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击乐家、教育工作者到两厅院主任,朱宗庆有机会站在不同的位置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我们也可以从他上任以来两厅院的种种变革,看到从实务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思考的朱宗庆,如何以乐观积极但也务实的态度推动两厅院的未来。在就任将届半年之际,本刊特地针对两厅院的未来规画,请朱宗庆主任谈谈他心目中的「文化园区」蓝图。
多元做法以提升节目自制率
过去六、七年来,两厅院在节目规画上采取较为保守的角度,您在上任时即提出要提高节目自制率,看得出您有心要改变,企图让两厅院成为国内表演艺术活动的带动者。是否可以请您谈谈,在提升节目自制率上,有何具体的方向与做法?
到两厅院工作是很突然的事,虽然事前有些人已经和我谈了一阵子,但是我一直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在学校的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改换环境,而且还有很多朋友劝阻我,一般人都认为两厅院是很复杂的地方,问题不容易解决,没有希望。但是经过了很长的 思考,最后我告诉自己,如果我选择不接受这个工作,那么以后对两厅院的问题,我就不该再有意见,因为两厅院已经提供给我一个机会了。
这个职位原本并不在我的人生规画中,但既然接受了我就全力以赴。工作半年来,我发现两厅院跟外界说的并不一样,工作确实很忙,困难也不少,但 是我在这里工作得很愉快、很兴奋。两厅院人才济济,又有一流的硬体设备,对于一个从民间来,早已习惯无中生有的人来说,虽然困境很大,但是资源太丰富了,因此希望也无穷。
两厅院成立十四年多,因应不同的时空,会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并非对错的问题。而根据我的判断,以台湾目前的环境来看,两厅院应该将节目自制率提高。提高自制比例的重要原因,在于掌握两厅院的节目品质,此外,还可能连带地带动表演艺术界的活力,对于民众与整体艺文环境来说,都有正面的效果。目前我将目标暂定于百分之五十,因为目前两厅院的能力只能够做到如此。未来,我希望这个比例还可以逐年调整。
不过在我的定义中,「自制」的实际意义很广,更正确的说,应该是「自行规划」,方式有几种。首先是「完全自制」,也就是甶两厅院独资筹办。两厅院是国家的艺文机构,因此必须肩负著比民间单位更多的责任,有些民间没有办法办的节目,创新、实验性、具有教育意义、传统的,或者是需被保护的,两厅院应该责无旁贷。第二是「合办」,与经纪公司、表演团体、政府单位与各地文化中心合作,结合不同的资源,降低民众观赏高品质艺术节目的门槛。另外,对于民间单位执行良好,节目品质优异,且有需要提前排定挡期之活动,如各类艺术大赛、艺术节,或者是必须提前几年确定档期之国际知名艺术家,经过中心评估有其必要者,也可以提供或保留档期。
当然,九〇及九一年有部分节目是已经确定的,所以暂时还不能完整看出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会找出合适的空档再增加一些好节目,并且就这些已经谈好了的节目再做加强,例如加强行政上的效率和品质,不见得就不能够做出很好的成绩。暑假期间的《下雪了 !》就是一个好例子,本来同仁们担心这个节目的票房,也担心没有办法把这样的好节目推销出去,所以一直挣扎不知道要不要演。我则是觉得,都已经谈妥了就不应该退却,而是要考虑如何加强吸引观众。结果经过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在当时造成盛况。本来我以为大概会赔一百万的《下雪了 !》,还赚了八十万,这证明了只要节目好,还是有可能创下好成绩。
把新秀与优秀团队推介出去
至于节目方向,两厅院原本就是精致艺术的表演场所,所以国内外的一流节目是当然的原则,其中,「国际巨星」系列会是一个策画重点,而汇集全球知 名及重要艺术团体的「国际艺术节」,也将会是重要的内容。此外,两厅院行之有年的舞蹈、音乐,与戏剧「新秀」选拔部分,也会在方式上有所变革,未来两厅院不会只给予新秀经费,和在两厅院的演出机会,而是真正地给予重视和栽培,将这些明日之星安排到全国各地推荐给国人,甚至推介到国外,有朝一日希望他们也有机会成为国际巨星。
另一个重点是「概念性附属团队」的节目安排,譬如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虽然名为音乐厅,但是跟两厅院却是两个独立的单位,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两厅院主任兼任乐团团长而已,所以这不算是「扶植团队」而应该是「概念性附属团队」,而两厅院则会提供固定的演出场次。既然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可以和音乐厅用这样的模式长期合作,其他的好的团队当然也可以。我们也许可以找十个、二十个口碑与表现优异的戏剧、舞蹈、音乐、民俗团队,给予演出场次上的适度安排,但是我们也会立即进行事后追踪评鉴,作为未来是否能够继绩合作的判断依据。
