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凋零、科技当道的当下,为了吸引新世代听众走入音乐厅,各大乐团都必须克服「如何在艺术与票房间找到平衡」的难题。从英美乐团的新乐季规划看来,透过结合电影的「视觉系音乐会」依旧当红,不管是大师或新生代,明星牌依旧耀眼,但曲目也依旧是贝多芬、德弗札克,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百年老店纽约爱乐,「年轻化」的诉求与规划,让人惊叹老招牌的回春魔力。
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在哪里?即使纽约爱乐从现实面推出「Under 35青年票价优惠」,想要吸引更年轻的族群走进音乐厅,但在没有新的「杀手级」企画概念,以及新的科技运用法则出现前,不仅欧美乐团,全世界表演团体及场地,未来都躲不掉,必须克服这个问题。
虽然讨论的是英美地区的乐团,但忍不住要提的是——今年柏林爱乐正式推出了自己的录音品牌。为什么不选择和国际性的唱片公司合作?因为,「下载」已经成为大势,即使收入可能比唱片公司盘剥后更微薄,但「版权」为王。尤其目前各大平台有著不同下载规格,未来谁能胜出依旧态势不明,把版权牢牢「揽著著」比较实际。在英国和美国两大区域,商业宣传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小」乐团品牌林立行之有年,比柏林爱乐更早「悟」透这个道理太多年了。反而是自以为抢先一步的柏林爱乐「数位音乐厅(Digital Concert Hall)」,即使拥有过去数十年许多超级巨星的经典演出,想要付费会员大量成长还先有条件。想一想,英国、美国地区的科技,难道做不到相同的事吗?何必抱著「母带库」的金砖,不直接换成收入?因为,「音乐会」需要的播放稳定性,比「电影」或「电视影集」要高得多,跨区域、跨国的「频宽」和「传输」稳定性无法解决,其他都是空谈。
「视觉系」音乐会 愈「演」愈烈
二○一三/一四年,英美乐团开始大力推动「电影音乐会」,如「星舰迷航(Star Trek)」、「神鬼奇航」、「希区考克」。在二○一四/一五乐季,这个趋势只会愈来愈热,而且成为乐团吸引亲子、家庭观众进入音乐厅的重要策略。
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将庆祝开幕十周年,这个拥有丰富影像资产的集团,已经确定会充分运用这个音乐厅,进行各种类型的「资产活化」的运用,明白一点说,也就是把库存的影像,拿来作新的演出,换成票房收入,因为过去数十年,盗版和网路下载,早已经让原本的「经典」不再具有「价值」。因此,如果有机会到这个音乐厅,别忘了先打听一下有哪些重要「活动」,无论「展览」或是在展示厅的影片播放,甚至包括「音乐会」演出。
旧金山交响则推出「电影音乐会系列(Film Series)」,包括「绿野仙踪七十五周年纪念」、「教父」和「奥斯卡礼赞」等。去年曾提到,若以「卓别林(Chaplin)」为关键字,会发现他的「默片电影音乐会」出现频率甚高,这个版权费用稍微便宜的影像音乐会,在美国许多小城市中不断巡回演出。英国伦敦的「BBC交响」乾脆直接把「卓别林」变成一个系列「电影音乐会」,另外伦敦爱乐也挑选“Brief Encouter”影像,现场搭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其实,如果票价不贵,好乐团的演出绝对值得尝试。
纽约爱乐更理直气壮,选择义大利导演费里尼的电影《甜蜜生活》作为「乐季开幕音乐会」,女高音弗莱明、小提琴约夏‧贝尔及歌手乔许.葛洛班(Josh Groban);再加上卓别林「摩登时代」百周年纪念音乐会,明似向「老」电影致敬,实则以「新」概念渗透年轻族群。
「周年庆」空包弹 曲目还是重点!
音乐厅开幕十周年(之前提到的洛杉矶迪士尼厅)、指挥家七十岁和九十岁生日音乐会会系列音乐会(旧金山交响总监迈克.提尔森.汤玛斯及法国指挥布列兹)、合唱团创团九十周年(伦敦BBC Singers英国国家广播电视歌手合唱团)都被作为票房宣传的标题。当然其中最抢手的是八十五岁的海汀克(Bernard Haitink),不论在纽约、芝加哥、克里夫兰和伦敦交响,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是,周年纪念就像百货公司的周年庆,即使会多买一点,但最重要的还是花了多少钱和买到什么东西,而且再有效的招数,用太多次总会失灵!
