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无界限—完全比利时 Crossing Over Belgium/文化开门

比利时关键词101——建筑、文学、视觉艺术、时尚

建筑                                        

34. 布鲁塞尔大广场(Grand Place)

又称黄金广场,著名的雕像——尿尿小童、市政厅、国王之家(现改成市立博物馆)即是位于这个广场。始建于12世纪,坐落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中心广场,因为四周围绕著哥德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的古老建筑物,曾经被法国大文学家雨果称许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大广场」,法国艺术家尚.高克多(Jean Cocteau)誉为「丰饶的剧场」。1988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金广场列入世界遗产。

35. 五十周年纪念公园(Cinquantenaire)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拥有30公顷的面积,部分建筑是利奥波德二世国王当时为1880年的国家展览会,同时也纪念比利时独立50周年而兴建的。现今所见的中心建筑凯旋门建于1905年,建筑材料选用铁、玻璃和石材,代表著比利时的经济和工业水准。拱门左侧是充满军事史物的皇家军事历史博物馆,右侧是艺术品收藏丰富的皇家美术历史博物馆。

36. 原子球塔(Atomium)

1958年,比利时政府为了要举办世界博览会,而在布鲁塞尔西北郊的海塞尔高地建立了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由比利时著名的建筑大师昂.瓦特凯恩设计,他应用一个铁分子是由9个铁原子组成的原理,以放大1650亿倍、高102公尺的铁分子模型建造完成,后来此建筑被誉为「比利时的艾菲尔铁塔」。

37. 圣血礼拜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

因存放著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来的「圣血的遗物」——基督受难圣血的水晶瓶而得名。建于1134年到1157年,位于布鲁日,为上下两座小礼拜堂组成。一楼是罗马风格的圣巴兹尔小教堂(Saint Basil,1139-1149),二楼在16世纪重建为哥德式建筑,于19世纪改建成新哥德风格建筑,收藏著驰名的圣血遗物、圣血匣、法衣、油画及其他文物。

38. NEMO33游泳池

世界上最深的游泳池,位于布鲁塞尔。深达33公尺,储存著250万公升过滤后的水,并且保持恒温30°C左右。设计和建造者是比利时工程建筑师约翰.比尔奈特(John Beernaerts),他以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的主角小丑鱼尼莫,为游泳池命名为NEMO33,于2004年启用。

39. 透明教堂(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位于林堡省,建筑师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利用100层金属条形板组成10公尺高、30吨重,以「透明」为主题所建造的教堂,不管从内部或外部欣赏,都能感受到教堂与自然融合之美。建造于2011年,2012年被知名建筑网站Archdaily选为年度建筑。

40. 维克多.奥塔(Victor Horta,1861-1947)

19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先锋的建筑师。1861年生于根特,1876 年,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Brussels Academy of Fine Arts)学习建筑。他所设计的四座作品:塔塞尔公馆(Hôtel Tassel)、索尔维公馆(Hôtel Solvay)、范.艾特菲尔德公馆(Hôtel van Eetvelde)及奥塔住宅工作室(Maison & Atelier Horta)于2002年列入世界遗产。奥塔的住家现为奥塔博物馆,1898年至1901年间建造,亦被列入世界遗产。

41. 鲁本斯之家(Rubenshuis)

巴洛克美术的代表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家,此宅是他从义大利学画返国后,人生最后29年的住所,1937年安特卫普市政府将其买下,经过素描、修复、改建后成为博物馆,供人参观。建筑集结了文艺复兴及巴洛克风格,保存了许多鲁本斯的作品,包含自画像及妻子画像。

42. 安特卫普中央车站(Antwerpen-Centraal railway station)

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主要火车站,被誉为「铁路大教堂」,前身为简易木质车站,于 1895 年至 1905 年分别由克莱门特.博盖尔特(Clement van Bogaert)设计月台屋顶,及路易.德拉先瑟里(Luise  Delacenserie)采取折衷主义的风格而设计的车站大楼,于 1905 年 8 月 11 日正式启用。1986 年开始,可以直接从安特卫普火车站地下经过,前往荷兰。2009 年,美国杂志《新闻周刊》评选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为世界上第四美丽的火车站。

