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就有二
当NJ在日本与旧情人叙旧时,婷婷也在台北与胖子约会。片中特别藉双方对话突显出,同一时间在台北是9点,而日本是10点。时间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时、空的复叠,自成一首赋格曲。
当NJ在日本与旧情人叙旧时,婷婷也在台北与胖子约会。片中特别藉双方对话突显出,同一时间在台北是9点,而日本是10点。时间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时、空的复叠,自成一首赋格曲。
在爵士里,他们听到自己;因为喜欢爵士,他们的生活变得有些不一样。透过爵士研究者、剧场导演、音响公司负责人、歌手/广播电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记忆与感触,让我们一窥爵士的迷人之处。
六月初,在台北的一家画廊,台湾渥克(Taiwan Walker)剧团又有新戏上演,这是一出公路喜剧,剧名也极具速度感,叫做《速克达玛丽,1993》。 台湾渥克从团名到剧名,都带有美国文化和台湾鄕土的拼贴趣味。编导杨长燕说,这出戏起源于一幅她挥之不去的画面──一个穿高叉旗袍骑机车的女人,在马路上以时速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前进。为什么这个女人叫玛丽呢?「玛丽」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听到的女人、小狗、甚至香皂的名字吗? 要演公路喜剧,空间一定多变,视觉也追求强烈的效果。这正是渥克的拿手招数。故事设在五〇年代,风格采日据时代艺旦演变而来的「查某戏」──从文武场到男女主角都由女性担任,角色频频变幻,技艺也多采多姿。演员学习艺旦的弹唱说书、脱衣舞娘及少女歌舞团的节奏与趣味,希望多方开发女性身体表演的可能性,脱离一贯在男性美学视线下局限的「悲凄」或「性感」。 由于长期硏习歌舞游艺,养成注重喜趣与欢愉的演出格调,台湾渥克和一般自我压抑甚深的小剧场团体大异其趣。他们仍在说故事,只是方法一直在变。杨长燕说,一出戏应该像一首歌,一首场景、节奏、气氛、旋律都在流动中不断改变的歌。 (鸿鸿)
从主流的威尔森、胥坦、胥拓思,到边缘艺术节的各种实验性演出。八月的爱丁堡让你觉得这里就是全世界。
正如同爱丁堡有一个相对于「国际」的「边缘」艺术节(fringe),亚维侬的「OFF」才是让整个小镇热火朝天的功臣。看不出弹丸之地,竟可以有一百个剧场迎纳近五百个小型演出。
如果还有人认为舞蹈不宜表现生活琐事的话,他应该来看看「莎莎请客」的作品。《太空人巷》以一个客厅演出三代同堂的场景。在香港看这支舞别有滋味。因为我不断想起一些香港朋友家中局促的空间、拥挤的情形。不知香港的编舞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题材? 请别误会莎莎用了多么写实的手法模拟生活动态。没错,舞台主景是沙发和电视(一次十六台!但多半是几乎静态地分三组呈现家用器具及室内装潢的细节,无意喧夺焦点),莎莎却一迳用扭曲的姿势、倾斜的角度,将日常动作重组为荒谬的闹剧,有时近似马戏杂耍:男主人推著沙发旋转、小女孩在墙上行走、180弯腰的女人搔著屁股、倒立的女人使尽办法诱惑男人,而如何在架子上堆放物品的争执,可以演变成一场疯狂的小丑游戏。这些奇观当然极富娱乐效果,但莎莎也没有舍弃揭露人际关系一触即发的残忍与暴力;作品中最激烈的一段性爱,即主动发自家庭最小的女孩身上。 莎莎和她同代的一些编舞家们一起将舞蹈的概念解放得更为彻底──不但不再追求完美的身材和完美的姿势,更刻意表现日常生活的鄙俗与不堪,然而观众却可以从作品的想像力与直面主题的强度中,享受到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美感。不能否认某些手法残留碧娜.鲍许的影响(例如结尾老妈妈在吸尘器的袋中塞满衣物,再若无其事地缝起来),但莎莎吸纳通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好胃口,让我们窥见了一个不同的前景。 文字|鸿鸿 编导‧诗人
