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平田織佐

相關文章 19 篇
  • 廿一位演員在台上貼切呈現自然如生活的場景,無人過度搶焦,而那些在主要對話之外的角色表演,甚至成了觀戲時的一大樂趣。
    ARTalks

    屬於青春的隱喻──《転校生》

    卻也正是這般和樂融融的調度得宜,反讓我感受到些許不安。整個教室、班級像是某種客客氣氣、各自收斂有秩序的實驗室,將自身隔離於同學們言語中提及的種族歧視、階級壓迫、課業壓力等「(沒得選擇只好面對)無可奈何的處境」。而這些人生黑暗面,完全不存在於這廿一人組成的小社會中。與「突然出現的轉學生/突然面臨的新環境」相比,這大概是更「不合常理」的。在安全距離之外,諸如此類的無可奈何,倒像是別人的事,別人的變形了。

    文字|白斐嵐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転校生》排練現場。
    戲劇

    不合理的生命常態 多重合奏的青春思維

    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由盜火劇團打頭陣,演出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劇本《転校生》。劇情從一位突然轉學到某校的高中生出發,他與原來的學生彼此觀察,討論著關於活著與死去,關於生存的原因、面對死亡的態度導演謝東寧表示,平田曾說過他喜歡用像是顯微鏡的狀態,去細觀生活裡的一個點,「轉校生與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度過的這一天,這個奇特的一天,會讓你感覺其實正像是人類生活的某一天。」

    文字|陳茂康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黃翊與庫卡》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機器人

    遇見賽伯格 回探「人所以為人」

    那些早先存在於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賽伯格(cyborg),現在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已經不是幻影,但「它」能被視為「人」嗎?能夠被愛與愛人嗎?在表演藝術舞台上,我們已經看到會跳舞的工業機器人庫卡,還有能演戲的人形機器人,它們在舞台上的意義,更多是讓人回探「人之所以為人」這件事,關於我們如何活著,也關於我們如何去愛。

    文字|吳孟軒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藝術立國論》
    藝@書

    又貴又難 藝術何以立國?

    身兼編導又是劇場經營者,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對文化藝術生態與政策的思索,盡在其《藝術立國論》一書中,具體建言藝術為何又如何是國家、經濟、產業、地方、國民權利與素養的基石。但對一般人來說,藝術「太貴」又「太難」,要解決這兩大困難,平田也提出解題方案,值得我們參考。

    文字|司徒嘉慧、書林出版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台北筆記》的背景在一間美術館中,有一家人相約在此碰面,情節就在人們來去之間發生。
    戲劇

    藝術,是黑暗亂世中的一線光 平田織佐的《台北筆記》

    《台北筆記》是日本編導平田織佐「2020東京奧運」國際戲劇創作計畫的第一步,他以一九九四年的《東京筆記》為本,結合在地演員,重新編導製作。故事發生在台北某間美術館中,許多世界名畫因歐洲的戰爭被送到此處,而有一家人相約在此碰面,同時各種人物來去,如同平田其他的劇作,是一個充滿日常對話與微妙人物關係的作品。

    文字|陳茂康、葛昌惠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北筆記》

    盜火劇團與日本劇場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台北筆記》終於在台北登場,此劇的前身為平田織佐的經典作品《東京筆記》,創作靈感來自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東京物語》。 此劇是《東京筆記》首次在華語地區在地化的改編版本,今年二月時曾在橫濱美術館演出,因臺北藝術節終於有機會在台北登場。劇團邀請到影后王琄、《海角七號》女主角田中千繪、謝盈萱、徐麗雯、朱宏章等多位優秀表演者共同演出。 全劇的時空背景,設定在未來的台北,在遠方(歐洲)有戰事的狀況下,許多名畫來到台北避難,在展出「梅維爾特展」的美術館中,透過各角色看似瑣碎的日常對話,一層層抽絲剝繭地勾勒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等不同層面的議題。期待台北的在地化版本,不僅可展現出原劇本固有的精巧,也讓觀眾產生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

