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吾
-
特别企画 Feature 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
史蒂芬.凯吉 在房间里,让我们一起思索死亡
你想过死亡吗?你想过当你离世之后,你留下的各种物件,将如何诉说你这个人的一生?继《遥感城市台北》之后,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史蒂芬.凯吉将再访台北,带来《未竟之室》,打造八个房间,透过八个人物的人生物件,让观众聆听他们对死亡的想法,同时思索「死亡」这件事。我们也邀请了史蒂芬.凯吉参与这次的开箱企画,与读者分享那些可用来叙述他生命点滴的私密物件。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史蒂芬.凯吉的五个物件
你想过死亡吗?你想过当你离世之后,你留下的各种物件,将如何诉说你这个人的一生?继《遥感城市台北》之后,里米尼纪录剧团导演史蒂芬.凯吉将再访台北,带来《未竟之室》,打造八个房间,透过八个人物的人生物件,让观众聆听他们对死亡的想法,同时思索「死亡」这件事。我们也邀请了史蒂芬.凯吉参与这次的开箱企画,与读者分享那些可用来叙述他生命点滴的私密物件。
-
特别企画 Feature
跟著五大线索,追踪里米尼纪录剧团
千禧年之际,同样出身于德国吉森大学应用戏剧学系的校园三剑客史蒂芬.凯吉、贺尔歌达.豪克与丹尼尔.维次尔,共组了里米尼纪录剧团。他们或共同创作,或双人组,时而各自独立,不管是什么样的组合,所推出的作品,一律以「里米尼纪录」为标志,短短几年间,他们不但在德国境内炙手可热,多部作品更享誉国际剧坛,获奖无数,俨然已是最具外销实力的德国剧团之一。 为何这个以纪录性为导向的剧团能胜出,并全球各地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呢?为了找寻答案,让我们一起来追踪其独到创作风格的五大线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别在那儿傻看!」 撼动对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莱希特让《夜半鼓声》的男主角,放弃了革命,选择了爱情,但他还强调「这是出喜剧」!是反讽对政治漠不关心、甘受奴役的无知人群吗?还是抨击抗争运动的可悲,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送死行为?百年之后,克里斯多福.鲁宾将《夜半鼓声》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内剧院舞台,制作了两个不同结局的版本,一个是原始版、一个是导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对的选择题:「爱情,还是革命?」抛给了观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去中心」视角 探索国家机制外的世界潜规则
德国的里米尼纪录剧团在过去两年间,陆续与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与苏黎世四大城市剧院合作,推出国家体制系列四部曲,并于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题材看似互不相关,但都环绕在一个民主国家权力的极限,剧团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筑工程案、演算法与世界经济论坛这四个领域,透过剧团擅长的互动演出形式,让观众体验在国家体制之外的世界运作潜规则。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访里米尼纪录剧团国家体制四部曲创作者
贺尔戈达.豪克:我们的剧场,是让人玩思想游戏的地方
里米尼纪录剧团这四部探索现行国家体制转变之作,在在都点出,国家的执行与运作能力愈来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国政治学与社会学者克劳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后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说明了我们得告别人民对政治事务有直接影响力的旧民主观念。在提倡解除国家管制,自由市场经济至上的新自由主义风行之际,国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虚设。真正至关重要的政治、经济决策根本不取决于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业家与利益团体手中。为了更深入了解这四部作品,笔者在柏林特地邀约了里米尼纪录剧团的女导演贺尔歌达.豪克(Helgard Haug)谈谈其创作动机、构思与目的。
-
焦点专题 Focus
让人又爱又恨的主角 一场庆祝邪恶的派对
由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制作,艺术总监欧斯特麦耶执导的《理查三世》首演于二○一五年,由该剧院当红演员艾丁格担纲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恶的欧斯特麦耶,以「理查之恶,人人有之」为创作出发点,「塑造一个人物,他的坏居然帅到让我高兴、愉悦」,更在剧场中透过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让观众成为理查夺权的「同谋」,如同共同参与一场庆祝邪恶的派对。
-
焦点专题 Focus
她说、你做,是谁的未来?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遥感柏林》以来,里米尼纪录剧团《遥感系列》已经巡回了亚维侬、圣地牙哥、苏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许多令人惊喜的遥感体验。透过给参与者戴上的耳机,语音指示参与者做出各种举动,让人惊异不已的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场景,透过语言的操控与群众的力量,都能够在瞬间被转换成戏剧性的舞台,却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会将我们带向完全不可知的未来?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遥感系列》导演
