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无界限—完全比利时 Crossing Over Belgium/文化开门

比利时关键词101——音乐、剧场、舞蹈

音乐

77. 布鲁赛尔皇家歌剧院(Opera Royal de la Monnaie)

1700年剧院首次完工,地点位于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la Monnaie不仅历史悠久,还是现今比利时这个国家的革命发源地。从前身的皇家铸币局,到18世纪改建为除巴黎之外法语区最大歌剧院,现在的la Monnaie基本上建筑特色维持1856年后大改建的基调。作为比利时首都的国家歌剧院,是少数当地歌剧院中,可以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文化设施,其他的多为地区政府资助。

78. 伊莉莎白女王音乐大赛(International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比赛之一,以4年为一周期,每年1个比赛项目。1937年伊莉莎白女王为纪念易萨伊(Eugène Ysaÿe,1858-1931),而以他的名字创办易萨伊国际小提琴大赛,但因为二战及丑闻事件停办了十几年,1951年才再度登上世界舞台,并改以伊莉莎白女王的名字为名。分为小提琴、钢琴、作曲等项目,后又加入声乐,各项比赛分年轮流举办。第一届(1937年)首奖得主是著名小提琴家大卫.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85年台湾著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曾获得首奖。

79. 布根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

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的音乐,盛行于比利时的列日(Liege)和法国的甘勃来(Cambrai)。布根第王朝的王侯菲力浦(Philippe le Bon)和查理(Charles le Temeaire)致力于音乐的推广,当时法国甘勃来的主教座堂成立了歌咏团,促使该地区发展为影响深远的乐派中心。著名音乐家有杜飞(G. Dufay)与班舒瓦(G. Binchois)。

80. 福莱乐派(Franco-Flemish School)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又称「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s Schools),指15世纪法兰克,荷比籍的全体复音音乐作家,也指15世纪后半期的作曲家。乐派严格使用模仿对位的技巧、以四声部乐曲为主、正格终止与变格终止取代了假低音及兰第尼终止,是新艺术与布根第乐派音乐发展的终点,也是16世纪复音音乐技巧发展的起点。著名音乐家有奥凯根(J. Ockeghem)、德普瑞(J. des Prez)、丁克多利斯(Johannes Tinctoris)。

81. 班舒瓦(Gilles Binchois,约1400-1460)

文艺复兴时期布根第乐派代表音乐家,约1400年生于比利时,曾为布根第王朝菲力普王侯谱写音乐作品,特色多为曲调华丽及富含深意,作品中留下大量的弥撒曲、荣耀颂及经文歌等,后人经常将他的作品当作重要的素材。他是在乐曲中巧妙使用轮旋曲(Rondeau)的第一代作曲家,也是香颂歌曲(Chanosn)的大师。

82. 拉素士(Orlandus Lassus,1532-1594)

15世纪尼德兰乐派的最后一位伟大作曲家,拥有美丽的嗓子,幼年时曾在家乡孟镇(Mons)担任合唱团团员,造就了他创作超过2000首的声乐作品,包含经文歌、弥撒曲、受难曲、香颂、牧歌、德国艺术歌曲。他在作品中结合模仿对位技巧,和强烈节奏及戏剧性的气氛转变,可以看出尼德兰乐派的特色。

83. 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

比利时裔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822年生于列日。从小即展现了他极佳的音乐天分,15岁进入巴黎音乐院,16岁以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赢得「特别荣誉大奖」。1848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身分,直到去世。代表作品《六首大管风琴曲》为继巴赫之后最伟大的管风琴杰作,李斯特曾以「巴赫再世」赞赏他的管风琴演奏。

84. 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T Muziek Frascati)

比利时唯一入选欧盟级皇室专用乐团的交响乐团,乐团特色强调作品的幅度、力度,呈现管弦乐的厚重势力。前身是驻罗马Cracow皇家宫廷御用音乐典礼唱诗乐队,拥有400多年在皇家教堂里表演的历史。为比利时皇家音乐的代表,为比利时皇族于出访、迎宾、宴客等国家活动中演出,并参与欧洲皇室的艺术外交活动。

85. 比利时国立管弦乐团(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ONB)

