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ain这个极简主义的舞作中,结构取代故事、动力取代剧情。看似抽象的肢体动作与堆叠的编舞结构,似乎蕴含著年轻的甜美、哀愁、孤单与喜乐。舞蹈有时顺应音乐发展,有时却背道而驰,舞蹈与音乐的时空架构相互冲击,激荡出一波波的涟漪。姬尔美可将舞蹈的人体、动作、音乐、与空间中的众多元素交织缠绕,塑造出一个精雕细琢的舞蹈迷宫。
PROGRAM 比利时罗莎舞团Rain
TIME 6.15〜16 7:30pm
6.17 2:30pm
PLACE 台北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大部分台湾观众知道的比利时舞蹈,大概就是近几年四度来台演出的终极舞团(Ultima Vez)。其实比利时的舞蹈传统渊远流长,舞蹈类型涵括浪漫派芭蕾、现代芭蕾与现代舞。它曾培育出影响帝俄古典派芭蕾发展的大师马里斯.斐堤帕,也曾扶植现代芭蕾大师莫瑞斯‧贝嘉(Maurice Béjart)的二十世纪芭蕾舞团(Ballet of the 20th Century)与其舞蹈学校慕札中心(MUDRA Centre)。终极舞团的编舞者温‧凡德吉帕斯(Win Vandekeybus)以及罗莎舞团(Rosas)的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都是比利时培养出的杰出现代舞编舞者。
在冷静理性中流露出温良平和的人性关照
相较于凡德吉帕斯,姬尔美可的声望与成就更胜一筹,一九九二年起她的罗莎舞团承续贝嘉的二十世纪芭蕾舞团与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的现代舞团,成为第三个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Monnaie Opera House)的驻院舞团。一九九五年她的舞团与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Brussels' Royal Opera De Munt/La Monnaie)合作,创立「表演艺术研究与训练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简称P.A.R.T.S.),招收国内外舞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舞蹈剧场艺术训练。今年六月中旬这个令人睽违已久的比利时编舞家与舞团终于要抵台演出,呈现他们二○○一年的作品 Rain。
姬尔美可曾就读于贝嘉创立的慕札中心,也曾至纽约大学所属堤西艺校(Tisch School)习舞。她于一九八二年返回比利时,同年运用美国极限主义作曲家史蒂芬‧赖克(Steve Reich)的乐曲、编创Fase一舞。该制作一推出即受到各方赏识、应邀到不同的艺术节演出。姬尔美可于一九九三年创立罗莎舞团,她的舞蹈创作风格历经数度转变,早年强调舞蹈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注重纯粹舞蹈动作编创,历经探索动作、演技与剧本间关系的实验创作,近年来重返抽象纯粹的舞蹈创作。精准的编舞结构、繁复的动作组合、统整的剧场元素运用,在冷静理性中流露出温良平和的人性关照。二○○一年的作品Rain灵感来自克丝堤‧甘恩(Kirsty Gunn)的同名小说,小说中描写抢救溺毙儿童的一段文字,原先是运用于姬尔美可二○○○年的舞作《真实时间》In Real Time,一年后则以感伤童年与纯真流逝的氛围萦绕于Rain中。
在简约中展现繁复,一个精雕细琢的舞蹈迷宫
姬尔美可熟悉赖克的极限主义音乐风格,一九八二年的Fase、一九九七年的Just Before、一九九八年的Drumming以及二○○一的Rain都是运用赖克的作品。其中Rain是结合赖克一九七六年创作《给十八个乐师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由十位穿著日常生活服装的年轻男女舞者演出。舞蹈一开始,舞者自银白色的帘幕背景走出,朝不同方向奔跑、扭转、跌落、跳跃。简洁的语句由单一舞者开始舞动,渐次扩散到舞群,随著舞作的发展持续分裂、变形、延展、复合、增生。舞者的肢体切割、型塑、聚焦并扩大自身与演出的空间,或是沉静独舞、或是集结群聚、或是四散奔驰。乾净俐落的身影与流畅变换的动力之间,穿插著舞者的凝视、碰触与挑逗。细密扎实的舞蹈结构,串联著舞者年轻的面孔、飞扬的衣裙与发梢。
在Rain这个极简主义的舞作中,结构取代故事、动力取代剧情。看似抽象的肢体动作与堆叠的编舞结构,似乎蕴含著年轻的甜美、哀愁、孤单与喜乐。舞蹈有时顺应音乐发展,有时却背道而驰,舞蹈与音乐的时空架构相互冲击,激荡出一波波的涟漪。隐约飘荡的银白色帘幕、穿插交错的彩色地板动线、闪烁飘移的亮光以及持续的光影的变幻,呼应著舞蹈如流水回旋激荡的特质。姬尔美可将舞蹈的人体、动作、音乐、与空间中的众多元素交织缠绕,塑造出一个精雕细琢的舞蹈迷宫。在简约中展现繁复,在极简中呈现无限的可能。
文字|赵玉玲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