在这机械时代我们能胜过机械的唯一机会就是把自己变成一具机械。 ──罗伯.威尔森
海纳.穆勒的《四重奏》剧本起草于一九五〇年代,完成于一九八〇年,却立即在东德遭禁,理由是「色情」。
今年五月,日本彩之国艺术剧场将乌帕塔舞蹈剧场二十五周年庆演出中的四套作品原封搬来。四支舞作年代横跨二十年,从早期凛冽决断的冷调,到今日无可取代的鲍许风格,其间的变化舞迷尽收眼底。
香港唯一艺术评论刊物─《打开》 「进念.二十面体」是香港最热心文化政策的民间艺术团体,为民间争取到最多空间,但也被批评为垄断了最多政府释放的资源。像香港唯一一份艺术评论刊物《打开》Xpressions,就因其主要出版者IATC系由荣念曾主催而成,而往往被视为荣念曾施展个人影响力的地盘。问题在于艺术发展局同一门类只支持一份刊物的立场,《打开》无疑挡了其他人的路。万目所视,任何偏瑕都成为众矢之的,攻击《打开》的明枪暗箭从未或歇。 二十页的报纸型刊物,《打开》半月刊在我眼中虽薄但份量不弱。中英俱备而不对照,又要兼顾电影、美术、表演、甚至文化评论,体质先天驳杂,但对于香港重要文化事件都发出声音,写手且多年轻一辈的菁英。香港人还好羡慕台湾有《表演艺术》如何如何,我们却说「是啊,不过」反而欣赏《打开》观点的果敢犀利。 荣念曾效应 荣念曾近年积极推展交流活动,创作却并未减少,同时「进念」美学对香港实验剧场的影响已沦肌浃髓,无法割决。从直接继承进念血缘的剧团「非常林奕华」、舞团「三分颜色」,到初绽头角的一干「次世代剧场」,都难逃正负面影响。本届香港艺术节中「香港制造」的几出重头戏,便都嗅得出「进念」气息:林奕华《行雷闪电》是将进念近年致力的音乐舞蹈总体剧场实验路线拉到流行音乐的领域;「多媒体歌剧」《地图集》则在数十人乐队包围的狭小舞台上,让孤单的旅人形象一次次相当「进念」式地缓慢行过或爬过录影影像投射的地面;类似的景观也出现在《打乐十八层之身体福音》这类音乐/动作剧场。后两个演出的视觉主导都是「三分颜色」的成员。进念的演出胜在将概念视觉化的本领,有些演出(如《地图集》)则空有繁复概念却执行得非常简陋,难免尶尬。 文字|鸿鸿 编导、诗人
香港文化现象 香港正流行感冒。我来到那天报上头条写著「每十病人一流感」。好些朋友,约了看戏没来,办公室找不到人,不用问,准是在家里躺著呢。──还有一项调查显示,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人口激增,每十个门诊病人就有两人患上精神病。 香港文化界也正患逾食症。艺术发展局自九五年成立以来,资助艺术活动十分慷慨,例如去年度补助额便高达台币五亿五千万,号称高居世界第二(有人不同意这种算法)。独立制片突然蓬勃起来,还出现了独立制片的发行人,短片都可以上院线;小剧团如雨后春笋,书店也多出一排排滞销新书。这都是艺展局的功劳。好气象当然也有后遗症:不患寡而患不均,关于补助分配的蜚短流长由来已久。如今艺术发展局又开始翻查三年来获资助而逾期未完成的「烂尾」个案,多达七十四件。「涉案」的包括许多知名人士,有人的补助金被追讨回去,有人钱还不出来有挨吿之虞,有人则一延再延几乎信誉扫地。没染上感冒或精神病的朋友,也有各自的苦恼。 油街:香港的「华山特区」 尽管被经济不景气所困,不能说香港政府不重视文化。我们不是有华山特区和中正二分局么?香港这几个月来的热门话题则是油街。油街是香港岛上临码头的一条街,旧政府机关仓库及停尸房所在地,在出售前以极低廉价格论月出租,一些艺术团体夹在当中进驻。有剧团拿来当办公室和排练场,有艺术家拿来当工作间和展览场,首先登高一呼的「进念.二十面体」则租下一整层作展览和演出,叫「Z+」。我去看了一次演出,是香港艺术中心和进念合办的「小圈子运动」,每月一、两回提供剧场新鲜人演戏,不计场租,也不收门票,就在「Z+」。一片可让货柜开进开出的柏油路广场,几栋毫未整修的破落建筑,似乎只能用「光秃」、「寒酸」来形容;地方简陋至极,却静静地焕发活力,俨然一个艺术村雏形。租约到期后呢?艺术家们还在争取,我们就静观其变吧。 文字|鸿鸿 编导、诗人