43. 贝尔莱蒙大楼(Berlaymont building)

欧盟总部,位于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落成于1967年,大厦外形呈现十字形,是布鲁塞尔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物,被视为欧洲联合的象征之一。产权归比利时政府所有,欧盟则是以租赁方式使用。1991年因为大厦建筑大量采用了危害健康的材料——石棉,而实施翻新工程,于2004年9月重新落成启用。

44. 圣米歇尔大教堂(Cathedrale des Saints Michel et Gudule)

1226年开始兴建,经过两个世纪,持续到15世纪才完成,融合了罗马风格到哥德风格的多种建筑大教堂,是布鲁塞尔少有的火焰式哥德建筑。正面拥有两座约70公尺高的塔楼,教堂祭坛内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历代君王的画像,因曾举行过国王的国葬及王室婚礼而出名。1962年升格成为拥有梅赫伦(Mechelen)在内的大主教区大教堂。

45. 萨布隆圣母教堂(L’église Notre-Dame du Sablon)

1304年,布鲁塞尔弓箭手协会(Brussels guild of Archers)在布鲁塞尔边缘的大、小萨布隆广场,兴建了一座教堂供奉14世纪的圣母像,他们将建筑风格设计成火焰哥德式、富丽堂皇彩绘玻璃的教堂。传说1348年圣母显现,叮嘱一位名叫Baet Soetkens的虔诚妇女,将圣母雕像从其他地方送往布鲁塞尔,并献给弓箭公会,因此教堂成为朝圣者的重要朝圣地之一。

文学

46.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1949)

曾于1911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为著名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892年的象征主义代表作《佩利亚与梅丽桑》曾被佛瑞、西贝流士、德布西、荀贝格这四位作曲家作为创作主轴。儿童剧本作品《青鸟》亦享誉全世界,后由其妻改写为散文童话,让儿童更得以便于阅读。另外,诗作《暖房》与《歌谣12首》都广为人知。

47. 莫里斯.卡雷姆(Maurice Carême,1899-1978)

为比利时地位崇高的国宝诗人。曾在中小学任教,因为频繁与青少年和父母亲接触,挑起他为下层人民写作的动机。其诗作平易近人,早期曾受未来主义影响,一生著作诗歌、小说、故事等九十多部。于1973年在巴黎获选为「诗王」,以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与丰沛的诗文创作闻名欧陆。在多部诗集与小说中,尤以诗作享誉全球。

48. 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1903-1989)

廿世纪最多产的作家,创作颠锋期平均一周写成一本书,毕生有四百多部作品,而作品被改编成的电影,有56部之多。作品类型最深得人心的为「侦探小说」及「心理小说」;笔下的主角麦格雷,更是侦探小说领域相当出名的角色。曾被当代史学大家霍布斯邦认为,西默农是唯一将侦探小说变成真文学的作家。他的作品《看火车的男人》更被列为世界50大小说。

49. 《丁丁历险记》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

著名的系列漫画书,画家为艾尔吉(Hergé,本名为乔治.勒米,Georges Remi 1907-1983)。1929年起开始连载于比利时《小小20世纪日报》报纸上,内容以冒险故事为主,主角丁丁是一位记者,有著正义感勇于和恶势力决斗;内容曾被改编为动画、电影和游戏软体。目前已经翻译成超过80种语言,销量超过2亿册以上。2012年,动画电影版更获得第69届金球奖「最佳动画片」。

50. 雨果.克劳斯(Hugo Maurice Julien Claus,1929-2008)

生于布鲁日,是著名少见以荷兰语言创作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多才多艺的他也曾从事画家、建筑工人及演员等;作品产量甚多,杰出的文学造诣,也屡次列入诺贝尔奖的候选名单,著名作品有《比利时的哀愁》、《痕迹》、《残酷的快乐》。

51. 皮耶.李克曼斯(Pierre Ryckmans,1935-)

同时是一位作家、老师、翻译家、汉学家,笔名为西蒙.莱斯(Simon Leys)。他曾来台湾学习中文、艺术与文学,并在澳洲的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优秀的作品也获得许多奖项,例如:2001年Protée et autres essais得到Renaudot文学奖、2003年Les Naufragés du Batavia得到Guizot奖。在2005年还荣获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终身成就奖和他所毕业的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52. 《蓝色小精灵》Les Schtroumpfs