实际比较,今年的周年庆并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倒是三大乐团包括「慕堤指挥芝加哥交响」、「杜达美(Gustavo Dudamel)指挥洛杉矶爱乐」及新上任的「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指挥波士顿交响」虽以柴科夫斯基曲目为号召,但选择合作的演奏家各有不同。慕堤搭配他曾完成全曲录音的史克里亚宾管弦乐作品,杜达美搭配拉赫玛尼诺夫,尼尔森斯则选择搭配萧斯塔可维奇和贝多芬混搭。
这现象再次说明前几年的观察结论,「活下去」比较重要!即使每年曲目重复,包括旧金山的「贝多芬马拉松」和克里夫兰总监魏瑟-穆斯特(Franz Welser-Most)放弃继续布鲁克纳计划,直接以标题交响曲如贝多芬《田园》、德弗札克《新世界》和马勒第六《悲剧》为号召,再加上客席指挥林望杰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德.布尔戈斯(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挥贝多芬第七号……如果乐迷真的愿意打开荷包,高高在上的乐团音乐总监绝对也会「顺从民意」(这里的「民」指的当然是「票房」)。
依照以上结论另外比对英、美各大乐团,贝多芬、德弗札克一样都没有遗漏,不过,芝加哥交响刻意从象征主义的「色彩」、「光影」作为主题,加强法国曲目。如果论今年英国美国「纯」古典曲目谁最大器,芝加哥交响和伦敦交响绝对并列第一。
明星依旧亮晶晶 与票房画等号?
伦敦交响管弦乐团今年主要系列,完全不再以「曲目」定位,而以「明星」号召。主要系列就是「炼金师」,以首席指挥葛济夫和如今乐团硕果仅存的少数耆老之一海汀克为号召,尤其在阿巴多过世之后,多少会凝聚部分乐迷产生「再不听」或「再不看」以后就看不到了的心情,部分超过七、八十岁的音乐家,包括和阿巴多同岁的德.布尔戈斯冷灶再度热烧,多少受到这个因素影响。
伦敦交响另外一个号召系列,是邀请十八位小提琴家共襄盛举的「小提琴音乐节」。必须说实话,远在台湾不常有机会听到的情形下,这十八位演奏家一字排开,对我确实有吸引力;但是,对于表演活动旺盛,每年都有超大型「逍遥音乐节」的伦敦,这个完全「无中生有」的音乐节,能不能生效?很难说。或许,另一个针对英国乐迷诉求,动之以情的「布列颠制造」,请来大英帝国在国际走红的指挥和独奏家助阵,可能还比较吸金。
百年老字号 变身吸引年轻族群
过去几年纽约爱乐的乐季整体规划,很少让人「耳目一新」,但今年却让人「大吃一惊」!首席指挥吉伯特(Alan Gilbert)接任以来,尚未缴出让国际惊艳的音乐「诠释」,因此有人质疑没有「大师」的纽约爱乐未来堪忧。但今年的变化不在音乐的理念,而在整体规划彻底「年轻化」的诉求。
除之前提到的「电影开幕音乐会」,另外还邀请法国影后玛莉咏.柯蒂亚,为她量身打造音乐剧场「圣女贞德」。另外,马友友和丝路合奏团到纽约不稀奇,但是让他们出现在以中国传统新年设计的「春节音乐会」,就了不起了。以「盖希文」名曲和爵士乐手为号召,纽约爱乐的改变,说明了管弦乐团要以「多元族群」为诉求不难、找到适合的好节目和好表演者也不难,但是要在一个乐季中完美地分配,并且达到整体的效果,纽约爱乐今年的规画,值得全世界各大乐团的幕后工作人员「仔细」分析研究。
三大新世代指挥 未来发展值得观察
波士顿交响请来二○○八年和伯明罕市立交响签约的尼尔森斯,费城管弦找来加拿大法裔聂切-瑟昆(Yannick Nézet-Séguin),虽然让乐团有起死回生的迹象,但是未来如何还很难说,尤其洛杉矶爱乐的杜达美,虽然录音获得部分乐评人不断吹捧,声势也确实看涨,尤其几场和柏林爱乐的合作都在乐迷观念相对保守的欧陆获得认可,相对同一辈指挥已经超前许多,但以整体来看,「小卷毛」杜达美要成为「吸票机」或「大师」,还需要一点时间。
趋势观察
面对科技未来 乐团保守以对
以往追求票房和追求精益求精,是乐评对于音乐家在「艺术」和「商业」间,如何寻求平衡的争议焦点,而如今加入了「科技」吞噬「艺术」消费市场的因素,甚至威胁了艺术创作的生存环境,未来几年的变化,其实从各大乐团的变革,可以感受到最重要的几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年轻的观众到哪里去了?」、「音乐家与表演团体的机会锐减,收入如何『维持』?」及「科技不断进步,但该如何为『我』所用?」。
部分管弦乐团网站改版,但不是更丰富,而是更简化。显然在没有找到「行动载体」运用方向之前,大家都开始降低网站的预算,而尽量运用「免费平台」。于是看到所有乐团的网站首页,都有非常明显的连结,请你「改道」前往「脸书」、「推特」……此外,各大乐团大量运用「视讯」平台,将部分演出精华片段上传,期望在各大网路用户群「捞到」一些非传统乐迷的票房。(王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