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
-
戲劇 用零對白的劇場語言
《這就是人「身」啊!》 玩一場肉體的真心話大冒險
每次連假過去,許多人最(不想)關注的就是又胖了幾公斤。仔細想想,近年台灣社會對於我們的「血肉之軀」其實充滿關注:從健身潮流、行人地獄到肉品食安,這些議題除了反映在生活中企圖掌握身體主控權,背後也隱含著死亡或說迴避死亡的旋律。 唱誦著相同的樂句,原文以肉身(flesh)為題的比利時靜物劇團(Cie Still Life)作品《這就是人「身」啊!》(以下簡稱《人身》),以4則如短篇小說的故事,構成一場肉體的真心話大冒險。從肉身各種狀態切入,創造一幅幅圍繞死亡、沒有對白又饒富悲喜、黑色幽默與寓意的當代社會鏡像。 「情境」是靜物劇團創作的起點。藝術家蘇菲.林斯默(Sophie Linsmaux)及奧雷里歐.梅戈拉(Aurelio Mergola)在亞維儂藝術節工作坊相識後創團,兩人都有文本劇場背景,其中梅戈拉還受過拉邦(Laban)動作分析和創造性舞蹈的訓練。雖然其創團以來的作品皆以「身體」為核心關注,但不同於多數肢體劇團從集體即興入手,他們的作品在排練前都經過縝密撰寫。只是寫的不是台詞,而是配置各種元素與行動來創造情境:探病、揭開整形繃帶、鐵達尼號虛擬實境體驗,以及分領親人骨灰。他們和戲劇構作托瑪士.范少倫(Thomas van Zuylen)緊密合作,在《人身》寫實基調中,加入意料之外、超現實的轉折。
-
戲劇 Ontroerend Goed《我們不就正在邁向新時代》
出人意表的回文演出 直到幕落才能揭曉
看不懂的團名配上不明所以的劇名,已經表現了這個比利時劇團的氣質,雖然他們的作品向來概念精準,直搗人心。成立於這個世紀初的Ontroerend Goed劇團,在過去近20年來,一再以頑皮、簡單的形式,出乎意料地讓人在劇場中撞見人在今日社會裡的位置、處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Ontroerend Goed在法蘭德斯語裡有雙重意義。分開來看,ontroerend意為「打動」,而goed就是「好」,於是有「好地令人觸動」之意;同時,兩個字放在一起又是「不動產」的意思(由於goed亦有「財產」之意)。劇團10位擔任不同崗位的成員在集結之初,本來是個詩社,所以他們在命名上藉一個雙關語,便犀利顛覆動人經驗與資本交易兩種截然不同想像範疇之間的壁壘,形成期待上的摩擦與翻轉,也就有跡可循了。 至於劇名,則是一句從頭尾讀來都相同的回文:Are we not drawn onward to new erA(《我們不就正在邁向新時代》)。演出也如標題一般,可以順敘也可以倒敘。「因為有些人相信人類在進步,有些人則持相反意見。有些人覺得世界要毀滅了,有些人覺得那只是末日論者的說詞。無論誰對誰錯,在我們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已經造成我們生存世界的巨大改變。」劇團這樣描述這個作品。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進擊的小國
無可否認,「比利時」這個國家,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印象相當模糊。旅遊指南通常把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並列,簡稱「荷比廬」三小國。對一般觀光客來說,比利時的知名景點,不外乎布魯塞爾大廣場、滑鐵盧、原子球,還有,鼎鼎大名的銅雕「尿尿小童」。美食老饕可能知道,比利時的巧克力聞名全球,出產的啤酒的口味超過一千種,淡菜配薯條是當地的特色料理。對歐洲通俗文化有涉獵的讀者,想必認識連環漫畫《丁丁歷險記》。再深入一點,經常關注國際時事的人也許會記得,在二○一○至一一年期間,比利時因為各黨派多次協商仍未能組成政府,以至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長達五百四十一日之久。 然而,仔細探究,這個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仿,甚至略小於台灣的國家,居然和台灣有不少「相異但可相比」的處境和演變。 就身世背景而言,雖然比利時建國至今不過一、兩百年,但自西元初始就相繼被各種種族文化的侵略者占領,西班牙、奧地利、法國和荷蘭,都曾先後統治過這個國家,來自不同語系的侵略者,奠定比利時多語系統的條件。從社會氛圍來看,號稱是「歐洲的十字路口」的比利時,位於法國、德國、荷蘭、盧森堡等國的交界處,同時包容了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法語、法蘭德斯語、德語皆為官方語言,雖然其中亦不乏族群衝突、國家認同的問題,但包容多元文化的精神,成為比利時發展的優勢和基礎。 面對歷史悠久、傳統豐厚的大國環伺,比利時找到小國立足的根基:在尊重差異與相互平等的理念下,不同族群和分歧文化的相互滲透、混雜,不論是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都展現了無界限、跨領域、超越疆域的創新和前衛面貌。正是由於國家小,資源不足,比利時的藝術家,都十分積極往外拓展,他們大多以開放的態度,對世界友善而充滿好奇心;他們立足比利時,但整個歐陸,甚至全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因此,在世界各大藝術節中,我們很常可以發現比利時藝術家的蹤跡,雖然他們往往難以被定義、歸類,或許多元而自由的美,沒有單一的標準,只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這就是比利時當代藝術的特色。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今年聚焦「比利時」,邀集楊.法布爾、楊.洛華茲、基.蓋西耶等,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比利時創作者,齊聚台灣,共同呈現比利時的多樣精采。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從歷史、地理、生活、建築、視覺藝術、時尚、文學、當代劇場、舞蹈、音樂,十個面向切入,帶讀者深入探究,比利時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界限—完全比利時
