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二字,或许是柯庆隆人生的最佳注脚:从一出生鬼门关前走一回的幸运,从小想学习音乐却不可得的遗憾,长大后科学事业非凡却依旧沉迷音乐世界,车祸受伤让他中断创作……终于,他克服了命运给予的课题,创作了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一九四八年,才出生三天的柯庆隆莫名地高烧不退,送到台大医院时全身已经发黑。父亲东京帝大的医生同学无奈地说大概撑不过当天晚上,但在棺材都看好的半夜,一阵上吐下泻之后,高烧居然就这样退了。
一场大病让他发展迟缓,直到五岁才开口讲话,小学成绩更是一塌糊涂。但靠著意志力,如今他是美国密西根奥克兰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的教授,曾参与波音747和波音737飞行模拟器的设计、以航太飞行项目的研究员身分,前往美国太空总署在克里夫兰的路威斯研究中心工作、并受克莱斯勒公司邀请,在底特律进行一系列夏季研究。
命运陪伴 音乐相随
即使命运在他身上有如此大的冲突,但「命运」却是自小陪伴他的伙伴。留学日本的母亲,对古典音乐相当著迷,时时从黑胶唱片流泄出的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也间接著在柯庆隆心中埋下爱乐种子。记得初中第一次大考,母亲在考前一晚要他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才能睡觉,不明就里的他直到第四乐章响起,才懂得母亲要他战胜命运的用意。从此高中、大学考前一晚,他不是把握机会K书,而是用这个小小的仪式鼓励自己。
但即使爱音乐,却只有自学的份儿,因为望子成龙的父亲每每看到他弹钢琴,便由衷不满;相反地对妹妹的期待之一,却是让她当音乐家。有次妹妹还没回家,钢琴老师在等待中弹起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从未听过如此优美的音乐,柯庆隆在震撼中燃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也能够写这么美的曲子该有多好!
即使到了美国、当了教授,柯庆隆对音乐的热忱从未减少。有天他将自己写的小品分享给同校音乐系教授,没想到教授不但印象深刻,更将它推荐给其他同侪。于是在他们的邀请下,柯庆隆开始到他们的课堂上重新当一个「老」学生,且在一年之后,就被肯定有写作大部交响曲的能力。
走过厄运 乐曲终成
命运终于来敲门了,但无预警的车祸让他脊椎严重损伤,虽然勉强回到教学岗位,却无力从事创作。所幸在经过十年漫长的复健,他终于在朋友的鼓励下,在二○一一年底完成了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随后他将作品带到维也纳,让录音制作公司的雅罗斯拉夫.史特拉纳夫斯基(Jaroslav Stranavsky),和钢琴家亚当.史特拉纳夫斯基(Adam Stranavsky)为之惊艳,马上筹划这首作品的录制,并由指挥杜南伊(Oliver von Dohnanyi)带领杨纳杰克爱乐交响乐团在捷克完成录音。
三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长达约一个小时,独奏者被赋予重任,整体听来具有强烈的古典浪漫风格。乐团编制庞大,团员共需七十八人,刻意不用廿世纪后的前卫音响,让乐曲营造作曲家的理念——好听。而其中最特别的,是在钢琴协奏中融进了大量的竖琴,不但在每个乐章出现,在第三乐章中还必须演奏出和钢琴独奏相抗衡的炫技乐段,是一项前所未见的挑战。从自己科学家的背景,理解音乐的逻辑、分析声音、震动与和声的关系,年过六旬才成为作曲家的柯庆隆,也许感叹自己太晚接触乐理,但提笔创作前,他已酝酿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