    文字|辛怡澄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台灣】 第14屆台新藝術獎五組得獎作品揭曉 三表演製作獲獎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組得獎作品於3月22日公布,得獎作品分別為: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 五組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包括提名觀察團代表:林志明、紀慧玲,特聘委員:阮慶岳、耿一偉、陳郁秀、陳昌仁,及台新藝術基金會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在重重討論後,歷經四輪投票才脫穎而出。 其中,除了國光劇團曾以《三個人兒兩盞燈》獲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其餘四位得獎者均為首度入圍即獲得台新藝術獎肯定。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19日起至7月17日盛大展出。6月初,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50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350萬元整。大獎得主將於6月4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莊珮瑤) 資深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辭世 長年致力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梨園戲的劇場工作者、江之翠劇場團長周逸昌,於3月25日於印尼因急病猝逝,享年68歲,消息傳來令台灣劇場界震驚不捨。 周逸昌畢業於台大植病系,後赴法學習電影,返台後與劇場友人成立「當代台北劇團實驗室」,後成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團長,投身小劇場運動,1993年創江之翠劇場。</p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細川俊夫的新歌劇《靜海》以簡潔的舞台與音樂,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漢堡

    細川俊夫歌劇新作《靜海》 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地震對人心的傷害與震撼既深且遠,甫發生的台南震災讓人傷恨銘心,而五年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與核災,更讓人深痛省思。由日德跨國合作,細川俊夫作曲、平田織佐執導的歌劇《靜海》,於一月下旬在漢堡邦立歌劇院首演,藉由該作,細川俊夫審視福島核災,透過清簡空蕩的日本劇場美學,鮮有激情的音符,卻展現出強大的感染力。

    文字|陳思宏、Arno Declair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伊蓮.雅各在機器人版《蛻變》中飾演母親一角。
    焦點專題 Focus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場的演出,優遊於劇場演員、音樂會的說書人、爵士樂歌手等角色中。這次與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扮演母親一角,雅各認為,劇本討論的並不是一個變成機器人的男人如何面對他的家庭,而是一個有兒子變成機器人的家庭如何重建。

    文字|周伶芝、Madoka Nishiyama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日本編導平田織佐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人類,真的和機器人有差別嗎? 日本編導平田織佐 以《蛻變》探討人的存在本質

    近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劇場」創作的日本編導平田織佐,二○一三年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轟動台北,這次帶來與法國影后伊蓮.雅各等演員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改編自卡夫卡原著,但不同於原著中家人對異變主角的疏離淡漠,平田的版本溫暖許多,家人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眼前這具難以定義的身體,並且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人類,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平田如此解釋這個廿一世紀的機器人版本。

    文字|周伶芝、Tsukasa Aoki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日本青年團《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半調子文青多少讀過一些卡夫卡,看過幾部路易.馬盧或奇士勞斯基。半調子文青式的懵懂,既是關於混沌年代的無知想像,也是對解烏托邦的過於天真的臆測。忽然女神伊蓮.雅各即將翩然抵台,化身葛雷戈之母,是老了一點兒的Weronika/Veronique,空靈染上風塵的Valentine。而文青女神究竟不朽,更何況是跟安哲羅普洛斯,跟奇士勞斯基,跟路易.馬盧,跟文.溫德斯有染的伊蓮。 於是此時不待,半調子文青幻想蝸身水源劇場牛奶色的椅子上,膜拜女神降臨,大口呼吸曾經的名導的氣味,並駑鈍地分析:葛雷戈之為機器人,平田織佐漏失了什麼,切割了什麼,又完成了什麼。

    文字|葉炫伽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每一個人物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都增添了他們的真實,卻不會讓戲拖沓灌水。
    回想與回響 Echo

    平田織佐的劇場是真正的人類陳列室 看《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

    我認為平田掌握了「時間感」,使得封閉的九十分鐘成為一個可獨立運作的有機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實地活著。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讓人物真實到這種地步,每一個人物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都增添了他們的真實,卻不會讓戲拖沓灌水。說白一點講就是他非常會「鋪陳故事」、「鋪陳角色」,但又不僅如此,他讓好萊塢式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角色設計笨拙可笑,平田的劇場是真正的人類陳列室。

    文字|簡莉穎、林鑠齊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直擊!東京小劇場 What’s Going on in Tokyo?

