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左至右)1963年的约翰.蓝侬、保罗.麦卡尼、林哥.史达与乔治.哈里森。(取自Wiki commons)
特别企画 Feature 声光边界的乌托邦(一) 大脑神经科学家解读乌托邦

探索狂欢当下的自由

关于罕醉克斯的音乐,可见前文〈关于现实世界的恍惚〉所述,但关于他的过世,却引来不少臆测,官方说法为「大量吸入巴比妥酸盐中毒从而导致呕吐物窒息」。巴比妥酸盐(barbiturates)原本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20世纪初被发展用来治疗焦虑、抵抗失眠,也有治疗癫痫的功效,之后如同大麻、LSD、摇头丸等药物,被当作致幻剂使用。吉他巨星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现是进入心流的自然嗨,还是在后台嗑了药?

英文单词 ecstacy(狂喜)的希腊文字根有「从自身分离」,有点灵魂出窍的意思,心流大师契克森米哈伊描述这种极致快乐的狂喜状态,出现在艺术创作者、运动员和音乐家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当所面对挑战带来微微的焦虑,但能以娴熟技巧应付的时刻——全心沉浸,于是进入一种高度自由、失去时间的脱离感,好像一切在无意识却也绝对专注下自然而然地发生,进入前所未有的狂喜状态,人在静定与流动的强大反差中合一。

不过,同样的状态也在致幻药物使用者身上发现,不管是摇头丸、LSD (麦角酸酰二乙胺,一种强烈的致幻剂)还是大麻,服用者进入狂喜疯魔的状态后,感官之间瞬间互相连通,声音有了形状与颜色,味道可以被看见,仿佛身在又甜又香软的梦境,如披头四的歌〈露西和钻石在天上〉的部分歌词所写:「跟著她走到喷泉边的小桥,在那里骑摇摇马的人吃著棉花糖派,走过高高的花丛时,每个人都在对你笑,报纸做的计程车出现在岸边,等著载你离开,钻进车子后,整个脑袋仿佛在云端。」〈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关键词的首字母,正是 LSD。

艺@书广告图片
《乐典01》CD限时七折广告图片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资料库-开学季优惠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