国人作品的发表也是未来节目安排上的一项重点。以前大家都认为现代的国人作品创作是票房毒药,不仅发表机会少,观众更少,因此愿意举办国人作品发表的人也不多。但是创作是一个国家艺术发展的根基,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固然是经典,但是国内的艺术环境更少不了属于自己的「经典」。所以两厅院责无旁贷,要给国人创作者多一点发声的管道与机会,要刺激观众欣赏的欲望,要启动台湾的声音。当然不只有音乐而已,如果戏剧、舞蹈各类艺术的创作者与演出者都有同样的意愿与理想,两厅院绝对会给予支持。
化被动为主动的行销思考
您也曾提出要让两厅院成为精致文化的推广者,并且确定企画组要成立第三科宣传科,加强行销与公关。是否可以请您谈谈,在推广精致文化方面,两厅院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具体的做法?
以两厅院来说,舞台上一切以艺术、精致与专业为依归,下了舞台,讲求的就是行销与服务。根据我的评估,台湾目前仍有庞大的观众群,只是还没有真正被发掘出来。现代的社会讲求的是「行销」,因为单纯的「宣传」已经不够,必须要整合不同的媒体与管道,「宣传」与「销售」并进,才会有力量。现在办节目的人应该要了解,光是「核心产品」好已经不够,行销也很重要,要懂得用不同的手法,利用节目的优点来吸引观众。全台北市有二百六十万人,台北县有三百五十万人,以大台北区来说有六百五十万人,而每年到两厅院欣赏节目的人,目前只有六十万人次,显示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所以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更积极的态度来行销两厅院的节目。
单以大台北区为例,我们要一步步的累积,透过对这六百万人的年龄层、行业区别的分析,依节目属性给予他们需要的东西。从宣传品开始改变,由原来十六万册增加到人手一册,印制经费可以找企业赞助,让来两厅院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不只是应付性地做功课而已。
近期来说,两厅院会在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等媒介上下工夫,让讯息的传布可以由「点」而「线」而「面」,无远弗届。长期来看,两厅院要建立一批广大的基本观众,也就是「两厅院之友」,用更好、更用心的服务,让大众更乐于亲近两厅院,让两厅院在精神与实质上,都确实做到全民共享。
您对企业赞助似乎很有信心,但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一般企业对艺文赞助的态度趋向保守,较愿意赞助有知名度、有品牌的节目与团体,您要如何让企业来赞助两厅院?
现在谈企业赞助,不能只是要求企业以「慈善事业」的心态给艺文团体协助,而是要用更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互利」的目的。因为企业有自己的讯息传播管道、也有自己的消费对象,更有诸如慰劳员工、答谢合作伙伴等等工作上的需要,我们可以因应各个企业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可以合办,可以协办,可以配合举办其他的周边活动,或者联合企业的资源进行节目的行销。
我们当然也要善用中心的资源,并且多一点的弹性方便企业赞助者。就例如中心的月节目单,一直是社会大众寻求艺文演出资讯的重要管道,如果印制份数够多,分送点够多,它的影响力还会更大,假设我希望将节目单的数量由现在的十六万份增加至一百万份,就一定要仰赖企业的资源,或许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可以在节目单上刊登企业赞助的讯息。这是比较有弹性的做法,可是只要可以实行,对于中心与企业的效益都会相当高。
此外,也可以用行销的方式来做企业的赞助,做法之一是积少成多,就是所谓的小额赞助,请企业或个人先预购一年内的演出的票券,这样中心就可以先有制作经费做好的节目。第二种可能是帮企业办文化活动,当然也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广告预算与时段,搭配宣传中心的文化节目,如此一来中心可以有更强大的宣传管道,而企业可以获得文化艺术的形象,这就是双赢的局面。
然而,寻求企业赞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节目要好,二是观众要多,这才是良性循环。换言之,节目规画、争取人口、企业赞助应该是一条线的。
从细节著想,让民众「宾至如归」
您不久前曾提出「文化园区」的构想,如延长散场的时间等。除了已经提出过的措施外,陆陆续续还会有什么新的措施?