位于布鲁塞尔,成立于1936年,与列日爱乐乐团同为比利时两大爱乐乐团。每年皆担任伊莉莎白女王音乐大赛参赛者的伴奏或作曲组的新作,其演奏特色弭平法式乐团与德式乐团之间的鸿沟。现任音乐总监由Andrey Boreyko担任。

86. 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Brussels)

成立于1827年,官方名称于1832年被正式确立,不过1813年就有历史记录了。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领域:音乐、戏剧与语言艺术,属于欧洲历史悠久的音乐学院之一。学院建筑是由荷兰著名设计师Gen-Pierre Cluysenaar设计建成,学院的音乐厅被评为比利时最漂亮的音乐厅之一,图书馆更被列入世界十大音乐类图书馆。

87. 比利时列日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Liège)

位于列日,1911年建校,拥有皇室背景的音乐高等教育学府。建校时由宫廷御用的音乐家与工作者担任学院的教学及管理事务,至今依旧维持建校时的严谨讲究作风,学院现有音乐、歌剧及舞台艺术等专业领域,吸引许多音乐人才前往学习。

88. 明日世界音乐节(Tomorrowland Festival)

犹如台湾一年一度的春呐。比利时的博姆城(Boom)于2005年开始,每年七或八月都会举行电音(electronic music)嘉年华,从刚开始只有一天的活动,发展到目前历时三天的盛事,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节之一,不过参加者有年龄限制,需年满21岁。

89. 乐器博物馆(Museum of Musical Instruments)

成立于1877年,2000年迁入布鲁塞尔现址:建筑师保罗.森特诺伊(Paul Saintenoy)于1898年设计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博物馆共有四层展厅「传统乐器与文化」、「西方音乐艺术」、「弦乐与键盘乐器」、「机械乐器与电子合成器」。共收藏7000多件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乐器。馆内设有精心的贴心服务,参观民众进去时可以戴上馆方配的耳机,当耳机与乐器前的感应器互相感应时,民众就可以聆听各种乐器所演奏的音乐。

90. 阿道夫.萨克斯(Antoine-Joseph Sax,1814-1894)

萨克斯风发明者,比利时迪南人,毕业于布鲁塞尔音乐学校,主修长笛和单簧管。1840年根据波姆式长笛的原理发明萨克斯风。1842年他发明了一支上低音降E调萨克斯风,因此人们便以阿道夫.萨克斯的姓为乐器命名。

剧场

91. 杨.洛华兹/尼德剧团(Jan Lauwers/Needcompany,1957-)

为当今比利时重要的剧场导演与艺术家,曾就读根特美术学院(the Academy of Art in Ghent),修习绘画。1986年创立现今知名的尼德剧团;洛华兹的创作常跨越、结合不同的领域如音乐、舞蹈等,在作品中也常有各国语言交会的成分出现;看似相异的元素却能制造不同感官、不同火花的作品。著名作品有《必须知道》、《蛇歌三部曲》、《伊莎蓓拉的房间》等。

92. 杨.法布尔/信念创作体(Jan Fabre/Troubleyn,1958-)

生于安特卫普,毕业于比利时安卫尔皇家美术及装饰学校。为前卫的表演艺术家,作品议题大胆,常探讨人的价值与思维冲突,以尖锐、写实、强烈的表演形式直捣观众的内心。1986年创立Troubleyn剧团。2005年担任亚维侬艺术节主席。 另外,法布尔也涉猎文学或艺术著作及摄影,在各领域都有相当发展。

93. 基.盖西耶(Guy Cassiers,1960-)

现为东尼浩斯剧院(Toneelhuis)艺术总监的基.盖西耶,过去曾就读皇家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后对于因为兴趣投入戏剧,现在被公认是欧洲最具创新性的剧场制作人之一。对于跨界制作有独到之处,融合视觉艺术、音乐与影像,成功打开另一道戏剧之路。代表作品有《普鲁斯特系列四部曲》、《沉没的红》。

94. 中央车站剧团(Compagnie Gare Centrale)

成军于1984年,透过「操偶」,运用团员充满能量的想像力,把故事转化成一部部引人入胜的偶戏。创办人阿格涅丝.利柏斯(Agnès Limbos)从年轻时期即擅长从身边唾手可得之物,转化成表演艺术,在剧团中她身兼数职,包含导演、演员、老师、作家等等;作品曾受邀至世界各大艺术节展演,至今巡回演出超过25个国家。