旅遊書上說,沒有到過比利時,就別說去過歐洲。這個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想要快速了解歐洲,來趟比利時之旅,或許是最方便的捷徑。 南與法國為鄰,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交界,西隔海與英國相望,比利時,如同歐洲的十字路口,在地理位置上,占據了絕佳的發展條件,因而有「歐洲的心臟」之稱。國際知名的機構,如歐盟總部,就位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 比利時與台灣土地面積相仿,卻分為法語、法蘭德斯語(接近荷語的方言)和德語三個文化區。歷史的演變與生成,造就了不同地域、族群在語言、文化和風俗民情的巨大差異。 兼具日耳曼和拉丁兩大歐洲民族的特色,雖然對立分歧不斷,但大都能在尊重差異與互相平等的訴求下,相互吸收、滲透、混雜,尤其在歐陸當代藝術版圖上,比利時有令人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今年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聚焦比利時,邀來楊.法布爾、楊・洛華茲、基.蓋西耶等,出身比利時,卻在歐陸藝壇大放異彩,極具影響力的重量級藝術家來台。雖然無法概括全貌,但已能一窺多元精采。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從歷史、地理、生活、建築、視覺藝術、時尚、文學、當代劇場、當代舞蹈、音樂,十個面向切入,帶讀者深入探究,比利時豐富多元的藝術發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同時,精選101個關鍵字,讓讀者快速掌握,比利時入門的不可不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混雜、多變、求新 在不穩定中求平衡
也許可以這麼說,當人們以浪漫優雅形容法國、新潮貴氣形容英國,卻找不出一個適切的形容詞安在比利時身上時,不見得是因為比利時缺乏特色,而是它的文化特色就是難以掌握,是變動的、隨時都在重新形塑的。 比利時的混雜、多變、求新,融合成一種持續在不穩定中求平衡的特質,而這種特質在比利時的藝術、政治等層面上都不乏蹤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關鍵詞101——地理、歷史、生活
地理 1.布魯塞爾(Brussels) 比利時首都。中 世紀布魯塞爾具有往來於布魯日、根特與科隆之間的貿易優勢,但11世紀前囿於周圍沼澤限制而未有發展,至12世紀布拉班特公爵治下將水排空、大規模建城才 提高影響力,其命名即來自單字「濕地中的城堡」(Brouscella)。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後將布魯塞爾劃為首府,躍升為低地國家政經中心。工業革命後比 利時除了港運亦規劃建設鐵路,1835年歐洲第一條商業化鐵路由布魯塞爾開通,以維繫城市、港口、礦區的產業結構。歐盟、北約總部亦設置於此。 2. 布魯日(Bruges) 中 世紀亦因佛蘭德伯國統治而成為北海貿易據點,布魯日之名稱即源自古挪威語「碼頭」之意。由於河流流經古城而又有「北方威尼斯」(the Venice of the North)之稱,城內遍布50座橋梁。12世紀開始發展與英國的羊毛貿易,促成早期商貿體制成形,如1309年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即於布魯日成立。16世 紀後因河口逐漸淤積而使海貿據點轉移至安特衛普,而布魯日則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紀景觀。 3. 根特(Gent) 為 思海爾德河流經區域,中世紀因佛蘭德伯國統治,而使根特成為主持羊毛貿易的富裕城市,保存了許多中世紀古老建築與藝術,如佛蘭德伯爵城堡 (Gravensteen)、行會建築、法蘭德斯畫派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畫作。1800年由於利芬.鮑文斯(Lieven Bauwens)私竊英國棉紡織機技術並引渡至根特,成為歐陸第一台紡織機誕生地,也成為比利時最初產業城市,聚集棉紡織業。如今是佛萊明大區 (Flemish Region)的第二大自治市。 4. 安特衛普(Antwerp) 因 12世紀城市興起而成為貿易城市,為英國與布魯日的互通管道,至今英國仍有前往布魯日旅遊的風氣,而暴雨洪水令思海爾德河出海口更具深水港優勢,經濟力量 則因1585年西班牙人封鎖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認同大於國家認同 共同語言是美食佳餚