台湾人将表演活动看得太严重了,虽然有少数人到两厅院来是为了做研究,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看艺文节目应该还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做功课,所以观众应该要带著轻松的心情,而中心则应该提供一个可以产生悠闲心情的场域。举例来说,我以前来两厅院,每次音乐会结束后,常常遇到服务人员要求观众尽速离场的情形,感觉很不舒服。我觉得不应该急得将听众「赶走」,而应该让听众有回想刚刚演出的时间,沈淀一下。我的想法是,「中正文化园区」是一个文化园区,应该让大家喜欢来到这里,就当作是另一个家一样。所以第一个改变要里面开始,也就是终场结束二十分钟内,不可以赶人,要让观众有充分的时间离场。第二,回廊咖啡的营业时间要能够配合观众的生态,例如散场后不想立即离开的观众,可以在回廊咖啡厅坐一坐,或者和朋友聊天,或者回味一下节目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体贴观众的新措施,其中之一是将部分男厕所改成女厕所,照顾众多的女性观众。此外,自七月底开始,我们开放车道让计程车和自用车可以直接开到戏剧院与音乐厅门口,并在节目结束后协助观众招揽计程车,让观众可以避开风雨,也方便年长者及行动不便者。同时两厅院也开始实施节目演出期间回廊净空措施,既是维护观众的安全,也让观众真正享受到国际级演艺中心应该提供的舒适感受。
两厅院这些改变受到了相当多的好评,接下来要做的,是加强观众服务的部分。第一项是节目单,过去贩卖点只设在一楼,观众买节目单都要排很久的队伍,我希望增加四、五个贩卖点,也方便各个楼层的观众。其二是调整中场休息时卖咖啡的服务,原来的咖啡很大一杯,观众根本来不及在中场休息时间喝完,结果反而弄得心情很紧张。未来,飮料的分量要调整,热飮温度也会稍微调低,而且也可能提早在六点开始贩卖小点心、咖啡,让提早下班的观众,也可以早点到两厅院里休息。
停车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大型演出结束之后,停车场的车辆散场都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十分不方便。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不在入场时,就让观众可以先在服务台购买停车票,出场的速度就会加快,而一、二年后,甚至停车场可以设置自动的缴费机,解决停车场塞车的问题。
其他还有许多可以陆续推出的服务,像是周末的演出尽量安排下午场,安排「文化之旅」吸引中南部的观众,或甚至是帮企业办文化活动。不过这些都还要经过详细的计划,不能草率。我也计划在两厅院出口至捷运站增设节目看板;甚至捷运站的名称,在我的「梦想」中,希望可以改成「国家戏剧院曁音乐厅」站,配合我们在捷运站的文宣设计,让捷运站更多一点文艺气息。
增办户外节目以推广艺术
两厅院的户外广场的使用率颇高,也常是国内大型活动最爱的场地,在「文化园区」的整体思考下,两厅院户外空间的运用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是否两厅院主导运用的机会会增多?
户外的广场目前的使用与管理方式有些奇怪,核准权在中正纪念堂,而管理维护则是由两厅院负责。事实上,以往核准与管理权都在两厅院,当时因为政治活动太多,两厅院难以管辖,所以请中正纪念堂负责核准的业务。但是如果未来广场的事权能够统一,户外的艺文节目将会增多,艺文气息会逐渐浓厚,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应该是一件具有相当正面意义的事。不过在下半年,中心已经规划了许多广场节目,例如中秋曲会、卡瑞拉斯户外转播音乐会、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十五周年户外音乐会等等,可以吸引有著不同喜好的民众。两厅院室内以精致的表演艺术节目为主,户外则应该多举办推广、教育性、大众化的节目,这是我的基本构想。
社区文化的建构也是目前文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主任可否谈谈,在「文化园区」的构想中,是否有与社区或其他县市积极互动的计划?
