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程远慧《疯狂场景》灯光设计(创作社 提供)
国际艺识International Vision 特别企画╱直击PQ四年展,发现设计新浪潮 PQ学生馆台湾作品观察

训练体系多元,展现缤纷的剧场景观

专访PQ学生馆/台湾展策展人简立人

从第一次只有北艺大剧场设计系学生参展,到这回第二次新增台大、中山大学等剧场设计相关科系的参与,PQ学生馆台湾参展作品的策展人简立人指出,除了在质与量上有大幅的提升,更可看出国内相关训练体系的多元、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缤纷的创意。

从第一次只有北艺大剧场设计系学生参展,到这回第二次新增台大、中山大学等剧场设计相关科系的参与,PQ学生馆台湾参展作品的策展人简立人指出,除了在质与量上有大幅的提升,更可看出国内相关训练体系的多元、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缤纷的创意。

二○○三年,台湾第一次参加PQ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的时候,只有一群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系的学生,在系上多位老师的领军之下组了两团(展期前出发的布展团与展期进行到一半才出发的拆展团)前往时差六个小时的布拉格朝圣,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这类型与剧场设计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大型国际展览。

今年,台湾第二次参加PQ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为了使国内剧场设计相关科系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性的观摩活动,TATT(台湾技术剧场协会)从去年底,便展开一连串的甄选活动,广泛征求国内剧场设计领域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在通过平面文件初选之后,在台湾大学鹿鸣堂公开布展呈现,并从评审与学生面对面的甄选活动中,选出首奖与参展作品。

多所剧场设计科系参与,质量显著提升

相较于四年前,今年的PQ学生馆除了北艺大之外,台大、中山大学等剧场设计相关科系的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这个国际盛会,使得学生设计展入选作品在质量上的大幅提升。一直以来,国内在剧场设计、技术方面向来以北艺大为龙头,但台大戏剧系在大学部成立八年、中山大学戏剧系崛起之后,除了师资渐次补齐,技术和剧场制作的经验传承上更有大跃进。此次以希腊经典剧作《鸟》的主题竞赛,便由中山大学拿下舞台和服装的首奖,而横跨舞台设计、灯光、服装等三大类别的「自由主题」,台大戏剧系更在十六件作品中,入选了七件。

「这次参加评选的作品来自国内各大专院校,横跨空间、建筑、戏剧、剧场设计等不同科系,所以非常有趣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设计训练下,影响所及他们思考的切入点,著重的面向都不太一样。」学生馆的策展人之一,北艺大剧场设计系副教授简立人说:「但剧场设计最终还是要服务演出,所以尽管从不同角度切入,仍要以文本为主体,才是我们办这次设计展的主要精神。设计必须有所本,而不是天马行空去发挥,从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能够了解,学生在从文字转成图像、视觉元素的发想、转换的思考过程,是否已达到某种程度的完整度、成熟度。」

评审反复提问,让学生发现设计的original idea

在剧场设计展中,一般观众很难在不知道剧本背景的情况下,光从视觉去评断一个作品的好坏,因为它必须对应到文本,以及戏剧动作的发展,并且与台上的演员紧密结合,因此,在第二阶段的遴选中,学生必须面对评审委员出奇不意的种种疑问,针对作品核心观念、发想过程与实践理念的连贯与完整程度等等。简立人说:「我们希望透过这样反复提问的过程,不断刺激、对话,让学生走回原点再出发,发现设计的『original idea』,从评审的意见当中发掘更多当初未曾想过的奇招妙法,然后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让学生知道,设计并不只表现在作品上,一个好的设计,同时也要能够被present,被推销,被看见,能够扎实地向别人说明他的设计方向、想法和理念。」

至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是否影响年轻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他说,在工业革命、电子产业发展历程中,剧场从手工的时代,转变成电动、电脑控制、全自动化,不同的世代势必面临到不同的冲击。然而,在设计这条路上,科技只是创作的工具之一,有些东西可以用手工做,有些东西可以用电脑完成,如何找到对的方法去完成对的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当然,「我们可以在这个世代许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中,观察到他们使用大量电脑辅助绘图工具,以及在视觉合成上面,运用很先进的软体在协助,例如AutoCad 、Photoshop等等,这些作品看起来很真,但相较于上一代的设计师来说,却少了手工的人味。这其中没有对错的问题,剧场原本就是多元的,容纳各种艺术的舞台,只是时代来了,你怎么去对应它,活用它,让它为你所用。」

看到国内剧场设计训练体系多样性的影响

对简立人而言,在这次入选学生作品的多样性中,很难归纳出一个趋势,却足以看出国内剧场设计训练体系的多样性,对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承袭美国设计系统的,多半强调方法和概念,就像逻辑推理一样,“step by step”一路推演下去,设计好坏程度因人而异,前提是保证你一定做得出来。欧洲的设计方法就牵涉到背景和剧院发展过程,整体著重呈现在舞台上的“final look”,装饰性比较强,有它不同的特质。这就像在台北,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建筑师盖的剧场,德国人盖的国家剧院、美国人盖的社教馆、日本人盖的国父纪念馆等等,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了台湾就是这么一个吸纳能力、包容力强的地方,不仅是文化多元性,以及吸收外来文化之后,融合变成自己文化的区块。简立人认为,未来如何更进一步消化,成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是不管教育或是创作设计领域,都需要时间深入去思索的。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