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恪辛尔关心的尽是严肃、沉重的政治历史议题,不管是什么题材,他总是下很多功夫搜集多方资料,平均每出戏都会累积到两千张以上的文件档案。他的剧场常舍弃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摆设了许多文件、图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装置空间。恪辛尔的纪录剧场,让观众宛如进入了一场神秘莫测的历史探险之旅,即使一切都显得不可思议与扑朔迷离,却多有发人省思的时刻。
一九六二年出生于波昂的导演汉斯-魏纳尔.恪辛尔(Hans-Werner Kroesinger)跟「里米尼会议纪录」的成员一样,毕业于德国吉森大学的应用戏剧学系,他是发明学术名词「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的Hans-Thies Lehmann教授的高徒,在学期间即任美国导演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的导演助理与戏剧顾问两年。对纪录剧场的热爱,与其说是大学教育的影响,倒不如说是现实生活给予的强大震撼。
让他从文学剧本,转而诉诸纪录剧场的转折点,在于一九八九年围墙倒塌前夕,他与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进入剧场彩排受东德政府严禁的《哈姆雷特机器》,工作结束后,走出剧院重见天日之时,他赫然发现,围墙已然倒塌,所要反抗的政权已成了过去式,戏剧的脚步竟没能跟上瞬息万变的现实政局,让他震惊不已。尽管,纪录剧场在九○年代是很不讨喜,甚至常被谑称为「纪录肥皂剧」(Dokusoap),而受人鄙夷,恪辛尔无意随波逐流,义无反顾地将一生精力完全投注在纪录性戏剧工作上。
挖掘历史秘辛 搬上剧场舞台
而他所关心的,尽是严肃、沉重的政治历史议题:亚美尼亚(《在摩西山抵抗的日子》Musa Dagh: Tage des Widerstands)、卢安达的种族屠杀(Ruanda Revisited);以色列私下绑架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到耶路撒冷,越过国际法庭,将其审判处死(《艾希曼审判》Eichmann-prozess);德国恐怖组织红军派(RAF,或译赤军连)绑架杀害雇主委员长施莱尔,掀起了「德国之秋」(Don’t look now);北约组织无联合国安理会的同意委任,越权擅自进军科索沃(Mortal Combat: the Kosovo files);德国汽车巨头BMW股东弗林克(Flick)家族与纳粹挂钩,以剥削集中营战俘的劳力而致富,战后受缓刑,迅速败部复活的黑幕(Capital politics);德国武器供应商与官方勾结,走法令漏洞,大量出售武器到中东冲突地区,赚得盆满钵满(Exporting War)。诸如此类,涉及的均是战争、种族屠杀,对历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国际事件与政治决策。
这些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大议题,让人觉得恪辛尔是个乐于自揭疮疤的德国人,而他则认为,自己不过是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罢了,只是,一旦去挖掘历史真相,免不了得面对残酷的事实,不管是什么题材,他总是下很多功夫搜集多方资料,包含网路或报纸报导、历史档案、审判记录、当事人回忆录,以及采访相关人士等等,平均每出戏都会累积到两千张以上的文件档案。他坦述,自己是个「不写作、只拼贴编撰的作家,对所选的题材,我们其实不是专家,只能说,我们在一定的时间里,献身于探究一个主题,我们付出生命的时间,在所搜集到的资料中,挑选、决定什么是重要,值得被叙述的部分,并将其转化成戏剧的形式来呈现。」
让观众接触文件 自行拼凑理解
不像「里米尼会议纪录」总是请舞台素人演自己,恪辛尔一律用专业演员。他虽不对文字进一步加工,但在筛选、拼凑与最后文本的定案,都是跟演员讨论互动的结果,而每出戏光是花在搜集、整理、阅读消化堆积成山的资料上,就要一年的时间,如此耗时耗力的集体创作方式,对每个演员无疑都是严苛的挑战。
他的剧场包含了丰富多元的实验手法,常舍弃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摆设了许多文件、图片、影像等不同的装置空间,让观众游走在其中,将剧场与装置艺术融合为一。如关于科索沃战争的Mortal combat: the Kosovo files一剧,他将观众分成三组,到三个不同的空间体验不同的主题:一是演员详述当时美军「误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内幕, 二是让观众倾听一家阿尔巴尼亚人在科索沃被杀害的故事,三是两位法医在课堂分析解说,如何判断造成死者死亡的子弹伤口。最后,再让三组人一起进入虚拟的北约组织记者招待会,看看之前不同的戏剧体验会引发观众做出什么不同的反应。
此外,他还常将落落长的口述记录文字,平均分配给四、五个演员,像是孙悟空的分身术,多人同饰一角,让观众难以取得与人物的认同。而他的确刻意舍弃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唤起观众认同的演出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布莱希特般,旁观者清的中立态度,纯粹以指指物,以示惑者。换言之,恪辛尔对所探究的主题总保持安全距离,不偏向任何一方,只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团体的立场,并列呈现,因此,没有感性的道德诉求、也没有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更没有任何煽动性的语言或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只有演员面无表情,冷漠地引用当权者或当事人坦率直接的表述、说辞,辅之以巨细靡遗的证据与档案资料。
这意味著,看恪辛尔的戏,无法轻松地倚靠在舒服的座位上,放任自己的情感,被演员耍弄得又哭又笑,也无法照单全收,当人云亦云的政治鹦鹉,因为,他总让人淹没在一堆事实中,不知如何是好。他曾表示:「我用戏剧作为分析工具,每出戏都是个让人以后能够继续探究的工作机会。因此,不会给予任何解决之道,也不会让人有豁然开朗、一目了然的清晰,观众必须在其中寻求自我定位。」对他而言,重要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政治立足点,而在于让观众有朝一日能够看穿幕后权力机制的运作之道。
打开历史黑盒 剧场里的探险之旅
恪辛尔显然是个颇具谋略的艺术家,既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证据,却又规避所有的政治立场,也不下任何定论。由于,没有假设,就不需要证明什么,既然没有结论,也不会招致非议,或被扣上「阴谋论」的帽子。再加上,文字全是一堆有根有据的「引言」, 观众拿到的是好几块「现实」的拼图,能否凑足所有碎块,拼成全图,就看各自的道行高深了!
由于,没有人物刻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过多资讯与零碎文本铺述的多方位视角,常让人如坐针毡、头昏脑胀,即便再有耐心、再勤于动脑的德国剧评家,有时也会大呼吃不消,更何况是一般民众。尽管如此,恪辛尔的纪录剧场,还是有股难以抗拒的魅力,观众宛如进入了一场神秘莫测的历史探险之旅,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历史黑盒子被打开,其中不乏令人触目惊心、瞠目结舌的秘密线索,即使一切都显得不可思议与扑朔迷离,却多有发人省思的时刻。这应是恪辛尔的自由剧团,可以发展迄今还屹立不摇,并且在德国各大戏剧艺术节(如今年入选柏林戏剧盛会的十大优秀舞台剧),与自由剧团戏剧重镇如柏林HAU剧院、苏黎世格次勒大道剧院、杜赛道夫的FFT剧院等处,不断受邀演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