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蒙藏委员会多半扮演经费提供者,而委由民间单位规划举办活动。(图为中华民国舞蹈学会制作演出的《香妃》)(白水 摄)
传统乐舞 最PAR!/传统乐舞

原野风光,不过壁上观

蒙藏乐舞登「台」的现况与意义

蒙藏委员会每年积极举办以歌舞表演为主等蒙藏文化活动,尽管已从早期的单向引进蒙古或大陆内蒙、藏族歌舞团来台演出,转为邀请蒙藏艺术家来台授课或排舞,进行双边交流,然而对中华民族舞蹈势微的台湾而言,除观摩之外,对创作的影响与发展意义却不大。

蒙藏委员会每年积极举办以歌舞表演为主等蒙藏文化活动,尽管已从早期的单向引进蒙古或大陆内蒙、藏族歌舞团来台演出,转为邀请蒙藏艺术家来台授课或排舞,进行双边交流,然而对中华民族舞蹈势微的台湾而言,除观摩之外,对创作的影响与发展意义却不大。

以蒙藏委员会去年十月分别在台北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及台北社教馆所举办的两场歌舞表演为例,两项活动不约而同规划了蒙藏服装秀,舞者身著数十套蒙藏传统衣饰,运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和灯光在舞台上走走台步,服装秀的意味高于舞蹈表演。而委托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策划的「草原与高原的对话」虽然还包含了歌舞演出与学术硏讨会,交流的实质成果还是停留在传统蒙藏歌舞的引介。

早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民间艺术经纪公司即陆续引进蒙藏等歌舞表演团体展现当地的艺术文化面貌,不过,多半欠缺有系统的介绍,观摩意味浓厚;对国内舞蹈创作者而言,只能认识蒙藏舞蹈的型态,难有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最近五年定期提拨经费举办蒙藏文化相关活动的蒙藏委员会,也只能扮演经费提供者,委由民间单位规划举办活动,推广和介绍蒙藏歌舞是活动主要目的,所谓的交流也仅是单向的舞台展现。

「建教合作」未见深入传统

再者,国内从事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多半缺乏蒙藏舞蹈专长及学习背景,因此,蒙藏等少数民间舞蹈经常是被忽略的一门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蹈系讲师孔和平来台定居多年,蒙族舞蹈是他教授的课程之一,他曾以蒙族的动作语汇,融入不少现代舞概念,创编蒙族舞作。他表示,台湾舞蹈界投入蒙族舞蹈教学与创作者不多,藏族专业课程几乎没有,而他的肢体课程也以传统舞蹈动作特色为主,难有机会对学生深度引介蒙藏地区的歌舞。根据他的观察,台湾这几年虽然引进不少蒙藏歌舞节目,但是表演内容仍属传统歌舞呈现,在艺术表现上欠缺舞台新概念的传递,观众也只能见到传统蒙藏歌舞的面貌,对舞蹈创作者的影响不大。

今年参与策划蒙藏服装秀表演的台湾戏专舞蹈科老师李晓蕾也认为,学生舞者虽然花上数周排练,但由于欠缺长期且有系统的训练,很难深度了解蒙藏身体艺术,只能够掌握动作特质,更遑论从蒙藏肢体语汇中寻求新的发展。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为了让学生舞者能够对蒙藏舞蹈艺术有更精致的表现,则在一年前即开设一系列蒙藏文化课程,更在今年初邀请大陆蒙古舞蹈家萨拉及西藏舞蹈家强巴曲杰来台教授蒙藏舞蹈,同时也为学生排舞。经过三个月的密集训练和排舞,以「草原与高原的对话」为主题推出十一个节目,包括藏族服饰展和十支蒙藏舞作。「草原与高原的对话」便是该系第一次以蒙藏舞蹈为专题的演出,也是国内舞者罕见以蒙藏歌舞为主要内容的表演。

系主任杨桂娟说,这项蒙藏舞蹈交流计划是该系年度重点教学活动,除了来自蒙藏地区的舞蹈教师之外,系上民族舞蹈老师也投入交流与创作工作,借此达到两岸舞蹈交流的实质效果。不过,从「草原与高原的对话」整套节目的表现来看,由大陆舞蹈工作者指导排演传统歌舞的原貌为主,两岸舞蹈教育者进行交流后展现的新意有限。

