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FCP:2000」的活动中,来自云南纳西的两位老东巴,在福康宁公园里进行仪式。(吴文翠 提供)
新加坡 工作坊/新加坡

亚洲制造的跨文化剧场活动

王景生与「飞行杂技计划」

「在活动过程中不存有制作演出节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坚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参与者更自由地互动。让受邀者对彼此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一群未知的种子,才是「飞行杂技计划」的主要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不存有制作演出节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坚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参与者更自由地互动。让受邀者对彼此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一群未知的种子,才是「飞行杂技计划」的主要目的。

在一座占地十八公顷的公园上,一个剧场里,邀请五十几个来自亚洲各地、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连续相处(工作)一个月,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会有什么发展或结果?这样一个活动得花多少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动机之下办这样的活动?

新加坡的福康宁公园里,确实有这样的活动在进行著,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办了三届(分别是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二〇〇〇年),未来还会继续办下去,这个活动名为「飞行杂技计划」(The Flying Circus Project,简称FCP),主办者是王景生所领军的「新加坡剧艺工作坊」(Theatre Works LTD)。

动机萌芽于一九九三年的纽约,彼时王景生正在纽约大学的艺术学院修习硕士学位,同时王也是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简称 ACC)的奖助生。ACC经年提供奖助金给亚洲各国的艺术家到美国研习,纽约则是亚洲艺术奖助生的大本营,王因而有机会与亚洲各类的艺术工作者定期碰面。当时触动王景生思考的是:这群亚洲艺术工作者波此可以侃侃而谈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艺术活动,大家都熟知崔莎.布朗、碧娜.鲍许、William Forsythe与 The Wooster Group……,不过对于彼此的艺术文化,这些亚洲艺术工作者却所知有限。因此,王景生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也许,我们(亚洲人)应该试著去了解彼此。」当时王也接触了彼得.布鲁克在跨文化(inter-cultural)方面进行的各类工作资料,他思考著:「怎样才是亚洲的 inter-cultural模式?」

培养一群未知的种子

FCP一开始就计划进行三届,王景生知道这需要很大的经费才能完成,虽然一开始募款并不顺利,但是终于「日本基金会」(The Japan Foundation Asia Center)愿意提供大部分的经费,开出的条件是:要一个成果──作品的呈现。王景生坚持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表演呈现的目标,但是王愿意在活动结束后导一个戏,并以日本基金会的名义发表。协议达成,第一届的「飞行杂技计划」得以实践,传单上写著:“The Flying Circus Project — taking Asian traditional arts into the next millennium.”所谓的“Flying Circus”,指的是仍存在著的、仍活跃著的亚洲传统艺术文化,而非博物馆里已成标本的化石。

「在活动过程中不存有制作演出节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坚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让参与者更自由地互动。让受邀者对彼此的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一群未知的种子,才是FCP的主要目的。

受邀参与FCP的历届艺术工作者,包含导演、演员、编舞家、舞者和音乐家,一九九八年增加了作家、文化思想评论家和影片工作者,二〇〇〇年则又增加了装置艺术家,以及云南来的西藏喇嘛和纳西东巴(注1)。

FCP主要的活动内容分为传统艺术形式的「身体训练」(physical training)与「即兴再创作」(reinvention)两大部分,交替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与评论,则在二〇〇〇年的活动中加入。以下便就身体训练与即兴再创作两者分别介绍。

向全亚洲学习

在身体训练方面,FCP最初的构想是以传统艺术为主体,所以在一九九六年的首届活动中,专注于学习传统技艺,项目包括峇里岛的面具舞、越南的传统舞剧Hat Cheo、泰国的宫廷舞和Khon面具舞,以及日本的能剧。此外,也有印尼的传统武术Randai、Silat和Minang舞蹈,由曾来过台湾的Boi Sakti领军(注2)。

为期六周的活动中,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进行传统身体技术的训练,由现代艺术工作者向传统艺师学习。可是在即兴再创作的部分,这群五、六十岁的老艺师就比较保守,很少参与即兴创作的互动。所以在一九九八年时,王景生做了一些修正,改为邀请三、四十岁一代的传统艺师,因为年轻艺师比较开放,有些年轻艺师更已在自己的领域里,将所学的纯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转化。至于所邀请的对象,也从中心文化转向边缘文化,例如邀请印度的艺术家参与时,便放弃新德里的艺术家,改而选择边境Manipur的艺术家。此外,王更引入思想评论家,使政治性、学术性的讨论也成为活动的一部分。视觉影像艺术家的加入也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到了二〇〇〇年,视觉艺术家更成为即兴再创作的主轴之一。为期四周的一九九八年活动,训练内容也有所更新,包含印度的传统舞剧Kathakali和Kuddiytum、印度传统武术Chao、韩国的传统舞蹈和传统打击乐、以及缅甸的人偶剧场舞蹈(即真人蹲踞如木偶的高度,与提线木偶同台演出,舞蹈动作一如木偶)。

