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景生

相關文章 14 篇
  • 「藝術家面對面—戲劇篇」線上座談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個人、土地、文化 舞台上的超時空對話 「Taiwan Week—藝術家面對面—戲劇篇」線上座談側記

    Taiwan Week 「藝術家面對面」活動次日由〈戲劇篇〉接棒,邀請比利時列日劇院藝術總監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與德國柏林雷寧廣場劇院戲劇顧問尼爾斯.哈爾曼( Nils Haarmann),與新加坡 T:Works 劇團藝術總監王景生、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王嘉明,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對談,共討論4部作品,包含由王景生、魏海敏、陳界仁與張照堂並列創作的《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汪兆謙導演作品《十殿》,以及王嘉明兩部作品《聊齋聊什麼哉?!》與《物種大樂團》。

    文字|齊義維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新銳藝評 Review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我們並沒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個人生選擇背後所負載的歷史限制、所獲賜的獨立自主,我們也不能鳥瞰迷宮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會的迷宮出口。這樣一座困鎖觀眾的敘事空間,不正是戒嚴體制本身的重製嗎?終場耀眼地刺向觀眾席的熾白色燈光中,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成為魏海敏版台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卻是錯愕地想起:這部劇不是要讓魏海敏演活自己嗎?縱使在劇中把誰都活過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裡去了呢?

    文字|張宗坤、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戲劇

    後現代「懸浮」邏輯下,所製造的千年幻象

    魏海敏置身於一個複雜時代中的一段艱難歷史,但王景生卻獨斷地把魏的生命語境壓縮在「人生如戲」的古典「虛化」陷阱,永遠在她角色扮演的記憶中尋找她的生命歷史,而對自己的愛與恨似乎缺少判斷,記憶與現存之間也失去連繫的共同脈絡,並終歸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少了多層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對現實始終充滿迷惑之人。於是魏海敏在《千年舞臺》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後現代「懸浮」邏輯下,任新生命政治擺布之人。

    文字|王墨林、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王景生
    藝號人物 People

    新加坡劇場導演王景生 並置傳統與當代,看到背後的「人」

    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我們卻也可藉由個體來穿透文化體系與政治意識。作為個體的王景生,以個人隔離經驗重新理解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工作的控制與抗拒;同樣作為個體的魏海敏,成了一面鏡子,折射出屬於台灣或尚存或消逝的種種故事。「而我身為導演的工作」,王景生說,「不是強加自己意念,而要打開自己,聆聽合作夥伴們的聲音,提供土壤,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文字|白斐嵐、Jeannie Ho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王景生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一個觸底反彈的契機 訪新加坡藝術節總監王景生

    擁有許多國際演出與跨文化製作經驗的王景生,對家鄉新加坡的表演藝術發展,有著愛深責切的情感。不諱言在政治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下,新加坡藝術家面對嚴峻的挑戰,而在多種族的國度,他認為:「創作的關鍵不再是族群、語言,而是公民意識。一旦我們具備相同理念的公民意識,我們就有了共通的語言。」他表示,現今藝術創作代表了「抵抗」的精神,「要是政府對我們的控制逐漸緊縮,藝術家就能產生更強烈的抵抗,絕境逢生。非得如此不可。」

    文字|白斐嵐、台新銀行藝術文化基金會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評論學者南方朔認爲,王景生的作品深富理論架構;雖然談論著弱勢文化,卻也在文本中解構自己。 圖爲王景生近期的作品《李爾》。
    交流道

    祖國安在否? 華裔導演王景生、張平的文化認同

    文字|傅裕惠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李爾王》中雖混雜大量亞洲戲劇舞蹈形式,但導演審愼使用各傳統藝術形式的特點,全劇並無突兀不順之處。
    柏林

    亞細亞的混血兒──《李爾王》

    導演王景生的《李爾王》並非莎翁的《李爾王》,而是亞洲文化的混血兒。因此,若以看莎劇的眼光來評《李爾王》,自是大錯特錯。反過來說,保存亞洲的傳統藝術形式並非導演的創作本意,因此,以傳統美學來看《李爾王》,也不對頭。