即将在台北国际艺术村推出的河床剧团新作《爆米香》不容错失。河床的演出向来在视觉上与创意上都别有意趣,观赏河床绝对不会是不痛不痒的经验。他们的概念完整、制作品质精细,丰富的空间调度与特殊的人物造型,都是极高的美感享受。这次河床首度与舞者合作,并邀来电音作曲╱歌手张心颐跨刀。《爆米香》号称「米系列」第三部,此一系列从台湾文化出发,却变奏出超现实的异质感,堪为台湾文化的多元性更进一解。 台南人剧团的《莎士比亚不插电》系列这回插起电来,要玩影像和爵士乐。不要以为《哈姆雷》少打一个字,这是彭镜禧教授以舞台考量为重的新译本,剧中人名通通简化,以免光喊起人名就把本来已经够长的台词拖垮。这个「入耳即化」精采译本出版有年,终于在剧场里绽现实力,值得我们躬迎其盛。
■《如梦之梦》像是各种故事类型的集大成:有医院里的生死悲欢、有忠诚与背叛的婚姻场景、有六四出亡的留学生生涯、还有二○年代的上海妓院、三○年代的巴黎艺文沙龙、甚至哥特式的古堡神秘传奇。我们就像坐在电视机前不停转台,却发现每一台上演的不管是电视剧、纪录片、谈话节目、或新闻报导,竟然全都连得起来! ■「逃亡」和「追寻」是推动这长篇故事的两大动力。不断有人从生活的困境中出走,也不断有人死命天涯海角追寻。如果你是从生活中「逃」进剧场来的,请留意追你的人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包括台上的故事里。 ■《如梦之梦》剧中有不少关于「变身」的绝招。像是如何跟病人做「自他交换」。像是如何在外国扮演日本人。像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激烈地改头换面。此属危险动作,观众请勿模仿。 文字|鸿鸿 诗人、剧场及电影导演
如果你喜欢《舞动世纪》那样大阵仗美感的现代芭蕾,应该也会喜欢贝嘉。我以为贝嘉的音乐品味犹胜舞蹈,别光盯著《波丽露》,另支舞码采用的可是比利时歌手Brel的名曲呢。 汉唐乐府重演《新荔镜记》,细腻的南管搭配精准的优雅舞姿,款款道来「陈三五娘」的曲折爱情,已是难得飨宴。演出地点选在北宜路上的「食养文化」──他们开发的精致美食不让于怀石料理,更是风雅无量。 为求剧团的永续生机,栽培新血至关紧要。莎妹推出七年级新锐的《e . Play . XD》,经过「名牌」钦点制作,特别值得期待。 儿童剧除了如果的大戏,小茶壶的《大大关刀小小孩》则开出台湾文学与儿童剧场结合的新径。三峡白鸡的上一个大新闻是十年前的土石流,陈雨航的小说〈去白鸡彼日〉若能在剧场里获得新生,应该也是可喜的大事。
在耽溺游戏与炫耀概念的新生代编舞家间,谭惠贞诚属异数──不倚仗文化符码、不标榜政治正确,自由真诚地开创自己的世界。我十分欣赏她舞作的美感纯度,每一舞者举手投足都是情感流动的线条。《二面舞台.双面秀》是双面舞台的大胆尝试,也是她挑战大格局的试金石,让我十分期待。 暑期儿童剧占领市场,我倒建议家长,不妨带孩子去看一次传统戏曲,不论是国光剧场《杨家将》或明华园《吕洞宾》,都有精采的文戏武戏,带给小孩恶补与漫画之外的另种选择。
将在新舞台登场的《恋人絮语》原是进念二十面体二○○三年在香港艺术节推出的多媒体音乐剧,结合台湾人马重新打造。编导林奕华、胡恩威端出流丽夺目的视觉飨宴,加上流行乐天王的歌声,是林奕华将浪漫情怀与理性辩证、剧场实验与流行元素大胆结合的拿手好戏,我强力推荐! 纪蔚然的剧作一向紧贴社会现实,而我以为他的游戏笔墨带来的乐趣,比起麻将或家族系列往往更多。错过《无可奉告》或《嬉戏》狂欢经验的人可别再放过创作社的《影痴谋杀》。 《天堂王国》是台北爱乐合唱团继《魔笛狂想》票房大捷之后乘胜追击之作,却另辟蹊径。从苏利文音乐剧Mikado的情节出发,以喜剧手法寓言╱也预言台湾的政治处境。音乐全盘重写,颇富新意。编导钟欣志为赖声川的得意门生,表演工作坊《威尼斯双胞案》就是他的杰作,现转战他更熟悉的音乐领域,值得期待。 四月是舞蹈旺季,舞蹈空间舞团和古名伸舞团同周上档,对「东方」「现代」这股世界潮流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到新舞台一试《三探东风》,愿意体验敏感气质与别出心裁的空间思维的观众,我则推荐实验剧场的《未知》──欣赏苏安莉肢体流转出的那种无以名状的美感与情感,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享受。 高雄的观众,请记得带孩子享受一回有趣又动听的豫剧《国光十年儿童剧展》。