由于现代艺术家的强烈推动,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学习的结果,在一九九八年时,即兴再创作的部分占去许多时间,只剩下一半的时间进行传统身体技术的训练。而在去年的「FCP :2000」,更发展到以介绍参与者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概念为主,训练为辅。比较完整的练习,只有日本舞踏表演者田中泯所带领的工作坊。此届的受邀者几乎遍及全亚洲:台湾(注3)、日本、菲律宾、韩国、中国、缅甸、寮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新加坡,以作品相互观摩。比较特别的是来自中国云南的两种古典传统仪式:香格里拉的活佛带领年轻喇嘛们,穿戴瑰丽隆重的服装与面具,呈现跳神、跳鬼的仪式舞蹈;而丽江纳西族的老东巴们,年高七十,也虎虎生风地跳著东巴教的祭事舞。

逐步开放,突显差异

虽然三届FCP进行的方式有一些变动,即兴再创作却一直是主要的活动──参与者在开放主题或限定主题之下,互动进行即兴创作。在九六年的首届活动中,王景生与他的老师Krishen Jit(马来西亚Five Arts Center的负责人)掌控整个即兴再创作的进行过程,给指示、给方法、给评论。到了九八年,所有参与人都可以提出指示与方法,也被允许在过程中提供新的想法,改变正在进行的即兴创作。创造力因而变得活络,在呈现之后,就更换新的内容,针对一个主题,只做一次呈现,但仍由王与K两人负责评论。而在去年的「FCP:2000」,即兴再创作的部分,则几乎是由参与者的现代艺术概念在主导,王与 K两人的角色更形抽离,虽然有时仍会提醒一些方向,但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给评论。即兴再创作的可能性更加开放,在同一个主题下,也会重复做两、三次。

这三届的即兴再创作同时也在找寻一个方向──如何合作一个作品?更进一步来说,如何阅读一个作品?例如在「FCP:2000」中,当「阅读」(评论)这项权利开放给所有参与者之后,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对于各个即兴再创作的呈现,分别提出彼此互异的阅读。这样的一个现象,反而把「突显差异」的概念展现出来。对王景生来说,FCP提供了亚洲艺术家互动交流的园地,但结果不一定只有「和谐」,「突显差异」其实也非常重要。

孕育创作新品种的温床

整个FCP,除了在每两年的岁末时节举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工作坊之外,还包括从九五年就开始的采集研究工作──目前已累积了对泰国、印尼、缅甸、越南、印度、柬埔寨、寮国的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与采集,以及在活动结束后隔年所制作的戏剧作品:一九九七年在日本首演King Lear(注4),九九年则有Desdemona(改编自《奥赛罗》),皆由王景生担任导演,日本的Rio kishida担任剧本改编,演员则有一半以上来自FCP的参与者,演出内容却与 FCP的活动发展无直接关联。通常主要演员(含新加坡籍与非新加坡籍)在 FCP活动进行之前就已决定,并受邀来参与FCP或带领工作坊活动的进行。

FCP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呢?王景生的计划是以六年为期,第一个六年是参与者的相遇(encounter),如今基础已经奠定,第二个六年则会聚焦在较细致的主题,以较少的人数进行工作,并以如何共同建立一个团体(ensemble)──而不一定是一出戏──为目标。

就FCP的受邀者自身而言,经由这样的机缘认识、交流,各种跨国合作的创作也会自然地酝酿发生。例如今年三月在东京举办的一个名为Cross and Encounter的装置行动展,便是由日本视觉艺术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在「FCP:2000」之后的合作成果。FCP的未知种子,将在谁也不能预料的状况下,继续发芽。

注:

1.「东巴」即纳西族的东巴教祭师,以吟诵经文、跳祭事舞来进行各种仪式,就像道教里的道士一样。参阅表演艺术杂志第八十六期,胡民山所写的〈东巴文化初探〉(p.58〜60)。

2.Boi Sakti曾应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之邀,于一九九四年来台任教一学期。

3.台湾获邀参加的是王荣裕与笔者。「FCP:2000」主办单位并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的Drama Box剧场,安排一场台湾小剧场的介绍,由王荣裕讲述「台湾小剧场史」,笔者则现场演出solo作品《白鬼》。

4.请参阅表演艺术杂志第八十三期,林冠吾所写的〈亚细亚的混血儿──《李尔王》〉(p.48〜51)。

 

文字|吴文翠 剧场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