    東京距離台北,兩千七百八十五公里,飛行時間三小時,時差一個鐘頭。 東京,是台灣人出國旅遊的熱門首選,也是國人往來最密切、互動最頻繁的國際城市。 然而,我們對東京小劇場的文化現象卻相當陌生。 在東京,光是小劇場的數量就有兩百多個,正式登記立案的表演團體更高達上千個。 和其他行業一樣,東京劇場生態同樣競爭激烈、生存不易,各式各樣的藝術節、戲劇獎林立。 從事表演工作的年輕人,大多白天打工晚上排戲,有時甚至得自掏腰包,爭取站上舞台的機會。 能夠脫穎而出受到矚目的,多是能從各種競賽獲得優勝或藝術節入選演出者。 例如,去年臺北藝術節引進的《放屁蟲》,導演神里雄大便是出身「利賀導演競賽」。 今年,東京青年團導演平田織佐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也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 平田織佐是日本小劇場的「第三世代」,與野田秀樹、神里雄大等同為東京劇場的代表人物。 他們的作品,反映現下日本社會的現實,贏得年輕觀眾的共鳴與擁戴。 本刊將帶讀者直擊東京小劇場現場,引介指標性的導演、劇作家與團隊,提供讀者實用的東京看戲指南。 同時,剖析「第三世代」的劇場創作者,何以引領當今日本劇場發展的潮流趨勢。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日本青年團編導平田織佐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專訪日本青年團導演

    平田織佐:年輕導演要多看戲、多戀愛、多旅行

    平田織佐,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被稱為日本小劇場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第一代(六○年代)義憤填膺的抗爭,以及第二代(七○年代)情緒濃烈的嘶吼,小劇場第三代平田織佐的戲劇顯得安靜而平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會總是發生連續性的戲劇化事件,大多是被安靜、平淡的時間所占據,而這種平凡卻巨大的存在感就足以展現戲劇性了。」這就是他的戲劇風格安靜的戲劇。 日本近代戲劇演進過程中,因為過度重視西洋戲劇的引進,在劇本的翻譯上也直接採用了西洋的語法和邏輯。於是,在平田的劇本裡,他便開始提倡「當代戲劇口語理論」,演員不會說出像翻譯劇本一樣的怪腔怪調台詞,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平淡對話,如此巨大的顛覆深深影響了接下來的劇場新人。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平田織佐與日本青年團劇團將應邀來台演出他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合作的《三姐妹》,趁此機會,一起來認識青年團劇團與平田織佐。

    文字|李建隆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中,因為有了人形機器人Ikumi,這一家人在父親死後,勉強維持表面的和平。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安靜戲劇中的機器人救贖

    主張將戲劇語言回歸到日本現實性上的平田織佐,讓人想起作品特色一樣以平淡真實反映當代生活本質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這次改編自契訶夫劇作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將場景移到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地方城市,時間則改為距今不久後的「近未來」,三姊妹之一的「分身」即是人形機器人。

    文字|廖俊逞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日本劇場導演、劇作家平田織佐。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完全演劇 完全記錄

    以日本劇場導演、劇作家平田織佐為記錄主體的紀錄片《完全演劇手冊》,用近六小時的篇幅,呈現一個日本劇場人的生活,有寫劇本、排戲、裝台、演出,也有行政工作、申請經費、發薪水、劇場經營等等。導演想田和弘企圖讓拍攝紀錄片成為最直接的觀察行為,平靜地讓眼前的事物呈現出它自己,因此,透過想田和弘的鏡頭,我們看見平田的舞台當中的「自然」,其實是最「人工的」。

    文字|林于竝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三位要角:左起特邀演員張達明,原著暨編劇董啟章、導演暨編劇陳炳釗。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瞄準「九七回歸十週年」 三齣戲 從內到外的歷史考題

    不約而同地,香港藝術節三齣由香港在地劇團或跨國製作的戲劇作品,瞄準了歷史與人心的變遷,提出戲劇性的觀察心得: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物出發,探尋歷史與每一個個體自身的關聯。樹寧.現在式單位《留著愛》則以電影中演員與觀眾的感情關係,透視歷史人生。中國導演李六乙與日本戲劇家平田織佐合作的《下周村》則是一齣中、日合寫的寓言,包含了李六乙與平田織佐對歷史與人的共同心願。

    文字|潘詩韻、阮漢威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 樹寧‧現在式單位《獨行俠與亂世佳人》
    專輯(一)

    走出主流,多元紛陳 比往年更活潑的戲劇類節目

    今年的戲劇類節目,多元而活潑,有明星主演、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家庭作孽》與《再生緣》,也有來自英國的原味莎劇。還有頗受矚目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帶來、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札記》。而本地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亦將演出多媒體劇場作品。

    文字|魂游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法國導演+東方團隊 跨文化劇場新潮流

    近來巴黎的劇場界,出現了一股法國導演與東方表演團體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國立劇院與中國北京戲曲藝術學院合作的《水滸傳》,以及巴黎城市劇院即將上演的,由法國導演Arnaud Meunier與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合作,改編自法國劇本《墜海》的《往高處飛》。

    文字|謝東寧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