在1958年由漫画家裴攸(Peyo,本名皮耶尔.居里福尔,1928-1992)创作,第一次出现于《约翰与皮威》这部连环漫画中,之后才出版《蓝色小精灵》漫画,并且一炮而红,其妻也参与创作。故事内容主要为,在森林里有一群带著白色弗里吉亚帽、长得极为相像的蓝色小精灵住在蘑菇状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显著的性格与特色,但特点是彼此团结,互相扶持。内容曾被改编为卡通、电影、电玩游戏,角色也被塑成公仔让粉丝收藏。为了纪念作者,在6月25日还举办「世界蓝色小精灵日」。

53. 卡尔.诺哈克(Carl Norac,1960-)

出生的日期正好与《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同一天,目前居住于法国;早期以著作诗集为主,现在主要创作儿童绘图小说,目前已出版超过50本童书,也曾获奖受肯定,例如2004年列名安徒生大奖荣誉名单。著名作品有《消失的小王子:圣修伯里的最后之旅》、《温柔的画与》。

54. 阿梅莉.诺冬(Amélie Nothomb,1967-)

因曾辗转居住于日本、美国、孟加拉、中国、缅甸等,让她的小说富有异国文化的风情与冲突。于199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以法文写作。1993年获得富尼耶大奖及2000年的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为法国文坛的最高殊荣奖项)。著名作品有《杀手洁癖》、《蹂躏爱情》、《艾蜜莉的日本求生记》、《艾蜜莉之东京未婚妻》。

视觉艺术

55. 杨.凡.艾克(Jan van Eyck,约1395-1441)

生于东北部马赛克(Maaseik)的凡·艾克兄弟开创油画技术,其中弟弟杨.凡.艾克更是法兰德斯画派的奠基者。曾任勇士查理的宫廷画师,致力深究光线折射,虽未理解透视原理、解剖学等,仍使画中物件更趋真实,影响法兰德斯画派奉写实主义为圭臬。法兰德斯画派横跨14至17世纪间,遍及莱茵河一带至欧洲北部,又称尼德兰艺术,后期以风景画著称。

56. 布勒哲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约1525-1569)

生于法兰德斯,为16世纪布拉班特公国画师。将创作主题自宗教故事转向农村、平民社会生活,而得农夫画家之称。特别擅长刻画节庆、嘉年华等等,于极远景深、宽阔视角中又著重呈现人们细腻的互动样态,异于庄重、圣洁而得以保留珍贵生活即景,使北方文艺复兴呈现出与南方迥然不同的风景。

57.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成长于安特卫普,并以此地为一生创作根据地,曾任17世纪西班牙治下的布鲁塞尔宫廷画家。曾赴义大利吸收文艺复兴美学,并受威尼斯画派、矫饰主义(Mannerism)等不同画风影响,早期巴洛克风格著重宗教、神话人物或历史故事,返回安特卫普后受王室、贵族礼遇,肖像画订制邀约应接不暇,甚而仅由鲁本斯描绘大致结构,另养成一班画师为其工作室订单绘图,一度因名闻国内外交游广泛,而获选任外交官,更加强其影响力与艺术声望。晚年风景画创作脱离巴洛克风格,自然写意而使艺术风格更臻成熟。

58. 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94)

生于列日,亦出身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受比利时表现主义画家Gustave De Smet、Constant Permeke影响,早期大多以地景中的裸身女性为表现主题,1933年因受义大利画家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影响而使画作风格转为抽象,奇想欢诞式的气氛则可看出恩索尔作品的流风。著重细节、纵使其终身并未参与超现实主义画派,但仍可见其作品富含象征性、地景与人物疏离的特质,也如许多超现实主义诗人般,将女人视为世界的主体与中心,异于克诺夫而展现出女人的静谧、被动、智慧。