    文字|林冠吾、Theater der Welt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越界藝術節將非歐美國家的文化置於中心,挑選的節目都以各自的文化背景與問題為創作出發點。圖為描述柬埔寨傳統藝人經歷的《延續:殺戮場外》
    環球舞台

    挑戰西方觀眾的眼睛 柏林越界(In-Transit)藝術節

    越界藝術節統籌王景生指出,他並無意迎合西方觀眾,相反地他想要挑戰觀眾的口味並刺激他們去改變感官習慣。他所邀請的表演團體與藝術家對歐人不但幾乎全然陌生,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問題為創作出發點,絲毫不顧慮是否能得到西方人的理解或認同。

    文字|林冠吾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與琵琶女共享一角的獨舞者雖有中國味的服裝與面孔,但是舞蹈仍是西方的現代舞。(從左至右為舞者楊文珊、琵琶女李惠)
    環球舞台

    多元文化並陳,點亮紐約星空 旅美華裔作曲家盛宗亮的歌劇《銀河》

    金牛在劇中是玉皇的臣子,也是他的翻譯機,在玉皇極具節奏感的字句間,金牛將他的指令與怒氣即時翻成英文,或是略帶喜劇的誇張表現以英文回應。例如說,玉皇第一次開口後,金牛轉頭向觀衆說:「如果你聽不懂,去上(中文)課吧!」

    文字|魏兆美、Stphanie Berger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在實踐表演學院「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中,德拉芬(右)指導的表演訓練強調有機性,培養學員用身體思考的能力。
    專題

    文化什錦,炒一道星洲料理 跨文化創作打造新加坡表演藝術特色

    這些年來,新加坡跨界藝術在國際上日益受到注意,從跨語、跨文化到跨形式,在創作與交流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好處是培養了一群對跨文化見慣不怪、有一定藝術要求的的觀衆;但是,我們更關注的是,這股創作潮流如何對抗新加坡國内的功利主義思想,在本地評論長期缺席的情況下,對於跨界藝術的經驗與實踐,能否逐漸建立各種批評系統,讓後人參考與繼承。

    文字|韓詠紅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耗資五億九千六百萬元,計劃於明年十月啓用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 on the Bay)。圖為規劃中的夜景圖。
    特別企畫 Feature

    城市「文藝復興」! 談新加坡新興的文化政策

    整體而言,「文藝復興城市」報告書雖具建設性,但仍有功利性的盲點或誤解;其主要目的在於配合新加坡的知識型經濟政策,並模倣歐美和日本,希望透過促銷文藝和劇場建設來爭取新經濟的行業,以吸引國外移民,加強國家認同感。

    文字|黃向京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在「FCP:2000」的活動中,來自雲南納西的兩位老東巴,在福康寧公園裡進行儀式。
    新加坡

    亞洲製造的跨文化劇場活動 王景生與「飛行雜技計畫」

    「在活動過程中不存有製作演出節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堅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讓參與者更自由地互動。讓受邀者對彼此的藝術、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培養一群未知的種子,才是「飛行雜技計畫」的主要目的。

    文字|吳文翠、吳文翠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在王景生的作品中,演員的肢體蓄意充滿異國的煽情風味。
    交流道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十二題百無禁忌的問答

    中國旅程II(Journey to the East九八)演出已在元月二十五日落幕。張平、賴聲川、林奕華、林兆華、王景生、張獻、邱金海、蔡明亮、王純杰、黃柏武、魏瑛娟、榮念曾共十二位創作者,客居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依著「一桌兩椅兩名演員」的遊戲規則,各自交出了一齣二十分鐘的作品,除了邱金海因忙於電視劇後製作業未到場,其餘十一位導演均親自監督自己的作品上演,並參與演後座談。

    文字|楊莉玲、布爾喬亞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張獻的作品雖然是對強制性權威的抗拒與消解,卻翻越不出支配性語言的框架,無法轉換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新語彙。
    交流道

    詰問與嬉戲 「中國旅程II九八」的消解策略

    「中國旅程II九八」參與的導演作品,不單拓展了華人戲劇的多元與異質性,也拓展了舞台表現的無限可能,然而也走向極端的個人化。儘管「百無禁忌」是當代藝術家所夢寐以求的,但事實上,這種百無禁忌的權利同樣也未經質疑。

    文字|林克歡、布爾喬亞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