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芬.赖克(Wonge Bergmann 摄 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舞在春天 Dance in Spring╱罗莎舞团

史蒂芬‧赖克与《给十八位音乐家的音乐》

史蒂芬‧赖克于一九七四年到七六年间完成这首《给十八位音乐家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这首是赖克多年浸淫甘美朗音乐与非洲音乐后的成果,充满华丽色彩的大编制作品。

史蒂芬‧赖克于一九七四年到七六年间完成这首《给十八位音乐家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这首是赖克多年浸淫甘美朗音乐与非洲音乐后的成果,充满华丽色彩的大编制作品。

史蒂芬‧赖克其人其事

提到史蒂芬‧赖克,很难不马上与极限音乐(minimalism)联结。的确,他几乎已经成为低限音乐的代名词,换言之,赖克的音乐风格很难被错认,几乎已成了一种符号与标志,极易以听觉辨识之。

赖克本人的音乐养成背景十分多采多姿,除了钢琴与古典音乐以外,他也在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种类中悠哉嬉戏。他于十六岁时,进入康乃尔大学哲学系就读,在康乃尔他钻研哲学大师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作品。待一九五七年获得哲学学位之后,他转往纽约,进入茱丽亚音乐院,跟随贝尔斯马(William Bergsma)与培尔西盖悌(Vincent Persichetti)学习,此时他结识了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另一位以极限音乐著名的作曲家。

音乐院的训练给予赖克相当大的助益与冲击,在茱丽亚音乐院,他首次接触十二音列音乐,随后他更转往奥克兰音乐院,拜在义大利作曲家贝里欧(Luciano Berio)门下,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

引领赖克进入极限音乐风格的,当属另一位作曲家泰瑞‧瑞里(Terry Riley)。瑞里于一九六四年写了一首in C,在这首结合了爵士乐、甘美朗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的作品中,瑞里舍弃古典音乐动机发展的传统手法与乐曲形式,并且大量使用了反复模式。这部作品首演时,赖克为演出的音乐家之一,因此他受到瑞里这种打破巢臼的创作思考影响极深。

赖克的音乐与舞蹈戏剧的亲密关系

赖克于一九六○年代晚期开始致力实验来自瑞里的启发,一开始他运用预置录音录下讲话、几个音符或是以电子合成器制作几组声响,并不断地反复以制作成一长段的音乐。一九七○年他前往迦纳大学(University of Ghana)作数周的驻校访读,迦纳音乐与舞蹈带给他许多创作的灵感,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作品《击鼓》Drumming,随后并于一九七四年到七六年间完成这首《给十八位音乐家的音乐》Music for 18 musicians,这首是赖克多年浸淫甘美朗音乐与非洲音乐后的成果,充满华丽色彩的大编制作品,很快地引起世界乐坛对赖克的注意。

赖克的音乐受到戏剧界与舞蹈界极大的喜爱,除了极限音乐不断反复的动机可为舞台累积可观的能量之外,赖克作品中欢愉的气质常常能带给表演者「在表演中嬉戏」的喜乐。在Rain这部舞作当中,可看到舞者如同无尽反复的音符,不断地重复相同的动作,但是在重复中却也同时进行著小小的改变,一点一点地、不露痕迹地改变,最后竟扭转了全貌!而舞者们也因这个企图,而有了如「共谋者」般的嬉闹,在看似无聊至极的重复动作中,设计新局面。

 

文字|林芳宜 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艺术硕士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AR名词解码室

极限音乐(minimalism)

音乐中的极限主义意指不断重复最小单位的动机,而在重复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便加进一点新的素材或是变化,到最后这些变化与途中加进的新素材便会改造了音乐的原貌。

十二音列音乐

十二音列是指由第二维也纳乐派倡导的一种新技法。二十世纪初,维也纳音乐学者豪尔(Hauer)提出打破传统大小调的十二音论点,将传统调性中各音的主从关系彻底拔除,而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荀白克(A. Schöberg)将豪尔的理论实际运用在作曲上,自此西洋音乐史正式走入新的一页,音乐创作也终于成功地脱离古典音乐的脐带。荀白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在美国各大学与好莱坞中致力教育传播严谨的德奥音乐系统,影响美国古典音乐界甚钜,除了赖克,约翰‧凯吉(John Cage)也是受十二音列启发,进而发展出自己的作曲系统。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