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泰勒-强生的录像作品《哀恸》。(图片提供 北师美术馆)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穿越《白昼》的时空对话

因著一批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制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划「米开朗基罗的当代对话」特展,以其中米开朗基罗《白昼》为发想,邀集美、英、德、法与台湾共廿二位艺术家作品,展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

因著一批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制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划「米开朗基罗的当代对话」特展,以其中米开朗基罗《白昼》为发想,邀集美、英、德、法与台湾共廿二位艺术家作品,展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

米开朗基罗的当代对话

即日起~7/25 台北 北师美术馆

时间的侵蚀和面对死亡的沉思(memento mori直译为忆起死亡的时刻),自然是米开朗基罗麦第奇墓室礼拜堂的核心主题,这主题在当代艺术中并不缺席。

——林志明(策展人)

二○○六年,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获得一百余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制品。这些制作于十九世纪的石膏模制品,主要翻制中世纪以降西方雕塑名家之作,如现为罗浮宫入口镇馆巨作的《狮子与毒蛇》,以及米开朗基罗为麦第奇家族于佛罗伦斯墓室所做之《白昼》等。

为了让这批模制品有安置空间,北教大于去年成立「北师美术馆」,现由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划「米开朗基罗的当代对话」特展,以《白昼》为发想,邀集美、英、德、法与台湾共廿二位艺术家作品,展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

《白昼》的回望延伸出生死议题

在麦第奇家族墓室礼拜堂中,雕塑《白昼》与《夜晚》相对,另罗伦佐墓区则有《黎明》与《黄昏》,四件作品形成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仿佛可借此回返、逃离死亡的终极毁灭。」但若仔细观察《白昼》这件人体雕塑,还颇为耐人寻味。

从身体造型来看,《白昼》的腰、颈和双腿高度扭曲,超乎正常人体所能,这个姿态让人物背部大量露出,展现强健肌肉。人体头部向背后回望,带有怀念之意。耐人寻味的是,人物的眼窝凹陷、眼珠没有明确刻划,有一说是作品未完成,也有说法是将其解释为「盲目」,意指人物以无畏的勇气转身面向敌人的攻击,却无法看见人生最致命的危险,也就是时间侵蚀带来的死亡。

林志明从米开朗基罗筑起的身体观、《白昼》的回望与生死议题延伸,从当代艺术再阅读普世议题的诠释。德国摄影家汤玛斯.鲁夫师承李希特,《裸像LK18》摄影中虽然模糊,依旧能窥视其肌肉线条健美的裸男背影,素材来自网路世界的色情影像,加以改造成富丽堂皇、具古典写实风格的影像。

提示死亡的突来与预告

死亡的无预警侵袭,在比尔.维欧拉的录像作品《暴风雨(《梅杜莎之筏》习作)》中有了新诠释。缓慢步入画面的十九位不同种族、社经背景和年龄的男女,原本彼此维持应有的社会距离,突如其来的强大水柱彷如海啸侵袭,有人被击倒、有人与之对抗。这件作品同时与莎士比亚、十九世纪法国画家杰里柯的名作对话。安迪.沃荷一九六五年拍摄的十六厘米短片《试镜:艾迪.赛姬维克》,以一秒廿四格的正常速度拍摄,片场约四分钟,播映时放慢为一秒十六格,让影片看起来产生一种奇异、飘忽的效果。

艾迪.赛姬维克是富家女,曾是沃荷的创作缪思,片中以正面打光清楚照明女孩的娇嫩又脆弱的脸庞,她的身旁出现阴影彷如来自暗黑世界的威胁,似乎也预言了六年后、廿八岁的赛姬维克死于药物过度。

若说《白昼》欲唤起忆起死亡的时刻,英国女艺术家珊.泰勒-强生的录像作品《哀恸》可与之呼应。片中强生怀抱小劳勃道尼,姿势便如米开朗基罗名作《圣殇像》刻划圣母怀抱从十字架上卸下的耶稣样。虽然挪用米开朗基罗作品名称和姿势样式,但《哀恸》呈现相对的意义:揭露人的脆弱。片中两人为避免让彼此滚落台阶而费力不已,正因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展现「向死而生」的当代意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