看《功夫》的电脑特效过瘾之余,许多人怀念起胡金铨电影的扎实功架。优剧团《禅武不二》居然找来众多少林子弟合作,在舞蹈界一片取法武术来型塑「东方人身体」的潮流中,「优」的旗帜鲜明。也如同胡金铨的电影,「禅」的体悟是自由心证,「武」的美感和趣味却无可假借,精采可期。 近年实验剧场的「新点子剧展」致力于开拓新领域,成绩亮眼。金枝演社《All in One:三合一》由三位质地迥异的小剧场资深演员分进合击,大玩特玩;西田社戏曲工作室则结合昆曲和现代剧场概念,若是错过导演戴君芳入选台新年度十大的《柳‧梦‧梅》,这个月的《情书》当可一窥究竟。 今年南风、明年果陀,不约而同都将推出名剧《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但规模大不相同。南风的小剧场版本将于本月南北三地先行上阵,执导者是相当富有潜力的南台湾导演陈德安。记得我坐在国家剧院的二楼前排看DV8时,频频因灯光太暗、细节太遥远难辨,而陷入晃神状态。那时,我多么希望能在小剧场看这出戏。南风选择狭小的空间把观众带进皮蓝德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当中,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保证比国家剧院的第一排还近。我希望,这回可以好好体验一次身历其境的感受啦!
绿光剧团取材的的《求证》Proof顶著普立兹戏剧奖及百老汇东尼奖「最佳戏剧」双重得主的光环,前半年的上海及香港才刚刚搬演过。乍看下是姊妹与父女的亲情故事,一如所有美国名剧与电影最关心的家庭价值问题。但情节藉著一个数学家的生与死,实则在探讨理性(数学)与人生(复杂、无常、感情用事)的对比,形式虽陈犹新。几位中生代实力演员担纲,有直追当年《Art》的气势。 我还不想错过基顿.克莱曼与波罗的海弦乐团的现场演出。这位「激动」先生组合维瓦第与皮亚佐拉两套〈四季〉的《八季》计划曾经真正让我「激动」(华纳有发CD),这次他居然端出四位作曲家的〈四季〉,喔买尬!听他将所有古典作曲家当成最前卫的当代音乐来演奏,让我如沐那些开创性剧场大师的风范。「魔鬼小提琴」的炫技声名是给那位当年的神童的,对我来说,聆听一位成熟艺术家独到的精采诠释才是毕生难遇的深刻经验。 文字|鸿鸿 诗人、剧场及电影导演
这个夏天有许多音乐/剧场的媒合尝试,值得特别注目。 绿光剧团《都是当兵惹的祸》当年在实验剧场首演时,令人耳目一新。采用传统戏曲身段、调度手法,经营出有别于百老汇的戏剧与音乐趣味,让人对「东方风格」的歌舞剧,有了具体的想像。如今搬上大舞台重新制作,值得期待。 黎焕雄再度改编几米,虽然有明星赵文瑄、杨乃文跨刀,幕后仍是《地下铁》的原班人马,《幸运儿》可望让诗意的画面、原创的音乐有更完熟的结合,继续开创本土音乐剧场的路向。
暑期一过,进入演出旺季,眼看要开始应接不暇的日子。国家剧院的强打好戏与舞蹈大师新作之外,我会把一南一北两部作品列为期待的首选── 近来导与演表现都十分耀眼的年轻创作者蔡柏璋,要在台南人剧团大展身手推出《K24》,虽然剧情模式看来不脱纪蔚然影响,但他的奇想幽默和明快节奏,已可保证小剧场的一夜狂欢。 当代传奇则为多年来的中学西用找到一块绝佳试金石:《等待果陀》。宣传词「京剧?默剧?相声?话剧?歌舞剧?马戏团?」显示吴兴国深悉贝克特的形式潜能与戏骨精神,若分寸拿捏得好,可望以这出名剧的独家料理,成就另一表演高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