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的巴赫活跃于学院的高墙内,也在都会鄕野人群之间。只不过,巴赫已经从一个作曲家经过历史的熟化成为一个图腾,巴赫的音乐也出现了各种的变貌。「还原者」实事求是地追寻唯一、真实的巴赫;「创新者」充满想像地表现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还原与创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乐之父」的地位会因为历史而更加伟大无法动摇。
「巴赫因为历史而伟大」,这句话似乎对他在创作方面的成就有贬抑的意思。事实上,这个世纪的现代人,大概没有人怀疑巴赫音乐的价値,但在巴赫生活的十七世纪,他的演奏却远比创作被看重,因此我们无法否认历史让巴赫的音乐伟大,时间的沉淀以及人类智慧的增长,留助巴赫的音乐架构出雄伟完美的美学系统。
「音乐之父」巴赫在本世纪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他的音乐美学在蓬勃发展的音乐风格中,是影响力无所不在?还是只能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宫廷音乐系统里,只能成为学院象牙塔中的一种古董文献?在这个世纪,巴赫的音乐出现了怎样的变貌?尤其是在讲究即兴、个性化的爵士乐中,巴赫音乐与爵士音乐产生了哪些形式的挂勾?是本文试图要呈现的主旨。
还原与创新
对这个时代的音乐人来说,巴赫的音乐有著截然不同的两种意义,一种是「还原」、另一种则是「创新」。想要还原巴赫音乐的人,有鉴于时空的阻隔、文献的阙漏,以系统化的知识分析历史留下的线索,企图拼凑出巴赫的全貌,探索巴赫当年真正的创作意涵。
这一派文献考据的风气,主要在二十世纪后半才兴起,像是布鲁根(Farnz Bruggen)、贾第纳(John Elliot Gardiner)、库普曼(Ton Koopman)、皮诺克(Trevor Pinnock)等人为其中健将,这些音乐家大多身兼器乐演奏与指挥双重身分。不过,真要说到「挖掘」巴赫音乐使其重生的鼻祖,就应该更往前提到孟德尔颂,他是十九世纪重新炒热巴赫的第一人,他发现巴赫《马太受难曲》原谱,进而于一八二九年于柏林公开演出,引起一阵巴赫音乐文献考据风潮,一八五〇年更有人提出印行巴赫全部作品的计划。而这股「还原」巴赫的风气至今,依然炽热不休。
再来谈谈「创新」,可以从诠释以及创作两个方面著手,先说以创新手法与概念诠释巴赫,代表性人物为卡萨尔斯(Pablo Casals)、杜蕾克(Rosalyn Tureck)、顾尔德(Glenn Gould)、史托考夫斯基(Leopoard Stokowski)、保罗梅耶(Paul Meyer)等人。事实上,更多演奏家从事著巴赫音乐创新的工作,巴赫的乐谱对他们而言或许是重要的参考,却绝对不是牢不可破的铁律,这其中有人以半世纪的沉淀淬炼,以内心最深的理解观照巴赫音乐的秩序与情感,是巴赫音乐虔诚的信徒;也有人保留巴赫音乐的架构及语法,大刀阔斧地在器乐运用以及编制上重新诠释巴赫,是巴赫音乐的新时代发言人。
在巴赫身上找灵感
在乐曲创作上受到巴赫影响的例子,每个都是古典音乐的重镇。贝多芬、布拉姆斯与巴赫并称「3B」,某种程度说明了他们创作上的血缘关系。贝多芬称巴赫为「和声之王」,又对他作品复音的表现方式深入研究;布拉姆斯更是以仿古为旨趣,像是他的《第四号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夏康舞曲〉,以及《竖笛五重奏》的最后乐章都充满巴赫精神。而莫札特更是第一位对巴赫作品,结合虔诚信徒与文献学究双重身分的人,不过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缺乏环境,因此只造就了他自己的创作。另外,古诺《圣母颂》、巴西作曲家魏拉-罗伯斯的《巴赫风巴西组曲》,还有舒曼、李斯特、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浦朗克都写过《B-A-C-H音阶变奏曲》,甚至是巴赫的儿子们也都不避讳地在父亲身上找灵感素材。
爵士音乐里头,创作与诠释的界线是那样地模糊,但是爵士乐手对巴赫音乐的创新却同样充满活力。巴赫音乐之所以深受爵士乐手喜爱,主要有几个因素,如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注1),与爵士乐中贝斯根音(注2)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巴赫音乐的单纯均衡,让充满想像的爵士乐手可以大肆地进行创意即兴的改造工程,而不失其趣味。而巴赫音乐著重各声部旋律线的对位,呈现一种复音美感,在爵士小乐团合奏中,相当容易表现这样的既亲暱又充满张力的形式。
巴赫玩爵士乐?
