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士比.柏克莱的《舞台炫耀》。(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映像中起舞/开门入室

影像挥洒 舞蹈世界更缤纷

浅谈舞蹈录像发展

透过影像呈现舞蹈,已因观念改变而发展出众多路线。舞蹈加入了影像语汇,成为观赏对象不同的再创作,与其说是一种浪潮,不如说一种必然。在历史与传播科技演进的推波助澜下,舞蹈与影像巧妙结合彼此的优势,相辅相成,在今日具备了高度分享与便利性,也成为新的创作媒材。

透过影像呈现舞蹈,已因观念改变而发展出众多路线。舞蹈加入了影像语汇,成为观赏对象不同的再创作,与其说是一种浪潮,不如说一种必然。在历史与传播科技演进的推波助澜下,舞蹈与影像巧妙结合彼此的优势,相辅相成,在今日具备了高度分享与便利性,也成为新的创作媒材。

十多年前,我们辨认编舞家风格与动作美学的方式,是透过文字的报导与介绍,像是林怀民在《说舞》中对各舞团、编舞家的描述,再搭配国外节目单或是舞蹈杂志的图片,加上自己的揣摩与想像;我们对舞蹈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几卷芭蕾舞的录影带,巴瑞辛尼可夫或纽瑞耶夫主演的电影,还有云门舞集的现代舞。

然而有了出国观赏舞蹈演出的经验后,赫然发现和早前的认识有极大落差,显然光靠文字与图片是无法完全理解、归纳出编舞的风格。所幸摄影机搭配录影带的发明,带给舞蹈另一种可能的保存与流通形式。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表演艺术图书馆、庞毕度的图书馆等,都完整收录了许多编舞家的作品录像。当然,透过录像仍不如现场观赏,但相较于早年的文字与剧照,直截了当得多。

台湾一年能看到的国外舞团演出屈指可数,要在短时间内累积大量的舞蹈视觉经验,就得靠录影带、LD与DVD,这些年,网路串流技术的突飞猛进,Youtube等视讯网站的舞蹈影像数量十分惊人,虽然并不完整,有些更只是剪接的预告,但只要在家就能挑选喜欢的编舞家,看看他们作品的演进。

电影时代,当舞蹈遇见影像

然而,透过影像呈现舞蹈,已因观念改变而发展出众多路线。舞蹈加入了影像语汇,成为观赏对象不同的再创作,与其说是一种浪潮,不如说一种必然。在历史与传播科技演进的推波助澜下,舞蹈与影像巧妙结合彼此的优势,相辅相成,在今日具备了高度分享与便利性,也成为新的创作媒材。不同于舞蹈演出的纪录,Video Dance、Dance Video或是Screen dance(以下统称「舞蹈录像」)是一个整体完整的创作,它的发展既没有宣言,也不是后设,有点像是后现代,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已经身处其中,我们只好从已经发展的「现象」,回溯整个脉络。

舞蹈录像并无精准的定义,它的存在原本就是要打破舞台镜框,追求自由度,不需要被任何形式的定义束缚。早年的编舞受限于剧场中的舞台与观众的视角,现场演出则不能出错,灯光舞台配乐舞者等亦须有严谨的配合,而舞蹈录像可严肃可随性,透过主观的取景,以及镜头的语汇与调度,舞蹈的空间也开始多变,无论街头、废墟、空中、水中都不设限,可大肆发挥不同场域的特色,观众则透过萤幕或银幕看到拍摄者主观的取景或后制的画面。这观赏的差异,便为编舞带来极大的差异。

若从编舞的历史与科技层面来谈,科技的演化,绝对左右著历史的发展:电影是最早能纪录动态影像的媒介,从电影发明以来,舞蹈从未缺席,甚至在一九三○年代美国歌舞片的黄金年代,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早期为电影编舞而一路当到导演的巴士比.柏克莱(Busby Berkeley),擅长镜头前的构图,也充分理解电影语汇,知道如何运用镜头带来观赏时的惊奇。他在巨大摄影棚中,以阵容庞大的歌舞女郎作为构图,透过摄影机鸟瞰、特写剪接等应用,创造出如同万花筒般的画面,或是《四十二街》42nd Street(1933)中的人形蛋糕塔,以及在《舞台炫耀》Footlight Parade(1933)巨大水池中玩出快速交错跳水的三度空间,充满巧思的奇特影像,至今仍然很难超越。只是,一直要到冰岛歌手碧玉的艺术家老公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在他的视觉作品《悬丝3》中,以热气球空拍底下的运动场,运用鸟瞰拍摄大批人马的队形变化来向柏克莱致敬,才让世人重新发现他的「舞蹈录像」才华。

电视台与制片公司的推广

随著电视的普及,各国公共电视频道则担任起艺术的推手与保存责任,开始有系统地搜集舞作。这些舞蹈作品透过录影带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也开始出现了专业制作公司,像是英国的RM公司就以舞蹈节目制作闻名,在欧洲拥有许多大型的摄影棚,云门有三支作品也是拉到RM的摄影棚拍摄。专业的团队与设备,加上拍摄的导演拥有舞蹈的背景,更擅于捕捉镜头。