「草原与高原的对话」多为想像与意念

「草原与高原的对话」十一个节目中,除了序幕安排一段十余分钟的藏族服饰展之外,藏族歌舞只有《扎拉西巴》、《卡鲁之一》及《牧民舞》三支作品,《札拉西巴》是三百年前古藏族的囊玛舞种,《卡鲁之一》则根据古藏族王朝壁画和部分民间舞的素材排演,《牧民舞》则表现藏北民间劳动的气质。这三支舞蹈属于比较原始的藏族舞,从舞台结构变化到肢体动作的特质,在在展现传统庆典的歌舞形式。无论灯光设计或服装造型,观众可以看到除了部分因应舞台表现而做的小幅度调整外,整体呈现仍然富有民间舞蹈的「原」味。此外,舞者的基本舞姿、风格和律动特点,都与现代风貌大不相同。

原汁原味的舞蹈展现在蒙族的作品中也不例外,蒙族舞蹈家萨拉此次来台排演了《辽阔草原》、《草原赞歌》、《乳香飘》、《蓝色故鄕》及《安代舞》五支作品,表现蒙古族的牧民生活和庆典气氛是舞作共同的特色,包括在舞台上展现「草原」、「骑马奔驰」、「剪羊毛」、「挤牛奶」、「捣酸奶」等写实意象,这样的景象虽然是蒙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质,却是在讲求写意的现代舞台上少见的「原貌」。除了蒙古族人劳动的身体语汇之外,发展自草原生活的肢体律动方式,像是耸肩、摇颈等动作几乎是每一支蒙族舞不可缺少的动作特质。为了「忠实」展现大漠草原的气势,舞台上的舞者阵容庞大,透过人海传达绿草如洋的景致,热闹的气氛不亚于一般晚会或者体育会表演。

《心中的草原》和《雷与鼓的对话》由台湾艺大舞蹈系民族舞蹈组老师林秀贞所编,算是双边「交流」过后的成果展现。编舞者传达对草原的感想与意念甚过舞者肢体展现,舞台以绿色系为基调,象征一片草原的浩瀚景象,既抒情也写意。蒙族的肢体特色在舞者的动作语汇上并没有太清楚的描述,编舞者运用了蒙古大草原的概念,融合现代舞台表现形式,展现蒙古舞的另一种面貌。

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歌舞的深度理解

尽管近五年来,表演艺术舞台上大陆少数民族舞蹈节目不断,就蒙藏地区歌舞而言,仍停留在零星介绍,难有系统化且长期的引介和深度交流,大多数欣赏者对蒙藏文化的认知有限,对舞蹈工作者而言,也只能片面观摩,少有机会全面性研究。

二、三十年来,民族舞蹈在现代舞发展蓬勃的台湾舞蹈界中早已成为弱势舞种,虽然教育部和文建会等官方单位仍举办舞蹈竞赛,试图提供民族舞发展空间,但在创作无法随时代反映生活,作品受到艺术市场强烈冲击,以及创作者对民族文化风貌难以深度掌握等因素影响下,民族舞蹈创作延展空间有限,更遑论蒙藏舞蹈进一步发展。

蒙藏委员会此次委托台湾艺大舞蹈系规画蒙藏文化艺术研讨会及表演,从文化风貌、舞蹈、音乐、服饰等各个面向进行探究,做法上已突破以往仅邀请大陆团体来台表演的单向推介,进一步促成两岸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台湾舞蹈教育者和年轻舞者直接学习蒙藏身体律动方式。然而,这样的双边交流在欠缺系统及长期训练的计划下进行,容易沦为以成果展为目的,匆促成形,原貌移植,对舞蹈创作及舞台艺术表现与发展影响不大。

面对新世纪艺术发展的多元冲击,蒙藏歌舞在台湾不应驻足由大陆单向推介,台湾观摩的阶段,而是对少数民族歌舞的深度理解,从身体训练、舞姿传承及文化艺术认知中,获得创作灵感,艺术表现各取所长,才能达到交流后的实质成果。

 

文字|王凌莉 新闻工作者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