95. 法兰德斯新浪潮(Flemish New Wave)

这个名词是用来概括于80年代崛起的一群位于比利时荷语区的创作者,这些人之后都扬名国际,包括了杨.法布尔(Jan Fabre)、罗莎舞团的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尼德剧团的杨・洛华兹(Jan Lauwers)、比利时终极舞团的温.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比利时当代舞团的亚兰・布拉德勒(Alain Platel)等。

舞蹈

96. 安.德瑞莎姬尔美可罗莎舞团(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Compagnie Rosas,1960-)

Rosas在西班牙文是「玫瑰」的意思,玫瑰独有的浪漫、细腻优雅的女性特点,正代表罗莎舞团的特质。安.德瑞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在1983年成立罗莎舞团,1995年还开办舞蹈学校(École P.A.R.T.S.)让舞者可以从另一面切入表演艺术研究。罗莎舞团受到世界瞩目,是从作品《罗莎舞罗莎》Rosas danst Rosas开始。姬尔美可在舞团中也尝试加入新的元素,例如结合歌剧、各风格之音乐、影像重制等,拓展更多舞蹈的可能性。著名作品有《罗莎舞罗莎》、Fase, 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of Steve ReichRain

97. 布拉德勒/比利时当代舞团(Alain Platel/Les Ballets C. de la B, 1959-)

身为创办人与编舞家的布拉德勒(Alain Platel)于一九八四年创团,由一群共同创作、演出的艺术家组成,在欧洲极富盛名;舞者皆被称为表演者和创作者(Performance and Creation)。表演的形式融合各样的风格:古典、街舞、音乐、戏剧、特技等,外人很难以简短的词汇去定义他们的舞团,然而创新不断的内容、不受限的表演形式,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心灵,更是当代舞团的一大特色。

98. 温.凡德吉帕斯/终极现代舞团(Wim Vandekeybus/Ultima Vez,1963-)

成军于1987年,由温.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创立,温.凡德吉帕斯不仅是编舞家也是电影导演、演员、摄影师;在作品中,舞团会加入文学、神话、电影等叙事元素,让表演有更多层次与样貌,当时所推出的第一支舞作《身体不记得的》What the Body Does Not Remember,就在当时的舞蹈界投下一颗震撼弹。尔后也多次获得法国亚维侬等国际艺术节邀请演出,至今有18出舞码及13部的电影。

99. 偷窥者舞团(Peeping Tom)

创立于1999年。创办者Gabriela Carrizo和Franck Chartier过去皆曾待过比利时现代舞团。虽然作品数量不多,却部部精致,至今共有5部作品,是相当具潜力的舞团。获奖经历包括:2005法国年度最佳舞蹈演出奖、2007萨尔兹堡艺术节青年导演奖、墨尔本国际艺术节的the Patrons Circle Award。作品有《院子》、《客厅》、《地下室》、32 rue VandenbrandenFor Rent

100. 靛体舞团(Kobalt Works)

由艾柯.伦兹(Arco Renz)于2000年在布鲁塞尔创立。艾柯.伦兹曾与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合作,他对于亚洲文化也相当的有兴趣,如印尼宫廷舞蹈、中国戏曲、新加坡等传统艺术,作品中皆可看出他的艺术品味与内涵,以及一股强烈抽象的情感力量。该舞团推出了作品Think Me Thickness、《状态》、《欢喜》、《梦境》、《女英雄》、《鸦片》。

101. 西迪拉比(Sidi Larbi Cherkaoui,1976-)

生于1976年,曾就读由姬尔美可创办的P.A.R.T.S.学院,毕业后更进入布拉德勒的比利时当代舞团;父亲是来自非洲东加裔摩洛哥人,母亲是比利时荷语区人,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西迪拉比独特的舞蹈内涵,也获得多项大奖,例如:1999年获得爱丁堡艺穗一等奖、2001年贝尔格勒国际艺术节(BITEF)的特别奖等。作品有《零度复数》(和阿喀朗.汗合演)、《佛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