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歌舞剧院是内蒙自治区内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下设歌舞团、蒙古剧团、交响乐团、蒙古民族舞团、蒙古青年合唱团等十二个演出团体。这次来台演出,将带来二十种特属内蒙古地区的歌舞器乐表演项目,包括蒙古音乐精髓「马头琴」、「呼麦」、「长调」,融合舞蹈与杂技的「顶碗舞」等等,磅礡跌宕,风情万种。
内蒙古歌舞剧院《天堂草原》
9/19~20 19:30
9/21 14:30
台北国父纪念馆
「马头琴拉响的时候,百灵鸟唱起歌来;亲人们欢聚的时候,诉说我久别的情怀;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正开;我从草原来,草原那边花如海……」苍茫的蒙古草原、剽悍的马背民族、游牧青年男女的美丽传说、嘹亮的牧歌与奔放的舞蹈,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天堂草原》以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技艺,融合蒙古民族上千年艺术精髓与现代表演风格,呈现蒙古地区各民族的歌舞音乐艺术。
将带来二十种特属内蒙古地区的歌舞器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横跨大陆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及流传文化,自十三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落,逐渐融合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内蒙古歌舞剧院是自治区内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下设歌舞团、蒙古剧团、交响乐团、蒙古民族舞团、蒙古青年合唱团等十二个演出团体,自二○○○年建院以来,剧院所创作的作品陆续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化新剧目奖等。这次来台演出,将带来二十种特属内蒙古地区的歌舞器乐表演项目,包括蒙古音乐精髓「马头琴」、「呼麦」、「长调」,融合舞蹈与杂技的「顶碗舞」,蒙古传统竞技「搏克」,宫廷传统乐器「四胡与三弦」,象征达斡尔族欢乐幸福的「鲁日格勒舞」等等,磅礡跌宕,风情万种。
「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声乐艺术,列入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由演唱者喉咙发出一个低八度共鸣音的同时,在口腔里又产生另一个上方八度的哨声,而形成泛音音色的声乐表现形式,《安达情》有著呼麦与口弦琴等混融一体的深邃境界。「马头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与浓郁民间色彩的拉弦乐器,因在琴杆上方雕刻马头而得名。《万马奔腾》是在蒙古民歌《马的步伐》旋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马头琴曲,全曲运用了连弓、顿弓、击弓、跳弓,及震音、上下滑音等演奏技巧,描绘出骏马嘶鸣和群马奔驰等壮观意象。「长调」意为「悠长的歌曲」,是蒙古草原的一种歌曲形式,唱法以真声为主,演唱时常要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之过程,歌腔舒展,高亢奔放,《草原母亲》讴歌大自然,由国家一级演员其其格玛独唱。
《搏克雄风》展现男子威武,《顶碗舞》塑造女性自信丰采
「搏克」为蒙古语「摔跤」的汉词译音,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竞技体育「骑马、摔跤、射箭」三大项目之一。搏克手在颈项上佩带的彩带「张嘎」是至高的荣誉象征,彩带的多少代表搏克手一生的获胜记录,男子群舞《搏克雄风》将展现如雄鹰如雄狮的威武劲道。
「胡笳」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吹奏乐器,而兼具鼓乐功能的「肩鼓」也是盛行于古游牧民族的乐器,《胡笳舞》以再现蒙古宫廷乐舞场景的手法,在轻柔的舞蹈中击打肩鼓。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三个少数民族向有「北方森林民族」之称,达斡尔族民族舞蹈《鲁日格勒》,意为跳动起来,这支舞将聚居于兴安岭、嫩江流域的达斡尔姑娘那充满童趣的天真及如花绽放的青春之美淋漓表现。《顶碗舞》中的女舞者们用额头顶著瓷碗随歌起舞,为运用蒙古族传统舞蹈形式、又具时代感的新创民族舞蹈作品,简洁大气的舞蹈语言,变化巧妙的舞台调度,塑造出现代蒙古女性端庄而自信的动人丰采。
从舞作窥见大漠民族的民俗与信仰
女子独舞《天边》是依据草原创作歌曲而编成的舞蹈作品,浪漫写意,营造如梦境般的场景,展现深具文学意境的人文内心世界。女子群舞《送亲歌》透过对鄂尔多斯地区传统婚俗热烈场景的描绘,在悲喜交加的氛围中,生动渲染嫁女的离别之情。群舞《敖包相会》是一对恋人在敖包旁相会的情景,在萨满教盛行时期,敖包是草原神灵的祭坛,十三世纪中叶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后,敖包又被赋予更多神圣色彩,此舞充满圣洁、神秘、与宁静气氛。萨满教的搏舞《太阳鼓》表现蒙古民族对太阳神的原始信仰和对光明的崇尚,鼓声雄浑,色彩绚丽。群舞《激情安代》根植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以雄健的跺踏、豪迈的跳跃、矫健的旋转为主,亦是现代舞蹈艺术重要的创作泉源。
除了大漠草原壮阔风情及蒙古各族歌舞艺术,独唱演员刻正练习多首台湾歌谣,特别献给台湾观众。《天堂草原》将带来遥远北方的欢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