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三位要角:左起特邀演员张达明,原著暨编剧董启章、导演暨编剧陈炳钊。(阮汉威 摄 黄志辉 设计 2007香港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春季艺旅@香港艺术节 戏剧-瞄准「九七回归十周年」

三出戏 从内到外的历史考题

不约而同地,香港艺术节三出由香港在地剧团或跨国制作的戏剧作品,瞄准了历史与人心的变迁,提出戏剧性的观察心得: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物出发,探寻历史与每一个个体自身的关联。树宁.现在式单位《留著爱》则以电影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关系,透视历史人生。中国导演李六乙与日本戏剧家平田织佐合作的《下周村》则是一出中、日合写的寓言,包含了李六乙与平田织佐对历史与人的共同心愿。

不约而同地,香港艺术节三出由香港在地剧团或跨国制作的戏剧作品,瞄准了历史与人心的变迁,提出戏剧性的观察心得: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物出发,探寻历史与每一个个体自身的关联。树宁.现在式单位《留著爱》则以电影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关系,透视历史人生。中国导演李六乙与日本戏剧家平田织佐合作的《下周村》则是一出中、日合写的寓言,包含了李六乙与平田织佐对历史与人的共同心愿。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3/5~11

香港演艺学院戏剧院

树宁.现在式单位《留著爱》
3/16~18

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香港艺术节

及日本东京新国立剧场联合委约及制作《下周村》

3/20~24

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二○○七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回顾与总结、历史与个体的讨论进行正热,文化艺术的探寻则由二月底举行的香港艺术节,揭开序幕。

细说历史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一九九七年,前进进戏剧工作坊艺术总监陈炳钊于香港回归之年,创作《飞吧!临流鸟,飞吧!》,以在天空中漫无目的飞行的临流鸟,传达香港人的文化身分处境,其舞台语汇的实验与思想内涵密切相关,准确地传达了回归前后香港人普遍的失重与困惑。二○○七年,回归十周年,陈炳钊与小说家董启章联手,改编董的最新长篇作品《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借此再度审视历史与个体自身的关联。

台湾观众对陈炳钊与董启章该不会陌生,前者于去年应邀参与亚洲小剧场跨城市合作项目《333神曲》,思辩深刻,备受好评;至于董启章,则久被台湾文学界赞誉,著名学者王德威教授曾表示《天》恰如其份又匠心独运地写出了香港这个城市特有的资本主义历史风貌。

《天》被誉为华人世界难得一见之长篇作品,是百万字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然史」三部曲之第一部,写作历时数年,也是董启章进行自我探寻之书,通过三代人的经历,以及香港百年历史中陆续出现的寻常物件,如收音机、电话等,展现人与物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共生,如何过渡,如何消亡的历程与图景,为最终完全失去时间座标的V城,留下一个无可回避的诘问。

原著内容丰富深厚,唯戏剧与小说的浓度不一,若要全盘演绎恐怕得花上三日三夜。是次演出最贴近原著的将会是第一幕关于祖父母的部分,三幕剧各有则重,并以不同手法呈现,从第一代董富进入V城,以空中广播的说故事形式,人物为主导,试图从古籍《天工开物》中寻找生命的密码;到第二代董铣成长于物质世界,转而以各式器物为主导,让打字机、衣车等以解构式、片断化的形式说话;到第三代「我」利用文字工场的想像模式,虚拟出完美的后代和人生记忆。

剧本由陈炳钊和董启章联合编写,二人在排练期间不断互动,发功接招,在选材与呈现小说世界之余,陈炳钊更希望以个人看待自己成长和经历的态度,父母的经历跟自己微妙的关系等为座标,从家族血缘出发,观照大历史当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探寻历史与每一个个体自身的关联。

微观感情

树宁.现在式单位《留著爱》

同样触及跨世纪的香港历史,树宁.现在式单位则以电影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关系,透视历史人生。