位於兩大語系交界處,也造就了比利時獨特的政治文化環境。擁有荷語、法語和德語三種官方語言,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之下,多數比利時人對於語言及文化的認同感遠大於他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而他們的共同語言,就是對食物的愛好,也讓人想到比利時,就馬上聯想到巧克力、啤酒、鬆餅等美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民族走過的足跡 多元中的團結力量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走過多個族群統治的過往,形成了比利時今日多語言文化的面貌與獨特的政府體制。經歷六次憲政改革,甚至曾一年半內沒有聯邦政府,而最近政經聲勢都上升的法蘭德斯地區更出現要求獨立的聲浪比利時國家的格言為「團結就是力量」,建國以來就存在的文化多樣性,在政治上形成善於妥協的精神,未來全國人民如何繼續在多元中團結,讓人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關鍵詞101——建築、文學、視覺藝術、時尚
建築 34. 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 Place) 又稱黃金廣場,著名的雕像尿尿小童、市政廳、國王之家(現改成市立博物館)即是位於這個廣場。始建於12世紀,坐落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中心廣場,因為四周圍繞著哥德式、文藝復興式、路易十四式的古老建築物,曾經被法國大文學家雨果稱許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大廣場」,法國藝術家尚.高克多(Jean Cocteau)譽為「豐饒的劇場」。1988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黃金廣場列入世界遺產。 35.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Cinquantenaire) 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擁有30公頃的面積,部分建築是利奧波德二世國王當時為1880年的國家展覽會,同時也紀念比利時獨立50周年而興建的。現今所見的中心建築凱旋門建於1905年,建築材料選用鐵、玻璃和石材,代表著比利時的經濟和工業水準。拱門左側是充滿軍事史物的皇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右側是藝術品收藏豐富的皇家美術歷史博物館。 36. 原子球塔(Atomium) 1958年,比利時政府為了要舉辦世界博覽會,而在布魯塞爾西北郊的海塞爾高地建立了一座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由比利時著名的建築大師昂.瓦特凱恩設計,他應用一個鐵分子是由9個鐵原子組成的原理,以放大1650億倍、高102公尺的鐵分子模型建造完成,後來此建築被譽為「比利時的艾菲爾鐵塔」。 37. 聖血禮拜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 因存放著12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的「聖血的遺物」基督受難聖血的水晶瓶而得名。建於1134年到1157年,位於布魯日,為上下兩座小禮拜堂組成。一樓是羅馬風格的聖巴茲爾小教堂(Saint Basil,1139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兼容並蓄中 寫就獨特交響曲
在比利時建築的發展歷程中,對外來影響的開放態度,兼容並蓄地讓各種美學流派在此創新激盪,終究讓這個歷史身世紛擾的北方歐洲小國,發展出專屬自己的新文化根基,在數千年的建築語彙累積之下,終究發出影響世界的聲音,使得比利時境內的建築天際線,成為一首多元文化合奏的獨特交響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雙語爭鋒 華美傲世
所謂的「比利時文學」,應該說是法語與荷蘭語(法蘭德斯)兩種文化構築出來的,各自擁有豐厚的底蘊與優秀的作家。如以法語寫作的梅特林克、羅登巴哈、李維史陀、尤瑟納、喬治.西莫農等,在法語文壇亦備受尊崇。而堅持以法蘭德斯語寫作的雨果.克勞斯,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異質共生 跨界前衛
多元文化為基底的比利時,在當代視覺藝術的範疇,更是毫不客氣地百花齊放!從超現實主義的馬格利特、名聞世界的漫畫《丁丁歷險記》、當代藝術教父路克.圖曼、全才藝術家法布爾、以動物為標本來創作的布魯克爾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超乎想像,或挑戰感官,或撞擊思維,提供觀者重新看待世界的態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鍵字「開放性」 撼動舊世界
以安特衛普這個濱海古老城市為基地,比利時的時尚從上世紀八○年代的「安特衛普六君子」為世人投下震撼彈,而今不但餘波不斷,而且「愈演愈烈」從九○年代的Martin Margiela,到千禧年後的Raf Simons「開放性」是比利時時尚重要的關鍵字,連老品牌愛馬仕、迪奧都張開雙手擁抱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利時關鍵詞101——音樂、劇場、舞蹈