59. 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

19世纪末生于埃诺。比利时一战后的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运动规模仅次于法国,以布鲁塞尔与埃诺为重心,创作作品丰富,其中又以马格利特最为突出。早年的图样设计(pattern design)经验影响其绘画元素,重复具强烈象征性的图样、拼贴异质物体,建构似是而非的错觉来打破观者认知、同时又解构地景空间来挑战诠释观点,以流动的意义表现瞬忽万变又任性莫测的潜意识。1947、48年间曾短暂尝试野兽派技法,并曾与超现实同好马里安(Marcel Mariën)伪造毕卡索、布哈克(Georges Braque)等人的画作维生,后期则又回归超现实主义创作,以《形象的叛逆》、《戴黑帽的男人》最为人所知。

60. 马里安(Marcel Mariën,1920-1993)

一战间期出生于安特卫普,为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后起之秀,跨界创作、类型多元,以摄影闻名。继1929年超现实电影经典《安达鲁之犬》Un Chien Andalou割断叙事、无具体逻辑的连结叙事断片,马里安在30年后也尝试创作唯一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弃绝线性叙事并充斥强烈性暗示、宗教象征,对比其摄影作品中大量裸露女体,似有企图打破宗教箝制、性欲解放的呼吁。

61. 万顿吉罗(Georges Vantongerloo,1886-1965)

19世纪末生于安特卫普,是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创始成员与主要雕刻家。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与雕塑,因比利时一战时被德军占领而辗转前往荷兰,自此深受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吸引,万顿吉罗将外显形象约分后的几何、三原色要素应用至立体物件,将音乐性丰富、灵巧跃动的直线与色块编织成三维立体的雕塑作品。

62. 路克.图曼(Luc Tuymans,1958-)

生于邻近安特卫普的莫策尔,一生以安特卫普为创作中心。于大学时期在视觉艺术学系培养绘画能力,后涉入艺术史研究,过尽千帆的图像解读让图曼倍加关注艺术品原创性;1982至85年多方尝试电影与录像创作,蒙太奇手法与电视萤幕特殊光线影响其近年画作甚钜。擅于营造苍白死寂或破败恐惧,于平日生活可见的熟悉画面中弥漫冷冽阴骇气息。早期画作主题多描绘个人或群体创伤;中期逐渐加强图像本身的隐喻性,例如将绘画对自身的病态影响投射于画作中如药学书籍上的患者恹恹病容。

63.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1964-)

生于根特,为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比利时馆参展艺术家。擅以生物体等复合媒材创作,以巨型马羊横陈尸体或毛发、乾涸肌理交错的肉身传递生死循环的概念。布鲁克尔作品中的肉身常展现奔放张力,其实取自舞者的身体,以染色蜡块模拟包覆,创造异质地物体触感,并以伤口隐喻现实中脆弱憔悴的人体。

64. 德沃伊(Wim Delvoye,1965-)

生于韦尔菲克,其作品形式包含绘画与装置,媒材横跨X光摄像、金属、机械、甚至活体猪只,创作疆界无远弗届。创作意图力求打破艺术品精致与大众化的分野,1980年代德沃伊尝试将日耳曼装饰或中国瓷器花纹复制到随处可见的生活器具,如油漆桶或铲子等;1990年代初期Mosaics系列将粪便形状写实化成为马赛克砖纹样。

65. 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1969-)

生于科特赖克,作品介于声响、录像、摄影、数位艺术之间。受现象学流派影响,以一套悠关自身的系列作品,透过对各种视觉形象的重制再造挑战现实的极限,并借以提出对人类惯常知觉、意识的诘问。早期作品曾于静止画面中细细摇动部分物体,挑战观者感官协调;近期则转以电影向度的连续画面作为「时间中的片刻」叙事语汇,其作品曾于2007年集结于庞毕度中心展出。

66. 马汀(Kris Martin,1972-)

生于根特,擅将诗意与轻柔感加于往常厚重、沉著的雕像作品与形式,近期的作品则展现其对命运、机运、时间、物质替换,将纪念性、不朽等概念结合微不足道的物体,如在耶稣神像间穿插石块、以木板替换厚重墓碑等等,作品意念游走于转瞬与永恒间,试图展现人类存在性的无常、意义与脆弱。

67. 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s Beaux-Arts,ARBA)