「在很多很重要的时刻总是来得太早,又或来得太迟。然而,当回顾一生的时候,上天给自己的那些重要的时刻,其实是来得……刚刚好!」香港粤剧名伶白雪仙于二○○一年领取「第二十届金像奖」的终身成就奖时发表的感言,成为是次演出《留著爱》的题旨。白雪仙的合作伙伴任剑辉早于一九八九年与世长辞,当她获颁奖项时,普遍认为这个奖项来得太迟。

《留著爱》围绕一个演员与观众之间跨越半世纪的感情迭荡,以香港历史为背景符号。二人自上个世纪四○年代在尖沙咀火车站的钟楼初遇,走过香港六○年代的暴动、八○年代的六四事件、新世纪初的七一游行等历史轨迹,相遇六次却都匆匆略过。期间的思潮起伏,同时投影著香港人半个世纪的情感转折。

导演许树宁的作品被评为富有强烈的电影感,看他的作品,若从戏剧结构起步,终点往往是抽丝剥茧式的解构。这一次,许树宁强调要创作一出音乐剧,说一个有情节、有脉络的故事,先找来香港资深编剧方家煌,谱写一则动人的香港爱情故事。

说到底,是「感情」还是「爱情」,许多时局内人也没把握分辨。「要令自己不去想念一个人,换来是沮丧、伤心、孤独、眼泪。到能控制思维不再想时,心瘾又来了。虚空和荒谬的感觉,令人生透不过气来。」导演笔记内的一页,述说了作品对人生虚幻的透视。

音乐方面,由去年于柏林影展凭电影《依沙贝拉》夺得银熊奖的金培达任总监,故事虽横跨半世纪,但金培达预言可不要理所当然地以为是金曲怀旧夜,不同年代的音乐曲风将会自然穿梭其中,加上由十多位香港演艺学院修毕音乐剧表演的菁英作歌队营造场景,相信会是一次惬意的剧场经验。

跨文化历史观照

李六乙与平田织佐《下周村》

二○○七年,也是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中国国家话剧院、香港艺术节及日本东京新国立剧场将联手呈现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人与历史的迷思。事实上,早于一九○六年,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成立春柳社,并于一九○七年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及《黑奴吁天录》的一段历史,已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中国与日本早于一百年前,就曾经以戏剧筑起沟通的桥梁。

由中国著名先锋(前卫)导演李六乙与日本新锐戏剧家平田织佐联袂编剧、导演的《下周村》,筹备经年,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汇集亚洲戏剧力量。两国的表演工作者将以各自的母语在舞台上演出,构成戏剧的过程。李六乙表示戏剧向以语言交流为主要的形式手段,当这种交流的工具失去其原始作用和意义的时候,戏剧将依然发展,心灵将依然解放,精神将依然获得。

李六乙是目前中国新戏剧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上另辟蹊径,建立自成一家的新纯粹戏剧理念,也不断进行戏剧及戏曲的创作实践;而平田织佐则是日本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他的现代口语戏剧理论,对日本当代戏剧影响深远,更受国际重视。我曾于二○○四香港艺术节欣赏其导演作品《东京札记》,语言与简约的舞台形式感染力至今难忘;而二○○六年的法国阿维侬戏剧节,更排演了他探讨日、韩关系的《首尔的市民》。

《下周村》的构思始于二○○五年,李六乙与平田站在当代戏剧的角度、超越民族视野,透过电子邮件、促膝面谈反复讨论,终于二○○六年初完成了《下周村》的第一稿。可以说,《下周村》是一出中、日合写的寓言,包含了李六乙与平田织佐对历史与人的共同心愿。

而这三部不同角度与面向的戏剧作品,在二○○七年香港艺术节穿针引线下,将共同牵引观众,历验一次检视历史与人的探寻艺术。

 

文字|潘诗韵 「剧场组合」戏剧文学部艺术拓展经理、文化评论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