我个人相当赞成社区的发展,但是两厅院是国家级艺文机构,应该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台北市独享的。只是因为位处台北市,所以台北居民有多一点的优势与方便。但是我们必须为中南部的民众著想,方法之一,是在周末假日多安排下午场演出,如此便可以为中南部民众安排北部的「文化之旅」,并把到两厅院欣赏表演当作是旅程中的重要一站。另一个方式则是将节目透过媒体推广出去,例如与公共电视或其他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合作,以转播的方式,让各地的民众也可以欣赏到两厅院的节目。目前我们与公共电视已经有合作的计划,也已经接洽了广播媒体讨论现场转播事宜,应该很快就会有具体的结果。
当然,最实际的接触,还是让民众亲身感受现场演出的情緖,所以两厅院好的节目,要设法安排到中南部演出。未来,假设两厅院安排了来自其他各国的一流节目演出,各个文化中心可以分摊部分制作经费,把这些节目引介到各地去。这样一来,两厅院的资源全国人民都可以共享,不会都集中在台北,也可以降低举办好节目的成本,大家互蒙其利,这样才真的是人民之福。
重建网络,将国内团体送上国际舞台
身为亚太地区AAPPAC(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res)组织的创始会员,两厅院已然拥有参与国际表演艺术界的具体身分,可否请主任谈谈,在这样的国际组织中,尤其是在亚太区域,两厅院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AAPPAC是亚太地区的表演艺术联盟,台湾则是创始国之一。今年十一月底AAPPAC将在台湾举行年会,原本预计选择在五星级饭店举行,但是经过多次讨论,我们最后决定在两厅院举行,主要原因,是因为希望所有国家的表演艺术界代表可以实地感受到两厅院的规模与绝佳的设施,并且在此看到一些属于我国的艺术演出。我们准备在开幕仪式中,以经过设计的民俗演出活动,来开大家的眼界,并且在导览两厅院的过程中,安排各国代表欣赏南北管、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原舞者舞蹈等等演出片段,最后,则在大厅安排台湾小吃宴飨大家。我更将邀请国内各表演团体与文化中心人员前来,与各国代表交流,甚至可以摆设摊子推销国内的节目,希望他们可以确赏地体会台湾表演艺术环境的活跃。
两厅院长久以来,因为扮演的都是节目协办的角色,所以跟国际关系是切断的。现在开始两厅院的角色与功能将会有所改变,不仅仅是站在协办的角色,与经纪公司合作,还必须培养能力,将国内的表演团体送到国际舞台上演出,同时在未来的几年内,也逐步累积自己成为国际重要的经纪人的实力与网络。其实,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成立一个大华文地区的表演艺术圈,把原本已经熟识的香港文化中心、澳门音乐节、上海艺术节及北京艺术节、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拉在一起,实际上来看,可以分摊节目的费用,可以用更好的条件买更好的节目,当然,台湾的好节目也可以用这样的管道推荐出去。这样的网络概念当然也可以扩大到日本及韩国,不必局限于亚太,而且也不仅是引进节目,未来也要透过交流,将我们的表演团体推荐出去,彼此受益也彼此互惠,这是形成网络的最主要精神与意义。
您曾提出两厅院将规划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目前有具体的国际艺术节的想法吗?
国际性艺术节不只是引进国外节目而已,也必须有代表台湾的演出,不仅要让台湾的民众喜欢,也必须吸引国际人士欣赏,所以要结合观光资源向国际进行行销。明年是两厅院的十五周年,应该举行一场国际艺术节的最佳时机,但是因为明年的部分节目在我就任之前已经安排妥当,所以只能寻找合适的空档安排好节目,至于国际艺术节的部分,会用「分散」的方式进行──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如「国际剧场艺术节」、「国际舞蹈艺术节」等等,依照主题找几个一流演出团体,在当月进行演出。换句话说,明年整年,我们可说都在举办国际艺术节,也都作为两厅院十五周年纪念的庆祝系列节目。这是一个很不同的艺术节形式,不过我们并不是创举,日本人就曾经有这样的先例。
(本刊编辑庄珮瑶、赖惠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