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主办的「二○一○传统表演艺术节」,今年特以「大师经典.青春好戏」为主题,除了向毕生为传统艺术奉献的资深艺师致敬,看见他们毕其一生淬炼而成的丰厚表演层次与内涵外,更期待年轻一代的后辈艺生、新秀子弟勇于表现其个人特质,展现灿美青春的戏曲风华。
2010传统表演艺术节
4/3~5/1 台北市社教馆等场地、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INFO 03-9507711 www.ncfta.gov.tw/events/art2010/index.html
二○○四年,由文学家白先勇制作,集结两岸文化菁英,共同打造的昆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在两岸四地、欧美各国巡演一百六十三场,观众人次达二十多万,受到各层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年轻观众热烈欢迎和回响。《牡丹亭》成功背后的意义,不仅是昆曲的老灵魂,得以在舞台上重新绽发青春生命,更重要的是,白先勇刻意找来昆曲界的「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张继青,培养出俞玖林、沈丰英这两位昆曲舞台上的青春偶像,传承古老剧种的表演技艺。
传统艺术若要能跨越时代的审美要求,表演技艺的薪传是首要的工作;在台湾,歌仔戏、布袋戏、七子戏、乱弹、豫剧、北管等地方戏曲,都是传统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无形文化资产,然而面对艺师的快速凋零及传统艺术的式微,如何延续其独特魅力,确是刻不容缓。由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主办的「二○一○传统表演艺术节」,今年特以「大师经典.青春好戏」为主题,除了向毕生为传统艺术奉献的资深艺师致敬,看见他们毕其一生淬炼而成的丰厚表演层次与内涵外,更期待年轻一代的后辈艺生、新秀子弟勇于表现其个人特质,展现灿美青春的戏曲风华,让这些持续在戏曲界努力的青年好手,有机会跃上舞台,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名角。
在「传统表演艺术节」系列演出中,从艺半世纪的豫剧皇后王海玲,近一甲子戏曲音乐生涯的北管大师邱火荣、乱弹名伶刘玉莺,从事歌仔戏表演近七十年、年初甫完成封箱代表作的歌仔戏国宝艺师廖琼枝,七子戏传人吴素霞,以及著名金光布袋戏演师廖文和,都以其累积多年演出经验的大师之姿,在舞台后方推荐他们的艺生、子弟,让他们在岁月磨累的璀璨光芒,辉映新世代表演艺术新秀们的生命。而钻研昆曲艺术多年的杨汗如、执著醒狮艺术的廷威三兄弟,他们在舞台上的努力与魅力,亦已为新生代表演艺术家中的典范。
大师经典
从艺五十年 豫剧皇后王海玲再现舞台精华
有人说:「台湾的豫剧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被誉为「豫剧皇后」的王海玲站上豫剧舞台五十年来,几乎与「台湾豫剧团」画上等号。当年,才八岁的王海玲,因为爱上歌仔戏明星的华服与藏不住的表演欲,进入飞马豫剧队学生班,开启了打骂教育的学戏生涯。她是一位极专注于表演艺术的专业演员,除了演戏以外的技能都不是她的专长,表演自然生动,嗓音浑厚天成,唱腔自树一格,不论文武生旦各种角色都难不倒她,称她为全方位演员并不为过。如今走过演艺之路半世纪的王海玲,演过的豫剧超过百部,得奖无数,包括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国家文艺奖等大奖。