成立于1711年,孕育出比利时众多艺术家,如画家恩索尔、德拉瓦、马格利特与建筑师奥塔(Victor Horta)及雕刻家胡梭(Victor Rousseau)等,梵谷也曾在此修习三个月课程,接受解剖学、视角、图像结构等专业训练。诗人席慕蓉、策展人陆蓉之亦毕业于此校。

时尚

68. 琳达.罗帕(Linda Loppa)

安特卫普时尚教母。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装学院毕业,1981年返回母校担任院长,带领安特卫普六君子至伦敦时装周亮相,成功掀起比利时的新风尚。更大胆引进义大利、法国和日本优秀设计师作品,是比利时时尚的先锋者。2006年9月出任义大利Polimoda时尚学院院长。

69.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Antwerp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1663年创建的艺术设计学院,是时尚服装设计师的摇篮,专业领域包含工艺美术、建筑学和设计,因为安特卫普六君子成功的亮相,使学校在时尚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著名校友有画家梵谷和建筑大师亨利.范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

70. 安特卫普六君子(Antwerp Six)

前卫时尚的六个人,包含: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van Saene、Dirk Bikkembergs和Marina Yee。1988年六人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恩师琳达.罗帕成功地带领他们在伦敦时装周亮相,杰出表现不仅造就了学校的名声,更将安特卫普推向时尚界的重要地位。

71. 马丁.玛杰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1957-)

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时装设计师马丁.玛杰拉于1988年自行推出的品牌,以象征统一、纯洁的白色作为品牌的基底。马丁.玛杰拉也是比利时时尚界重要的设计师,制作每件衣服时皆带著创造艺术品的理念完成,风格充满丰富地想像力,最有名的作品是每季必推的爱滋T恤(AIDS Tee)。

72. 布鲁塞尔时尚周(BFF Brussels Fashion Fairs)

1997年1月,共同拥有使首都布鲁塞尔成为时尚之都梦想的三位女子,她们一起开始了第一届的布鲁塞尔时尚周,她们不仅第一届的儿童时装博览会举办得相当成功,接续举办的成人时装周也获得许多欢呼的掌声。布鲁塞尔时尚周不仅在成人时装上努力,也让儿童的服饰展现出时尚风格。

73. MoMu时装博物馆(Mode Museum)

Mode Museum 简称MoMu,2002年开幕,与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时装系、法兰德斯时装协会,座落于同一大楼ModeNatie中。有别于大多数时装展览以历史年代布展,MoMu以主题的陈列方式让参观者透过另一面相了解时装。另外还设了两个较小的展览厅:MoMu Depot为收藏著5个世纪衣饰和纺织品的常态馆及每年举办流行时尚展览的MoMu Gallery。博物馆中的展览内容包含安特卫普六君子的设计作品、其他比利时设计师的作品与比利时的时装、布料演进变化。

74. 奥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

生于比利时,6岁移居英国。从小学习芭蕾舞,但却因为二战时发育不良,身材过于纤细无法以芭蕾舞为职志,因此兼职模特儿,更参与音乐剧、电影的演出,展开她的演艺事业,1954年以电影《罗马假期》的安娜公主一角,赢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将她选为百年来最伟大女演员第3名。

75. 钻石之都—安特卫普

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15世纪时钻石业开始繁荣,更于16世纪发展出独有的打磨技术:将钻石切割成上33面下24面,与纽约和南非,形成国际钻石工业的三大中心,因此有「世界钻石之都」美称。现今国际通用的切割标准为安特卫普的打磨技术,市面上约有80%的钻石是由安特卫普加工处理。钻石博物馆于2002年在安特卫普火车站旁开幕。

76. 蕾丝(Lace)

据考证,1419年在布鲁日的一幅画上有著编织蕾丝的画面,因此布鲁日可谓是蕾丝的故乡。十五世纪时,布鲁日人开始将蕾丝与制作衣服运用在一起,在17世纪达到颠峰,被广泛利用在桌巾、杯垫、家饰等产品。布鲁日现在依然流传著棒槌蕾丝(Bobbinlace)的编织技术,因为这种技法不但耗费手工,而且成本高,所以一般的蕾丝商品已经不常使用此种技艺,成为当地的特色。布鲁日并设有一间蕾丝学校,吸引全球无数学生前往学习。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