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骑士》(1990/98)的悲剧收场,酷似穆瑙默片经典《吸血鬼》造型的木脚人(魔鬼)掠过众人,婚礼变成丧礼。(Clärchen Baus-Mattar 摄 香港艺术节 提供)
环球舞台 环球舞台

机械化表演下的自由

专访安妮特.波曼(Annette Paulmann)

在这机械时代我们能胜过机械的唯一机会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具机械。

──罗伯.威尔森

在这机械时代我们能胜过机械的唯一机会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具机械。

──罗伯.威尔森

回想我在欧洲看戏数百出的经验,若要举出一位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安妮特.波曼。她和史提凡.库特(Stefan Kurt)为罗伯.威尔森三部音乐剧的男女主角,《爱丽思》一剧更简直是为她量身打造。她善良纯真的眼神,专注精准的动作,音质独特的歌喉,让一个微胖的爱丽思迅速得到观众的认同。《时间摇滚者》中倒挂起来歌唱、《黑骑士》中还要边唱边吊著钢丝飞翔,更是令人叹服的高难度。香港艺术节时我们下榻同一间旅馆,我当然不会放过采访的机会,她也爽朗地一口答应。

安妮特今年三十四岁,是汉堡塔利亚剧院的专职演员,从学生时代演《哈姆雷特机器》起就与罗伯.威尔森合作,也演过许多其他导演的戏,包括彼德.胥坦的《樱桃园》。刚好我也看过那个制作,便从这两位风格南辕北辙的导演问起。

「他们都是强势型的导演。」安妮特说。胥坦是有名的博学与考究,注重文本的丰富涵义,排戏前,光读剧本就可以花上两周。威尔森导戏则完全从视觉出发,拒绝做任何角色分析。一开始他总要演员毫不考虑地依他指令行事,做到他要的动作后,才会出现情绪及心理诠释的空间。东、西德的演员训练系统不同,安妮特也是从方法演技入手,但威尔森的方式让她最如鱼得水,因为一般德国演员太知性、太注重文字。但和威尔森培养出默契后,排练时的即兴空间也越来越大。

威尔森常遭质疑他的演员被全盘操控,演出太机械化。他的回答永远是:机械化反复,反而能不断带给演员新意;就像打字或骑单车,初学时总觉姿势怪别扭,但习惯成自然后反能获得自由。

演员也同意这种说法吗?安妮特表示,外界常以为威尔森的演员无法在舞台上拥有「自我」。──才怪!事实上每场演出都有相当幅度的自由。但她自己并不喜欢天天重复,幸好塔利亚剧院和许多其他的德国国家剧院一样,是属于定目(repertoire)剧场,每晚更改戏码,也不断排练新戏──每年都会有八、九出新制作加入定目,每个月有二十场不同的戏码轮替。安妮特说,这种刺激和挑战是她做一个演员的最大乐趣。

对于罗伯.威尔森,安妮特唯一的微词是,他现在不像从前有那么多时间和演员相处了。以往他会耐心地解释慢动作或某些姿势的理由,而现在呢,每出旧作上演,都有助理帮他排练,他自己直到演出前才出现验收成果,解决技术问题,或给些小意见。在纽约演出前,他排了一周;香港的演出,他则迟至前一天才出现,这也显示出他的「大小眼」。

不过,和威尔森合作仍是安妮特最愉快的经验。他们最新的一个作品是布克纳的剧本《丹顿之死》,六月将参加萨尔兹堡戏剧节。讲到演出,安妮特又兴奋了起来,不过神态仍是十分放松,一如她在台上的从容,只是眼睛已开始闪闪发亮。

 

文字|鸿鸿  诗人、编导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