今年,台湾豫剧团将推出「向大师致敬─『海玲‧50』系列活动」,除了将演出其代表作《梆子姑娘》、《抬花轿》以及《王魁负桂英》,还将推出「海峡两岸豫剧论坛」及「海玲,五十豫剧展」,让老戏迷新朋友一次尽览梆声豫韵。其中,《梆子姑娘》一剧由王海玲的女儿刘建华、刘建帼撰写,京剧导演李小平执导,将其半世纪的舞台生涯搬上舞台,李小平以侧写角度,呈现豫剧皇后舞台上的风华、生活上的真淳。此外,《抬花轿》是王海玲的花旦成名代表作,剧中旦角周桂兰讨喜逗趣,此次演出将由三位青春花旦、亦是王海玲亲授功夫的女弟子——萧扬玲、谢文琪、孙仪婷轮番上阵,她们将分别以〈梳妆〉、〈抬轿〉、与〈夸香囊〉三折共同饰演周桂兰一角;《王魁负桂英》中敢爱敢恨、感情浓烈的焦桂英,王海玲演来丝丝入扣,是出展现表演功底与深沉内心的精采好戏。
传统音乐登台 丰富色彩纵横古今
升格为国家级乐团的「台湾国家国乐团」,将与「安徽歌舞剧院花鼓灯团」合作,将台湾本土音乐丰采与素有「淮畔幽兰」美誉的安徽花鼓灯同台演出。安徽花鼓灯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融合舞蹈、音乐、民歌,其音乐是花鼓灯的灵魂,特别是花鼓灯锣鼓和花鼓灯灯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花鼓灯锣鼓是打击乐中的精华,节奏鲜明,热烈欢腾,边打边舞,极富表现力。花鼓灯灯歌更是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极富感染力。在安徽一级作曲名家朱晓谷、安徽歌舞剧院知名二胡演奏家王娅雯及国家国乐团副指挥陈炫合的共同带领下,与听众悠游花鼓安徽的欢愉氛围中。
致力于台湾民族音乐整合性之调查、搜集、研究、保存及展示推广等工作的台湾音乐中心,则推出两场精致的民族音乐赏集——「世代交替的声音─许常惠民歌采集运动中的原住民音乐」、「包罗万象与即兴扮演的客家艺术─杨秀衡美浓客家撮把戏」。一代音乐大师许常惠,除了音乐创作之外,也积极地收集台湾民谣等在地音乐文化作品,并将中国音乐以西方作曲方法重写,贡献良多。民间艺人杨秀衡夫妇在年轻时,跑遍全国江湖卖艺,他们将客家山歌、客家车鼓、客家小戏、杂耍、魔术、功夫融合在一起,练就一身江湖打拳卖唱,推销膏药的拿手好戏,「杨秀衡撮把戏团」向来有「全台客家江湖卖艺第一把交椅」之称。
青春好戏
廖琼枝引领弟子搬演 南北管演奏各显神通
长期奔波于歌仔戏教学与传承,高龄七十五岁的廖琼枝老师,在完成「封箱戏」演出后,全力投入「重要传统艺术保存者—廖琼枝歌仔戏传习计划」,将其一甲子淬炼出的歌仔戏技艺,倾全力传授新生代演员。参与该计划的艺生包括张孟逸、李佩涵及林芸丞,她们传习廖琼枝老师的经典剧目,更完整学习其角色诠释方式;借由「师徒制」的长期培养,让大师的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她们将在廖琼枝的雕琢下,演绎歌仔戏经典戏目,呈现该剧种的技艺精华,廖琼枝也将以串场人的身分,为大家推介这几位新生代的歌仔戏演员。其中,在《冻水牡丹》乐剧中饰演「小琼枝」一角的曹雅岚,被称为是廖琼枝钦点的嫡传弟子,自小学四年级起即与廖琼枝学戏,两人情同母女,其演出风格更能展现深厚默契。
一九八七年创立的「延乐轩北管剧团」,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传统学习方式,培育出多位优秀的北管年轻人才。出身北管世家的林永志,继承其父衣钵,带领年青辈子弟接续。六十二年次的他在完成兵役后,拜师邱火荣,技艺更臻成熟,不仅身兼国内最重要的三个剧团:「亦宛然掌中剧团」、「河洛歌子戏剧团」、「乱弹娇北管剧团」头手鼓,目前也同时担任亦宛然与延乐轩的团长。对于北管艺术有著深厚情感的延乐轩,特邀北管大师邱火荣与乱弹名伶刘玉莺在艺术节担任指导及客串,加上「台北新义安」与北艺大传音系北管组学生的共同演出,从庙会阵头、细曲演唱、牌子演奏及戏曲演出,完整呈现北管音乐及戏曲的丰富面向。