音樂 77. 布魯賽爾皇家歌劇院(Opera Royal de la Monnaie) 1700年劇院首次完工,地點位於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la Monnaie不僅歷史悠久,還是現今比利時這個國家的革命發源地。從前身的皇家鑄幣局,到18世紀改建為除巴黎之外法語區最大歌劇院,現在的la Monnaie基本上建築特色維持1856年後大改建的基調。作為比利時首都的國家歌劇院,是少數當地歌劇院中,可以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文化設施,其他的多為地區政府資助。 78. 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International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比賽之一,以4年為一周期,每年1個比賽項目。1937年伊莉莎白女王為紀念易薩伊(Eugne Ysae,1858-1931),而以他的名字創辦易薩伊國際小提琴大賽,但因為二戰及醜聞事件停辦了十幾年,1951年才再度登上世界舞台,並改以伊莉莎白女王的名字為名。分為小提琴、鋼琴、作曲等項目,後又加入聲樂,各項比賽分年輪流舉辦。第一屆(1937年)首獎得主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985年台灣著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曾獲得首獎。 79. 布根第樂派(Burgundian School) 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的音樂,盛行於比利時的列日(Liege)和法國的甘勃來(Cambrai)。布根第王朝的王侯菲力浦(Philippe le Bon)和查理(Charles le Temeaire)致力於音樂的推廣,當時法國甘勃來的主教座堂成立了歌詠團,促使該地區發展為影響深遠的樂派中心。著名音樂家有杜飛(G. Dufay)與班舒瓦(G. Binchois)。 80. 福萊樂派(Franco-Flemish School
-
特別企畫 Feature
豐沃多樣 啟動無限可能 一個比利時音樂人的世界旅程
跟其他領域一樣,比利時的音樂發展,也是混融多元文化的歷程。透過旅台音樂人吳馬丁的介紹,我們看到比利時有著豐沃多樣的音樂土壤,聽音樂可說是比利時人的「全民運動」。除了有完備的公立體制音樂教育,在古典樂與爵士樂的領域,比利時都有傲人的成就,而現在的比利時音樂家,更把吸納創意的觸角跨出歐洲,向亞、非等地傳統取經,打造無限可能的比利時音樂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跨界 美不勝收
當代比利時表演藝術,總是充滿實驗性,我們看不到純粹的話劇或舞蹈,而是舞台上呈現了一種多元而自由的美。大家都知道比利時啤酒有很多品牌,很多小酒廠。沒有大的標準,只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這就是比利時當代表演藝術令人著迷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後的極致 寂靜下的深思
比利時的現代舞,對台灣觀眾並不陌生,除了訪台多次的終極舞團,還有以《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梔子花》備受台灣觀眾喜愛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另還有以極簡舞作Rain讓大家驚豔的羅莎舞團他們的舞作,或以狂暴的身體展現強大衝突張力,或以變形的身體幽默應對生命沉重話題,或以優美流動的身體探尋宇宙秩序自然不拘的跨界創作,讓比利時的舞蹈風景分外動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閱讀重新書寫 顯微鏡下的心靈解剖
身為比利時劇場前衛風潮的領頭人物,基.蓋西耶以安特衛普的東尼浩斯劇院為據點,邀請優秀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內容深刻又觸動感官的劇場作品。他以多媒體錄像與文學改編劇場創造專屬語彙,透過文本與視覺交織衝擊的導演手法,創造表象和精神上的反差,由此深入不可見的心靈運動,提供觀眾再閱讀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色暗房裡的記憶深淵之旅
改編自荷蘭作家楊恩.鮑威爾斯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沉沒的紅》以獨角戲形式,帶觀眾進入痛苦的回憶之旅。導演蓋西耶特地將舞台打造成一間暗房,回憶的紅光如同顯影劑,以沖洗照片的動作取代作家坐在桌前的書寫,過去的影像在黑暗中逐漸顯現、陳列,好比記憶從腦海深處慢慢浮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傳統民謠新潮又復古
拉羅伊與手風琴 音樂版圖無國界
拉羅伊不僅是目前比利時最受矚目的手風琴家,在手風琴音樂的創新上也無疑是個開路先鋒。他對歐陸各地傳統民謠音樂有著深厚的理解與感情,以不絕的創意將他從中得到的營養轉化為屬於自己新的音樂語言,帶給聽眾一次又一次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