RM公司最知名的例子,是提供一座剧院给荷兰舞蹈剧场(Netherlands Dance Theatre,NDT)的艺术总监季里安(Jiří Kylián,现已卸任),这座剧院本身也是巨大的摄影棚,有专业摄影灯光及轨道与剧院悬吊设备,而提供这个剧院的代价,是取得季里安所有创作的发行权。

RM这类制作公司拍摄的主题仍旧是舞作本身,电影语汇的运用只是加强重点,以使作品更好看或更具临场感。季里安却能挑战并打破这些规则,用电影技法拍了一部具有西部片风味的舞蹈录像黑白片Car Man,巧妙将日常动作结合舞蹈美感,搭配上卡门音乐,充满趣味与喜感。而二○○二年NDT三团来台的三支作品都与影像有关,从《一路独行》的影像与真实舞蹈并置;《留待岁月》运用摄影技巧缩短艺术家和观众的距离;到《生日宴会》借由影像和真实舞蹈交错,季里安透过影像拓展舞台面向,不断思索与尝试新的可能。

八○年代后的舞蹈录像潮

一九八○年代,MTV快速剪接各种形象的画面以拼贴为一种意识形态,搭配流行音乐的节奏,迅速席卷一整个世代,改变了观影习惯。新一代在快速影像的大量喂食下,彻底与上个世代决裂,由次文化兼容并蓄而逐渐成为九○年的思维与独特美学,同时也为随后到来的网路浪潮接轨。

这一波潮流,也影响了八○年代的舞蹈创作者。比利时罗莎(ROSAS)舞团的编舞家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创团前的舞蹈录像作品Fase(1982)在欧洲各个公共电视台不断重播,一夕间名声举世皆知,而她长期合作的录像导演提耶瑞.德.梅(Thierry De Mey),是作曲家也是影像导演,两人合作的舞蹈录像作品丰富,运用了史提夫.莱许(Steve Reich)的极限音乐,如同模斯.康宁汉、约翰.凯吉、罗伯.罗森伯格的铁三角,只是原本的舞台视觉,在新的世代中,由摄影所取代。

英国的洛依.纽森(Lloyd Newson)在一九八六年创立「DV8」,希望透过录像来拓展舞蹈观赏的普及率,使录像成为更多人认识DV8的管道,同时申请经费时也可省下不少口舌。但他也清楚,录像舞蹈与舞台上的舞蹈不同,舞者训练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他为录像编的舞不同于舞台上的编舞。甚至在一九九一年还成立影像部门,推出的《怪鱼》Strange Fish、《阿基里斯出场》Enter Achilles屡获舞蹈影片大奖,而DV8的录像作品也获得英国电视台BBC、Chanel 4、ITV的支持,透过电视网迅速累积高知名度。

舞蹈剧场大师碧娜.鲍许曾演出费里尼的电影《扬帆》,对影像有强烈兴趣,早期的《穆勒咖啡馆》,光是演出的录影带就影响了八○年代香港进念廿面体的文艺知青。一九九○年她也拍摄了一部舞蹈录像《女皇的悲歌》Die Klage der Kaiserin,这部作品融合了舞团所在地乌帕塔的景色及她的编舞元素,而舞者在影像中的动作更贴近真实生活,其动作全来自真实,且多是凸显情绪的不自觉动作。直到阿莫多瓦在电影《悄悄告诉她》中用了她的舞作片段,为鲍许开拓了更广大的观众群,她与文.温德斯也一直谈合作,终于在过世前开拍了《3D碧娜.鲍许》。

同样是德国编舞家的莎夏.瓦兹在一九九九年为电视台重新制作的录像作品《太空人之路》,舞出东德国宅三个家庭的怪怪行径,也是透过电视播送而打响名声。此外,加拿大La la la Human Step的艺术总监爱德华.洛克(Edward Lock),大学念的是电影,早在MTV开始流行时,就和歌手大卫.鲍伊合作,为他巡回演唱会编舞,由舞者Louise Lecavalier跳。之后,他的许多作品也抛开了舞台空间的限制,透过影像来编舞,如今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大量的舞团作品。

数位时代,舞蹈魅力倍增的未来

在手机与相机能录影、iPhone也能拍电影的今日,器材的便利使得人人都能运用影像玩出巧思,而身体的动作与镜头的运动,将揭起一场燎原的革命,让我们更纯粹认识舞蹈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与本质。

与此同时,网路串流技术的成熟,加上舞蹈没有语言的隔阂,让新的舞蹈得以透过类似Youtube的网站传播。然而,舞蹈录像会取代舞台的演出吗?我想不太会,但彼此一定深受影响,网路上流传的录像能让舞团更具知名度,也让有想法的人不用成立舞团便能快速累积作品,转战大舞台,这样的竞争将会产生更为优秀与不同想法的创作。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