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王海玲

相關文章 29 篇
  • 林谷芳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 魏海敏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戲伴她

    扮戲的她 雍容華貴 端莊清雅 俏皮可愛 溫柔深情 陰險毒辣 邪魅狂狷 落魄飄盪 褪盡鉛華 轉瞬之間 或男或女 一人千面 在戲裡的她,演過人生百回,甚至千萬回 與一場又一場的戲,相逢,然後相依相隨 舞台下戲伴著的她 又過著怎樣的人生? 循著時間的刻度 回轉、倒流,然後暫且聆聽 化作影像,寫成文字 她是誰 誰又是她 就讓我們這次不只看舞台上她搬演的角色們 還有她與她們的 舞台與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林鑠齊、林榮祿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觀.音》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運命相隨──王海玲與豫劇的落地生根

    說到「台灣豫劇」,馬上就讓人想到「王海玲」,這兩個幾乎劃上等號的名詞,也說明了作為中國地方劇種的豫劇,之所以能在台灣扎根的奇妙因緣。從妙齡演出《楊金花》一炮而紅,王海玲從花旦、武旦及刀馬旦,一路練就青衣唱工,成為「全才旦角」,更被認可為繼承張岫雲的新一代「豫劇皇后」,卻也在戲曲創新風潮中,推動豫劇的跨文化與新創之路。王海玲以其精湛的演藝詮釋著每一個生動的人物,而她在舞台上的生涯又緊緊地與台灣豫劇的生命交纏。

    文字|林慧真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王海玲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祖師爺給的考驗 也揉出了「家」的形狀

    從八歲加入飛馬豫劇隊第一期學生班後,再也沒離開過傳統戲曲她是舞台上的「豫劇皇后」,是舞台下的「王海玲」,也是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母親。在舞台上找尋劇團的樣貌,是創新,是傳承,一步一步;在舞台下,靜靜地揉出「家的形狀」,戲外還有戲裡。

    文字|吳岳霖、林韶安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未來處方箋》中,豫劇皇后王海玲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
    戲曲

    以「愛」給當代戲曲一帖未來處方箋 奇巧劇團、臺灣豫劇團《未來處方箋》

    由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新戲《未來處方箋》,是編導劉建幗閱讀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六號病房》後,取其精神構思出的作品。本劇時空背景架構在「未知的未來」,擔綱主演的是劉建幗的媽媽、「豫劇皇后」王海玲,她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跳脫戲曲程式行當,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戰,對女兒推廣戲曲的志願,她以參與演出力挺,都是因為愛。

    文字|林立雄、劉光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豫劇團旦角

    蕭揚玲 看著「偷」出一身戲 跨界表演扛招牌

    被視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接班人,超齡才踏入戲曲學習之路的蕭揚玲,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但「演員的孤獨」更是她深刻的體驗,在恩師王海玲的身教言教伴隨下,蕭揚玲除了練出紮實功底,也被鼓勵找出自己的風格,更因演出新編戲曲,跨足探索融和傳統與現代劇場的表演方式。在王海玲退休後,蕭揚玲接下恩師的棒子,扛起豫劇團「當家花旦」的招牌,讓她不斷學習前進

    文字|周書正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 我們的歷史5 【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光復五十年系列專題〉。從今年八月起,分成「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把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縱、橫二面整理推出。雖然五十年不算長,卻是台灣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一段時期。表演藝術稍縱即逝,因此短短五十年的紀錄、整理,做來卻也備嘗艱辛。在此單元結束之際,我們除了完成一項「歷史」任務之外,也正積極籌備《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希望從今開始,年年為表演藝術做當年的紀錄。這是一項歷史工程,也是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舞蹈:游好彥、劉紹爐、陶馥蘭 音樂:呂泉生 戲劇:吳靜吉 戲曲:張岫雲、王海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 在《天問》中,豫劇皇后王海玲將以旦行挑戰「女李爾」。
    戲曲

    豫劇天后王海玲 挑戰旦行李爾 《天問》 為角色找到救贖和新生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廖俊逞、臺灣豫劇團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戲曲

    戲中串戲,一窩旦各顯本事 國光慶生,演出熱鬧戲《大溪皇莊》

    文字|田國平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巾幗.華麗緣》透過王海玲與眾多女性歷史人物的對話,形成戲裡戲外、古今中外穿梭的多重框架,書寫一頁豫劇傳奇。
    戲曲 王海玲、張愛玲、施如芳的想像對話

    《巾幗.華麗緣》 穿越古今搬演豫劇傳奇

    原本只是為台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打造獨角戲,編劇施如芳卻遠兜遠轉,牽扯出至少廿八個被戰爭折騰出名號的女人,還加進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美學,成就了《巾幗.華麗緣》。《巾幗.華麗緣》把中國、台灣、日本、希臘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放肆而大膽地連結在一起,以意識流手法,大玩「穿越」,時空跳躍三千年。

    文字|廖俊逞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美人尖》裡的阿嫌(王海玲飾)一反傳統女子溫厚賢淑的形象,被刻劃得尖酸且強勢。
    戲曲

    致命的額頭叉

    用兒孫滿堂的畫面取代實際舞台的表演,亦是將王海玲用以敘事抒情的「唱段」壓縮。或許,這些影像讓《美人尖》的敘事性提高,但對於一個戲劇演出,將情節完整交待完是最重要的事情嗎?而被萎縮的,會否才是戲曲藝術最重要的核心?

