪

    不管你是在民國哪一年看「藝霞」的,都一定看過它的當家台柱小咪,她爲這個曾經活躍於台、港的本土大型歌舞劇團,固守了二十餘年的好光景。有人問她:「藝霞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她想了想,說:「有啊!至少它培養了一個小咪,到現在還在爲大家表演。」

    文字|施如芳、小咪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梨》劇中丑角表演份量頗重,有時甚至讓主角成了配角。
    戲曲

    電視劇乎?歌仔戲乎? 評《梨園天神》

    許多嚴謹的考慮,在歌仔戲表演中變得無關緊要,這是否意味著進入電視界的歌仔戲,終究已經像電視劇一樣,日益地商業化、商品化,以觀衆的口味做爲製作的標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雙向的滿足,即使回到專業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文字|劉南芳、白水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許秀年(左)飾耶律芙蓉,在《雙槍陸文龍》中與楊麗花所飾陸文龍有一段深厚情感。
    焦點

    武戲文做《雙槍陸文龍》 兼談楊麗花與電視歌仔戲

    以一齣《陸文龍》而聲名鵲起的歌仔戲小生楊麗花,在將近四十年社會劇變的歲月中,爲歌仔戲的生存發展及她自身的表演成績作了最佳適應,以致能夠在舞台、廣播及電視媒體上歷久長紅。値此,台灣光復五十周年,楊麗花重登舞台,再次演出她的成名戲《雙槍陸文龍》,可謂饒具意義。

    文字|李惠美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 八十年十月楊麗花歌仔戲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呂布與貂蟬》,圖爲海報上劇照。
    九四回顧

    瞎子摸象乎? 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

    對於一個中年以上,或前中年的歌仔戲忠實觀衆來說,他或她的看戲經驗很可能是:童年看野台,少、靑之年看電視,近中年起進劇場看舞台;雖然,這一路來看的都是楊麗花、葉靑和黃香蓮等。但是,場地變了,效果、氣氛也不一樣了,甚至文武場也多聲了。觀衆眼睜睜地看著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那些彷彿是借來的「新招」,是恰得其象呢?還是瞎子摸象?

    文字|邱昭文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冉》劇在內涵上著重結構及舖陳手法,是受電視媒體的影響。
    戲劇

    從《冉冉紅塵》看電視歌仔戲重返舞台

    歌仔戲進入電視媒體之後,從原來的舞台化身段轉爲面對三機的演出形式,因而歌仔戲藝術也產生相當大的改變。這次於國家劇院演出的葉靑歌仔戲《冉冉紅塵》,電視裏的演員再一次站上戲台,正好以他們自身印證媒體對傳統戲劇加諸的種種影響。

    文字|劉南芳、言午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 南管名伶蔡小月與葉靑古都交會。
    焦點

    浪子回頭時 葉靑的「歌仔戲溯源」意義

    「早期歌仔戲就像浪子一樣,有路無厝,完全要靠自己的奮鬥、打拚,才能立地生根,爲自己創造一個梨園的大家庭。」旗下擁有數十名成員班底的「葉靑歌仔戲團」團長葉靑如是說。

    文字|李疾、劉振祥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