不过在爵士乐的发展上,巴赫音乐的变貌倒是尙未出现线状的系统关联,顶多是点状的热力绽放,爵士乐手的特质几乎决定了一切,不过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种典型:第一种是全面地投入巴赫音乐的研究,找出其音乐与爵士乐互通之处,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第二种是借用巴赫音乐的引子,透过片段的〝hint〞(提示)引发出乐手自己内心的即兴语言;第三种则是以全本巴赫原作为基础,在乐曲进行中再给予爵士化的装饰;最后一种则是将不相干的旋律,以模仿巴赫的对位手法做出复古的味道。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典型,对爵士乐手来说巴赫并不是活在乐谱文献中,因此他们不会向历史或是乐谱找寻答案。对他们来说,巴赫是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唯有透过巴赫音乐与内心的交流对话,才能有所创新。
说到爵士乐对巴赫的创新,绝对不可不提贾克.路西耶(Jacques Loussier)这位钢琴家,他从一九五九年开始组成三重团,就专注地在巴赫音乐的「演奏、嬉戏」(play)上。路西耶受过巴黎音乐院正统的学院训练,他的老师是纳特(Yves Nat),路西耶除了传承纳特杰出的演奏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连纳特最具特质的弹性速度、摇晃手法都尽得真传(如果您有机会聆听纳特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话),路西耶的触键是那样敏锐、音色多变。如果从诠释创新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路西耶可以与杜蕾克、卡萨尔斯等人相提并论,因为他对巴赫音乐有著充分的知性了解,因此能够深入巴赫音乐的精髓。
贾克.路西耶──灵动、单纯的嬉戏
而从创作创新的角度来看,将路西耶比作莫札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巴赫音乐绝对不单纯只是「改编」而已,除了外貌爵士化的改变之外,乐曲内在的涵意也被更新。路西耶的创作绝对不光是情绪展现的即兴,他透过一种规则、形式,让手中的爵士巴赫呈现一种美感,那样灵动、单纯、令人感动。这样的手法延续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会被部分人士认为「黔驴技穷」,但是就因为手法的统一稳定,让路西耶演奏巴赫成为一种典范,除了魅力感动之外还有更多的坚持执著。
路西耶自己就说,将巴赫的音乐改编成爵士是那样自然的事,因为他音乐中的要素与爵士乐声脉相通。由于深刻的思索,路西耶投注爵士巴赫的演奏可以说兼具广度与深度,长时间的酝酿沉淀,让他留下《G弦之歌》、《d小调触技与赋格》、《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义大利协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b小调嘉禾舞曲》、《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第五号D大调赋格》、《d小调协奏曲》等丰富的作品。近来,路西耶虽然尝试德布西、维瓦第、拉威尔、萨提等人作品改编爵士的路线,但是灵光乍现的艺术性成就还是以爵士巴赫为最。
路西耶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举十二平均律《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为例,钢琴持续地演奏著原谱的部分,但是气质相当随性不会流于严肃,然后贝斯的低音则跳跃新潮地走著爵士音阶,时而跟钢琴搭配时而又出现即兴的冲突,而鼓声有时透过铙钹成为气氛的营造者,有时则又像是汽车的离合器与变速器组合,能在关键时刻敲出切分音,让整个三重奏能在一致的时点,完成换气、换节奏、换速度、换情绪的动作,天衣无缝、别出心裁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而路西耶最新力作则是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
尤瑞.肯恩──光怪陆离的情绪拼贴