「水舞台南北管乐团」由北艺大传统音乐系学生为主,结合民间艺师共同组成,不仅为台湾传统音乐之生力军,同时亦以保存、传承与革新的使命自居。此次演出在薪传奖艺师吴素霞亲自指导下,鹿港「合和艺苑」资深乐师将与水舞台的学生将共同演出南管戏经典剧目《昭君和番》选段,不仅能听到昭君的唱工表现,也能欣赏到小军们活泼逗趣的歌舞景象。吴素霞以精采的「压脚鼓」绝技,与年轻学子同台诠释,充满戏剧性的色彩与丰富的情感,展现难得一见、青春洋溢的梨园之美。
舞狮舞出庙口历史,昆曲奖才挑战经典戏码
二○○一年成军的「廷威醒狮剧团」,由自小接触舞狮、练鼓的陈家三兄弟:陈晋宏、陈晋德、陈晋亿共同创立,同为六年级生的三兄弟,平均舞狮经验却都近二十年。该团不仅连续三次获选为台北县杰出演艺团队,更应邀参与韩国「春川国际默剧艺术节」演出,获得各国策展人的高度评价;前年,廷威入选台北县第一批的闲置空间计划,进驻位于板桥富山街的闲置空间「县艺之家」。在届满十周年前夕,他们的醒狮大梦正要成型,从醒狮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演出制作、剧团经营到以艺术来做社区营造的推动的方式,廷威亦将持续以鲜明的创新风格、细腻的情感、震撼的视听体验,感动观众。《庙口的故事》的剧场演出版便是以陈家三兄弟的生活与传统醒狮艺术紧密结合的成长经验为基础,结合醒狮、夜光龙、神将、官将首等丰富元素,将三人记忆中不变的「庙口」温暖记忆转化为闪耀著属于廷威永远的青春故事。
曾被作家白先勇赞美为「台湾昆剧中最好的小生」的杨汗如,师承岳美缇、蔡正仁、计镇华等名家,表演横跨古典昆曲与现代剧场,其所主演的实验昆剧作品曾三度获选台新艺术奖年度十大佳作,堪称最具青春美型的当代昆生。此次排出的戏码,杨汗如视为自我挑战:《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其独角戏〈拾画叫画〉如漫画《千面女郎》里的「红天女」一般,为每个昆生最渴望挑战的戏码;而被她戏称为昆剧生旦戏当中最「搞笑」的〈狮吼记.跪池〉,则将透过演员俊逸潇洒的风度、掌控得宜的节奏,表现一折令人莞尔叫好的幽默小品。
掌中功名喜薪传,父子同台绝艺展
知名金光布袋戏演师廖文和的次子,六十八年次的廖千顺堪称是台湾近年最火红的青年演师,二○○一年创团,隔年起就连续五年获云林县优良演艺团队,迅速崭露头角。二○○四年参加由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英雄出少年布袋戏青年主演单元竞赛」获金赏奖,二○○七年、二○○九年获「7-ELEVEN杯-布袋戏青年主演大车拼」特优奖,二○○八年再于云林国际偶戏节「第一届金掌奖」的选拔中赢得优胜。廖千顺自幼向父亲学戏,拥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其五音口白兼具廖文和五音分明、清爽明朗的特色,在戏偶身段操作上,更是栩栩如生。《反毒英雄传》是「廖千顺布袋戏团」自编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清新表演风格,父亲廖文和则助阵演出其代表作《大勇侠》选段,父子同台竞艺,展现廖氏父子精采绝伦的掌中技艺。
传统技艺在艺师们深厚的生命能量下开枝散叶,美丽的传统艺术在舞台上传唱温润的情衷,那里头有艺师隽永的生命行旅所刻划的深度,亦饱满著年轻演员们青春璨美的真诚心意。人会随岁月老去,但舞台上的灿烂年华却永恒保存在记忆中,走进「传统表演艺术节」,将让观众欢喜感怀,看见好戏,在一代又一代的青春生命里,延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