    文字|吳岳霖、許斌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豫劇皇后」王海玲與「永遠的京劇小生」曹復永將在《花嫁巫娘》中,鋪陳一則邊地情話。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巫」之名 探觸熟女情慾--《花嫁巫娘》 王海玲挑戰生涯最大尺度

    「能文、能武、能生、能旦」,被譽為「本色天成」的豫劇傳奇王海玲,演什麼就像什麼,究竟還有什麼角色難得倒她?台灣豫劇團這回找來中生代備受矚目的編劇施如芳,為她量身打造新戲《花嫁巫娘》,藉一則虛構的部落傳說,帶觀眾走進魔幻傳奇的巫覡世界,並以「巫」之名,大膽探觸熟女情慾,挑戰梆子姑娘舞台生涯五十年來最大的表演尺度。

    文字|廖俊逞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王海玲在《梆子姑娘》中造型為看似一般的常服便鞋,除了偶有需要改穿厚底等,均以日常穿著在問答串連中,不斷進出「戲曲」與「舞台劇」之間。
    其他分類

    新舊交相映的《梆子姑娘》與《抬花轎》--評《海玲.50》

    不論是《梆子姑娘》或是《抬花轎》,演出結束後,台上的王海玲總是從不掩飾地對台下觀眾說「累」──我們當然完全明瞭,並因此而為王海玲不捨!較諸《梆子姑娘》中特意揀選安排的段落,這毋寧是王海玲真性情的流露──台上的王海玲純真地以「演員」王海玲的心情向觀眾真情訴說。

    文字 張啟豐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結束封箱演出後的廖瓊枝(中),全力投入傳藝計畫,將在這次「青春好戲」演出中推介得意門生曹雅嵐(右)和參與計畫的三位藝生。
    焦點專題 Focus

    想要「長大」,需師徒同台競藝,傳統藝術綻放青春風華--大師經典.青春好戲-2010年傳統表演藝術節

    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二○一○傳統表演藝術節」,今年特以「大師經典.青春好戲」為主題,除了向畢生為傳統藝術奉獻的資深藝師致敬,看見他們畢其一生淬煉而成的豐厚表演層次與內涵外,更期待年輕一代的後輩藝生、新秀子弟勇於表現其個人特質,展現燦美青春的戲曲風華。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打瓜園》
    戲曲

    「第一家庭」犯錯,古今皆然? 國光劇團封箱戲,「戲裡帝王家」諷時政

    國光劇團今年歲末封箱戲以「戲裡帝王家」為主題,搬演第一家庭形形色色,戲裡從皇帝囚禁儒生、錯殺功臣、皇孫殺人、到駙馬重婚,犯錯指數不一。看戲可以鑑古知今,這正是最好的證明。

    文字|廖俊逞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劉姥姥(右,王海玲飾)舉手投足之間總自然流露出濃厚的喜感,特別適合以豫劇的撒潑性格,再現《紅樓夢》中的喜劇角色。
    戲曲

    王海玲扮劉姥姥,看盡賈府繁華虛實 劇場導演呂柏伸執導 要讓演員現功力

    移植自河北評劇,豫劇版《劉姥姥》由劉慧芬修編劇本,並找來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執導。該劇以姥姥三次進出賈府為主軸。劉慧芬強調:「劉姥姥絕非『丑角』可以涵括,她的出現,提供了一種真實與虛幻的對照,也給園中自以為不俗者一個自省機會。」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少年齊桓公傳奇》以齊桓公,即姜小白少年時期的一段傳奇故事為藍本,織構出兄弟、君臣、情人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情感衝突。
    戲曲

    鉅資打造錦衣華服 就是要你看見「豫劇」 《少年齊桓公傳奇》賦予歷史人物真情血肉

    為了讓這齣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的戲更具看頭,國光豫劇隊隊長韋國泰不惜砸下鉅資,延攬國內著名服裝設計師康延齡打造三十四套、耗資兩百五十萬的戲服。韋國泰說,位居邊緣處境的豫劇要努力行銷自己,要在京劇、歌仔戲等主流劇種中「殺」出一條新路,被「看見」是最基本的目標。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古意

    老戲新編,為女人重新定調 王海玲、唐文華演出豫劇《田姐與莊周》

    徐棻的《田》劇有原故事的完整情節,但重新結構,並插入了神來之伏筆,讓莊周之妻田姐真的遇見有血有肉的楚王孫,並發乎自然天性地,心動了。

    文字|施如芳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演好戲,土腔土調也能深耕台灣 王海玲v.s.唐美雲

    豫劇與歌仔戲,在台灣都被稱為「地方戲」,雖然條件很不相同,卻也有其相似的軌跡。本刊特地邀請兩個劇種中具代表性的兩位演員──王海玲與唐美雲,針對她們的養成教育、演出歷程以及近期參與新編戲的經驗,進行交流與激盪。

    文字|郭君柔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阮馨儀
    好藝有好報

    音樂 五月風情,品味獨奏正當時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