提到《郭德堡变奏曲》就不能不提另一位喜欢以古典为素材,进行爵士变装的乐手尤瑞.肯恩(Uri Caine),尝试过马勒、华格纳、舒曼之后的肯恩,近来也推出巴赫《郭德堡变奏曲》专辑。不过,整个音乐的呈现充满概念的创新,而不是依循巴赫原作照本宣科。原本的巴赫《郭德堡变奏曲》一张CD即可录完,但是肯恩却大动作地录了四张CD,不过为了市场考量后来是以双CD问世。
肯恩这位擅长模拟把玩各种音乐风格的高手指出,巴赫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父,并不是他发明新的作曲手法,而是他将当时自己所知道的创作手法,整理出规则,逐一运用在作品上。因此,这张专辑重点不在于将巴赫音乐的素材改编变奏,而是将肯恩所熟悉的音乐风格拿来变奏。因此,乐迷们听到的是充满著拼贴风格的音乐进行,爵士、蓝调已经是基本的,音乐剧、巴洛克风、实验音乐、东方音乐全都进了肯恩的变奏箱中,呈现一种光怪陆离的情绪转换境界。表面上,或许有人会说,「除了曲名之外,一点都不巴赫。」但个人却认为,就精神本质层面尤瑞.肯恩肯定深受巴赫影响。
约翰.路易斯──全本《巴哈平均律》
相较于路西耶对巴赫音乐全面深化地投入,肯恩受到巴赫指标性的精神领导,MJQ(Modern Jazz Quartet)的钢琴手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的爵士巴赫所呈现的音乐氛围,显然就比较平易近人一些。路易斯本身除了爵士乐演奏之外,本来就经常跨足古典乐曲的诠释,而他在巴赫音乐的改编上,最著名的就是那套上下两卷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以先前所述爵士乐手创新巴赫音乐的典型,路易斯显然属于第三种以全本巴赫原作为基础,在乐曲进行中再给予爵士化的装饰。
无论是乐曲的形式、前奏与赋格的配套、甚至音乐的情绪,路易斯都没有偏离巴赫太远,只不过在淡雅精致之余,他将贝斯、吉他、小提琴、中提琴等器乐,也都纳入爵士化的装饰运用中。不过就弹奏的技术上,路易斯在某些精巧节奏或是二、三声部的对位处,显得有些含糊失之准头;另外在音乐情绪与张力上,也偏向温情单调而显得本身的主体性较为贫弱。整体来说,在艺术性的表现上不如路西耶以及肯恩。
表现自己内在的「巴赫」
此外,还有不少乐手虽然不是专注在巴赫的音乐爵士化上,但却会「不由自主」地取材巴赫,像是铁琴家乔.洛克(Joe Locke)就将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的旋律与巴赫的《d小调触技与赋格》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手法就如同前述的最后一种典型,将不相干的旋律模仿巴赫呈现复古风味,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想美感。而更多电影配乐,甚至是新世纪音乐作曲家或是世界音乐,将巴赫的音乐妆点上森巴、拉丁、民谣等风味,不过那些手法就不在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之内了。
本世纪的巴赫可以说是活跃在学院的高墙之内,也活跃在都会鄕野人群之间。只不过,巴赫已经从一个作曲家经过历史的熟化成为一个图腾,巴赫的音乐也出现各种的变貌。「还原者」实事求是地追寻唯一、真实的巴赫,「创新者」充满想像地表现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还原与创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乐之父」的地位会因为历史而更加伟大无法动摇。
注:
1.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其实就是持续低音,指的是巴洛克音乐合奏时最低音的部分,通常由大提琴与巴松管,或者是键盘乐器(大键琴或管风琴)与鲁特琴负责演奏该声部。演奏者必须视写在最低音部音符下方的号码以及临时记号加以演奏,这些号码以及临时记号就称为数字低音。举例来说,看到7这个数字,就代表著以该音符为根音,弹奏出它的七和弦。
2.爵士根音指由爵士乐团中低音大提琴所弹奏出来的低音声部旋律,具备展现和弦根音以及节奏形式两种效果,切分音型态以及突破西欧传统半音音阶进行规则,为演奏爵士乐时低音部最大特色。
文字|赖伟峰 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