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是目前北欧最具代表性的马戏团体,结合特技、剧场、流行音乐、现代舞等各种表演艺术的「跨界」艺术风格,以马戏艺术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瑞典文化。
马戏表演在近几年应该称作「人」戏,因为人的身体所展现的特技动能才是表演重点。今年四月应「台北国际城市艺术节」邀请来台演出《妙技》Trix的瑞典「萨克马戏团」(Cirkus Cirkǒr),便是这一波新马戏风潮的代表之一,展现结合特技、剧场、流行音乐、现代舞等各种表演艺术的「跨界」艺术风格,让国人亲眼目睹精采的新马戏艺术。
萨克马戏团成立于一九九五年,是瑞典第一个以人为主的马戏团体,由出身演员的碧玉弗(Tilde Bjofǒrs)创团。碧玉弗当初因缘际会在巴黎看了马戏团的排练过程后,决定回国召集同好成立马戏团。团名「萨克」(Cirkǒr)可引申两意:一是「心」,把马戏艺术用心传递;二是「合唱队」,意为团队做表演的整体精神。在九〇年代中期成军的萨克,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和法国「羽毛马戏团」(Cirque Plume) 一样,在特技表演中加入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以人为表演主轴,跨出刻板印象中的马戏团模式。
萨克如今成团六年,虽然规模和艺术成就均与声势如日中天的太阳马戏团有所差距,却已是目前北欧最具代表性的马戏团体。碧玉弗表示,她并不想依循太阳马戏团的商业行销模式来发展,萨克设定的目标在于以马戏艺术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瑞典文化。同时,为了筹措充足的资金,以拥有一个表演专用的大帐篷,萨克现在更积极地进行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
现场演唱的流行摇滚乐
流行摇滚乐的加入,是萨克跨界的重要策略之一。Urga乐团从一九九五年便和萨克合作,在特技节目中担任现场音乐演奏及演唱。Urga的乐风是重节拍摇滚,音乐紧跟著特技表演的节奏走,掌控全场的听觉感受,因此乐团和马戏团的合作默契相当重要。Urga核心成员Savannah Agger表示,在特技表演者排练的时候,乐团便会加入,或是运用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和表演结合,或是根据表演者的特性和身体节拍重新创作歌曲。当Urga乐团开演唱会的时候,萨克也会派出团员在演唱会上展演特技,两者密切的互动,发展出一种乐团和马戏团相互跨刀的合作模式。
同时,邀请其他艺术类别的导演加入创作,是萨克马戏表演的另一项跨界策略。一九九八年,萨克请来了曾为玛丹娜、「羊毛衫」等流行音乐艺人拍摄音乐录影带的Jonas Akerlund执导《超级萨克》Super Cirkǒr。此次来台演出的《妙技》,则是与「猎户星座剧场」(Orionteatern)合作,请来瑞典前卫剧场导演Lars Rudolfsson,替整个制作挹注剧场表演的新元素,使整个表演成为一体,而非片段的特技呈现。例如使用三个服装、动作都相同的人物,从头到尾担任桥段的串场,以及开场时出现的男子,以日常生活的动作,暗示其独居状态,利用似有若无的叙事风格,掌控整出表演的节奏性。虽然此种叙事手法并没有利用明显的戏剧角色和结构性的剧情安排,但每个表演者皆有独特的肢体风格诠释,几个贯穿表演的丑角(例如唱歌五音不全的小女孩)也都有清楚的人物性格形塑。
此外,导演刻意缩小场面调度的范围,让表演可以在镜框式的舞台上表演,方便马戏团不须搭帐篷就可以巡回世界各地。不过,帐篷马戏场通常会设置三面开放的「突出式舞台」(thrust stage),观众和特技表演的关系较亲密,空中飞人更可以直接在观众的头上高来高去,惊险度更高。可惜的是,这种在帐篷场地中具有的特殊表演效果,呈现在台北国父纪念馆的镜框式舞台上,就相对地降低,而观众跟表演者相距太远,也使得小丑的表情、肢体以及魔术等表演细节常常显得模糊。而《妙技》这次在台北的演出,也有几个明显的表演差错,例如装人的大气球突然爆破、变魔术露出破绽等等,显示萨克的某些技术层面必须提升。
《妙技》是萨克成团后的第六出制作,可以发现其和太阳、羽毛等马戏团节目的同质性很高:现场演奏的乐队、用小丑或音乐过场连接一个接一个的特技表演,而《妙技》里的扯铃、耍球、爬杆、软骨功、走钢索等,也都可以在其他马戏团里看到。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妙技》除了具有萨克一向标榜的冷调幽默之外,在视觉风格方面,相较于羽毛马戏团的浓艳法式风情、太阳马戏团国际化大制作的亮丽色调,《妙技》则仅以红色点缀于以深暗色系为主的北欧风格中,音乐也显得较为地下另类,可以看出《妙技》企图走出新风格的野心。
身怀绝技的表演者
在萨克成团之初,艺术总监碧玉弗并未公开征选表演者,而是在大街小巷寻探街头卖艺者,例如核心团员之一的Minh-Tam Kaplan,便是碧玉弗在街上发现的耍球表演者。这些身怀绝技的特技表演者,多半从小便开始了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在《妙技》中担任压轴表演走钢索的索德克(Mol1y Saudek),曾在一九九八年以钢索表演荣获巴黎「明日世界马戏节」(Festival Mondial Cirque de Demain)的银牌奖,这个比赛相当于马戏世界的奥林匹克,可见她的特技成就。索德克在十一岁开始就在美国加入了马戏团,从学高空秋千开始她的马戏生涯,中学时每年暑假便跟著马戏团巡回美国各地。索德克表示,马戏团巡回演出的日子非常辛苦,必须在奔波各地之余,努力把身体保持在最佳状况,否则,表演时些微差池的错误,都可能会造成终生的遗憾。虽然花了青春期的大半时间在马戏团里训练技艺,然而,高中毕业后在加拿大的「蒙特娄国立马戏学校」(Ecole Nationale de Cirque de Montréal)主修「钢索舞蹈」(tightwire dancing),才是确立索德克日后表演生涯的转捩点。在《妙技》里的走钢索表演中,索德克展现了罕见的平衡技法:她以右手持一把大扇子,利用挥舞扇子所产生的气流,敏捷熟练地控制身体的平衡,在细钢索上来回跑跳,表现各种舞蹈性的动作。这把大扇子是以轻质的铁条复上丝布,握在手中其实仍具有相当的重量,然而在索德克人扇合一的精采肢体诠释下,扇子在观众眼中竟如蝶翅般轻盈。
为了进一步培育更多的马戏人才,萨克在瑞典创办了「马戏飞行员」(The Circus Pilot)马戏学校,以三年的时间训练有志于马戏特技的年轻人才(十六至十九岁),从纸上的学理课程开始,到肢体的基本功扎根,然后再主修专攻某项特技。这个课程目前也开始接受外国学生的申请。萨克是个年轻的团体,仍在寻求新的突破,除了以马戏学校培训团员新血之外,目前也开始举办公开征选,希望从世界各地遴选特技高手,充实萨克的马戏艺术新貌。而跨界、培训,这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戏团,在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文字|陈思宏 台大戏剧研究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