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爱乐厅的建筑形式,让人联想到古罗马的露天圆形剧场,不管在那个地方的座位,听众都可以得到最佳的视觉和听觉效果。(Matthias Schönhofer摄 慕尼黑文化中心 提供)
艺游在他方 世界十大音乐厅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轻音乐厅——慕尼黑爱乐厅

座落于伊萨河畔的慕尼黑爱乐厅,是属于慕尼黑为市民所建的综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占地两万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个厅,最大的便是爱乐厅(Philharmonie),可容纳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观众;其次是卡尔.奥福厅(Carl-Orff-Saal),拥有五百多个座位;其他三个厅较小,各可容纳一百多位观众,可作为演出或会议场地。这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戏剧、舞蹈表演、展览及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让民众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动。

 

座落于伊萨河畔的慕尼黑爱乐厅,是属于慕尼黑为市民所建的综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占地两万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个厅,最大的便是爱乐厅(Philharmonie),可容纳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观众;其次是卡尔.奥福厅(Carl-Orff-Saal),拥有五百多个座位;其他三个厅较小,各可容纳一百多位观众,可作为演出或会议场地。这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戏剧、舞蹈表演、展览及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让民众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动。

 

历史与现况

回顾慕尼黑爱乐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四一年慕尼黑市区经过大轰炸之后,当时两个最重要的音乐厅Odeon与Tonhalle完全被摧毁。从此,慕尼黑爱乐(Münchner Philharmoniker)就失去了它的驻留地,其他的机构如图书馆、市民大学也碰上同样的问题。于是在一九五五年,有人开始计划要盖一座综合的文化中心。在六○年代慕尼黑的城市发展计划中,这个综合文化中心的计划开始广泛地被讨论,直到一九七六年才通过这个建案。但是,好事多磨,一九七八年时,工程团队透过声波探测器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旁边行经的市内火车(S-Bahn)会影响到将要兴建音乐厅的音响,因此必须重新计算音乐厅的基础声响。这个改变,不但延宕了工程完成的时间,在整体造价上更成为当时的天文数字,直到一九八○年,所投入的资金已经高达三亿七千马克(以当时汇率约七十三亿新台币)。

一九八五年竣工之后,慕尼黑爱乐才从临时的驻留音乐厅──海库勒斯厅(Herkulessaal)迁移至此,成为慕尼黑爱乐厅的驻厅乐团。当年,由罗马尼亚指挥大师杰利毕达克(Sergiu Celibidache)领军指挥,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慕尼黑爱乐厅功能多元、设备完善

座落于伊萨河(Isar)畔的慕尼黑爱乐厅,是属于慕尼黑为市民所建的综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占地两万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个厅,最大的便是爱乐厅(Philharmonie),可容纳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观众;其次是卡尔.奥福厅(Carl-Orff-Saal),拥有五百多个座位;其他三个厅较小,各可容纳一百多位观众,可作为演出或会议场地。这里,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乐会、戏剧、舞蹈表演、展览及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让民众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动。其使用单位包括慕尼黑爱乐、理查.史特劳斯音乐学院(Richard-Strauss-Konservatorium)、市立音乐学校、图书馆和市民大学。每天,约有六千位民众出入,有些人可能去过图书馆之后去听音乐会,或是开完会之后看表演。这样的一个文化中心,可以满足民众的多种需求,更引发大家参加文化活动的动机。

跟许多城市的音乐厅比较,慕尼黑爱乐厅相对而言是比较年轻的。慕尼黑爱乐厅的建筑形式,让人联想到古罗马的露天圆形剧场(Amphitheater)。这种建筑有个优点,不管在那个地方的座位,听众都可以得到最佳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但还是建议尽量避免坐太靠近乐团的位置,尽量挑偏中间与后面的位置(H、I、P、Q区)。虽然,在视觉上离乐团比较远,但是乐团各声部可以充分地融合再反响,让听觉有充分的享受。此外,音乐厅设计了十五个轮椅座位,提供残障人士或是需要轮椅的老年人使用,因此,在爱乐厅里不难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或残障人士,虽然必须靠轮椅行动,但仍然不减对音乐的热情支持。

古典音乐版「星光大道」──慕尼黑大赛    

除了平常的音乐会演出之外,每年九月举办的「慕尼黑联合广播公司国际大赛」(Internationaler Musikwettbewerb der ARD),常被简称为慕尼黑大赛,也是慕尼黑爱乐厅重要的活动之一。从一九五二年开始举办的慕尼黑大赛,不但是德国重要的国际大赛之一,也是许多想要通往国际舞台演奏者的重要途径之一。透过此比赛得奖而崭露头角的演奏家,从历年来的得奖名单就可以一窥究竟──名单中不乏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例如多次来台演出的大提琴家顾德曼(Natalia Gutman)与台湾旅欧钢琴家陈必先,都曾是慕尼黑大赛的首奖得主。在这里的每一场赛程都对一般听众开放,此外,在总决赛时,设有「最佳观众奖」,观众还可以投票给自己最喜欢的乐手,是不是让人很有参与感呢?得奖者音乐会皆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并且由巴伐利亚广播(Bayern 4 Klassik)实况播出。网路上可找到赛程资讯,如果刚好九月份来到慕尼黑,想要来看看古典音乐版的「星光大道」的话,来这里就对啰!

另外,还有德国年度重要的「回声大奖」(Der ECHO-Award)的古典音乐部分(ECHO Klassik),每年九月或十月时都在慕尼黑爱乐厅举行颁奖典礼,也是德国古典音乐圈的盛事之一。

 

驻厅名团

接下来介绍在慕尼黑爱乐厅演出,最重要的两个乐团,也是在慕尼黑最活跃的两个乐团:

百年老店──慕尼黑爱乐

在德国,有不少历史悠久的管弦乐团,这些乐团为伟大的作曲家作品做最佳代言,也为西方古典音乐的进程做了每一个见证,慕尼黑爱乐也是其中之一。

慕尼黑爱乐成立于一八九三年,是个具有百年历史与传统的乐团。它的创立者是一位钢琴工厂老板的儿子法兰兹.凯姆(Franz Kaim),刚创立时的名字叫做凯姆乐团(Kaim-Orchester),在当时顶尖音乐家的带领之下,不断扩大,并成为知名的乐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却因为大多数的团员被征召入伍,而被迫关闭,直到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间才又恢复运作。一九二八年,正式改名为慕尼黑爱乐(Münchner Philharmoniker),在历代常任指挥的带领下,历经一百○五年的历史,名声仍旧响亮。近代的常任指挥较为人们熟知的有:肯培(Rudolf Kempe)、杰利毕达克(Sergiu Celibidache)、李汶(James Levine)以及现在的音乐总监(Generalmusikdirektor)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

慕尼黑爱乐的音乐会演出,主要著重于十九世纪时期的音乐,尤其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更是经典招牌之一。至今带领慕尼黑爱乐最久的指挥杰利毕达克,从一九七九年担任音乐总监(Generalmusikdirektor),直到一九九六年去世为止,他演出的布鲁克纳交响曲,被视为国际间重要的指挥版本,并曾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对于慕尼黑爱乐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演,还有马勒的第四号与第八号交响曲,分别在一九○一与一九一○年由马勒亲自指挥演出。马勒在一九一一年五月去世后,他的作品《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在同年的十一月,由指挥家华尔特(Bruno Walter)首次演出。这些首演成为乐团光荣的历史,并希望这些传统与荣耀能不断延续。其他作曲家如葛利格(Edvard Grieg)、斯特拉温斯基(Igor Stravinsky)都曾经亲自在此指挥他们的作品。

慕尼黑爱乐曾经在一九九四年来台演出,原本预定由杰利毕达克亲自指挥,却因手术后需要休养而无法远行。经过大师的同意,由当时刚获得荷兰孔德拉辛国际指挥大赛首奖的吕绍嘉代理指挥,成功的演出使吕绍嘉隔年获邀再度与慕尼黑爱乐合作,担任客席指挥。

从二○○四年起开始担任慕尼黑爱乐音乐总监提勒曼,在一九九七至二○○四年间曾为柏林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 Berlin)音乐总监;他所指挥的华格纳与理查.史特劳斯作品,在国际间被视为重要的诠释版本之一。印度籍指挥家祖宾.梅塔(Zubin Mehta),从一九九八到二○○六年间为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也从二○○四年起成为慕尼黑爱乐的荣誉指挥。

现代音乐的温床──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二○○七年十一月才来过台湾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跟慕尼黑爱乐相较之下,是个年轻许多的乐团。建立于一九四九年,在第一任首席指挥约夫姆(Eugen Jochum)十一年(1949-1960)的带领之下,已跻身德国一流乐团之列。此后每一任常任指挥都是国际间极为重要的指挥家:库贝力克(Rafael Kubelik)、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Rex Davis)、马捷尔(Lorin Maazel),以及从二○○三年九月担任指挥至今的杨颂斯(Mariss Jansons)。二○○六年由法国音乐杂志Le Monde de la Musique邀集十家欧洲媒体票选为欧洲十大交响乐团之一。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除了在不同指挥带领下发展出多元的曲目之外,对于现代音乐(Neue Musik)的贡献不遗余力,更是该乐团的特色之一。“Musica Viva”(音乐万岁)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每年都会举办的系列音乐会之一,这一系列的音乐会以演出发表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为主──再好的作品如果没被演出也只是一堆在五线谱上的符号。这也是现代音乐与现代作曲家重要的发声媒介,像是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布列兹(Pierre Boulez)、米尧(Darius Milhaud)、斯特拉温斯基(Igor Stravinsky)等都曾经亲自指挥发表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还有一段独特的历史经历:柏林围墙倒塌,改变了许多德国人的命运,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伯恩斯坦的指挥下,以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一刻。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耶诞节,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为主,加上德国、俄国、英国、美国、法国等五国乐团乐手在柏林演出庆祝音乐会,并将最后一个乐章的《欢乐颂》Ode to Joy改成《自由颂》Ode to Freedom。演出乐手中,也包括了大提家杨文信。杨文信出生于瑞士,但父母皆是台湾人,一九八九年他以二十四岁的年龄,考上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如果大家有机会看到当时的历史录影,就可以在指挥台旁看到他的身影。

在德国有十二个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属于其中之一,他们除了平时音乐会演出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音乐录音。二○○六年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萧斯塔可维奇第十三号交响曲》录音获得第四十八届美国葛莱美「最佳管弦乐演奏奖」。今年又以录音《奇异的满洲人、达芬妮与克罗伊》获得德国的“ECHO Klassik 2008”二十、二十一世纪交响演奏类《年度最佳交响演奏》(Sinfonische Einspielung des Jahres)奖。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慕尼黑爱乐厅有一组定期音乐会(Abonnementkonzerte),每次分别在星期四、星期五晚上,星期五晚上的音乐会还会由巴伐利亚广播Bayern 4 Klassik直接现场播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如何到爱乐厅?

到达慕尼黑爱乐厅的交通方式很简单,从玛丽亚广场(Marienplatz)或从慕尼黑中央车站(Hauptbahnhof)坐任何一班S-Bahn到“Rosenheimer Platz”,下车后依路标指示,步行即可到达。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