史蒂芬.凯吉 给你一场与演算法同步的虚实旅程
当你戴上耳机,听从其中传来的语音指示,在城市中开始移动,你就进入了导演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一手设计的剧场实验《遥感城市》。凯吉表示:「最棒的剧场是我能够带领他人到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他们:『看啊!那儿是最有趣的、最值得一看的真实生活面向!』」但他也说:「我想指给他们看这些地方,让他们听那些声音,我并没有什么寓意要传递。参与者应该自己来体验,这当中自然就有东西,是他们可以带回去的。」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一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游戏
文本是米契尔结合电影与剧场美学背后的一股驱动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转换成主角一样,在米契尔的即时摄像剧场中,真实幻象是「如何地被创造」已经越俎代庖成了观赏中心,带给观众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戏体验。剧末,让人如梦初醒,赫然惊觉,不单单萤幕上是幻,剧场上揭露的真实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游戏。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专访《茱莉小姐》导演
凯蒂.米契尔 女性主义者的凝视
她是极少数能够纵横欧陆与英国、成就高规格大制作的女性剧场导演,在这个多少还是以男性为主导者的表演艺术领域中,凯蒂.米契尔更刻意突显其女性主义者的角色,在选材与诠释角度上,从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视」,所以在重新诠释史特林堡、这个知名「厌女者」的剧作《茱莉小姐》时,也刻意从剧中的女仆克莉丝汀的视角出发,因为「她代表的是一个最多数的女性团体,她们的故事向来都没有被叙述过。」
-
特别企画 Feature 专访《茱莉小姐》女主角
茱乐.伯温 这是一出精确周密的舞蹈剧场
《茱莉小姐》是列宁广场剧院资深演员茱乐.伯温与英国导演凯蒂.米契尔合作的第一出戏,在剧中担纲厨娘克莉丝汀的她,所有的剧情都透过她的眼睛发生,谈起合作过程,她说:「整个过程令人紧张、兴奋,而对演员纪律要求之苛刻,可是达到了最高程度。」不同于一般剧场演出,演员可以有即兴与稍有差异的诠释,茱乐.伯温说《茱莉小姐》「是一场精准的编舞。要是我们当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会全军覆没,演出就泡汤了。」
-
焦点专题(二) Focus
视觉与声响 构筑奇幻戏剧飨宴
「我从来就不喜欢戏剧,叙述故事与心理剧从没能引起我的兴趣。」此话出自前卫剧场大师罗伯.威尔森之口,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语言退位、叙事消失,有的是肢体、声响、灯光,在如乐曲般细心谱写演奏的过程中,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即将于三月初由柏林剧团在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尔森与法国音乐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尔森似的奇幻世界,将再现台湾观众眼前
-
焦点专题(二) Focus
柏林剧团 为当代人创作的戏剧空间
由于创办人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柏林剧团一向被视为德国剧场的重要地标,是戏剧人访问柏林的必然朝圣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后,于一九九九年接任总监的克劳斯.派曼,让柏林剧团从停滞状态重回门庭若市,虽然派曼常被批评为保守,但在与他共事多年的剧团总戏剧顾问尤塔.费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坚持,对他而言,戏剧传承正是柏林剧团的精神所在。费伯斯强调,柏林剧团不是博物馆,而是为当代人创作的戏剧空间,为那些真诚地相信透过艺术,可以引发正面效应的人而作。
-
特别企画 Feature
沉浸于狂喜的身体 洗涤精神的污垢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尔左布勒斯与他的阿提斯剧团成名作,当年他以民俗仪式入戏诠释古希腊悲剧,引发国内外的两极化评价,却也让他与反动欧洲文明、回归原始的欧美前卫运动接轨。特尔左布勒斯以独特的训练,让演员身体达到狂喜的状态,回归到既是个人也是集体的潜意识中,从而自然地传递一个全新的语言。特尔左布勒斯传承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以仪式性的身体剧场,洗涤现代人的精神污垢,俨然是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剧场巫师。
-
特别企画 Feature
让酒神归来 改变我们的生活
《酒神的女信徒》是奠定希腊导演狄奥多罗斯・特尔左布勒斯的风格美学之作。一九八六年首演至今,陆续在哥伦比亚、杜赛朵夫、莫斯科等地,与不同国家、背景的演员合作,推出不同版本。通过不同身体训练的演员的特质,这出希腊悲剧经典得以展现不同的面貌。今年十月,他应两厅院之邀,与台湾演员合作,在国家两厅院的艺文广场,推出第五个版本。本刊特别在他来台排练之际,独家专访他与台湾演员工作的心得,畅谈他所观察到的台湾演员的特质,以及将以何角度诠释台湾版的《酒神的女信徒》。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德国纪录剧场代表之一
里米尼会议纪录 「生活专家」演出 打破现实认知
「里米尼会议纪录」的过人之处,在于打破人们既有的认知与观感,让人用「新」的视角,去看「旧」的事物,借此,披露了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及所谓的「真实」其实都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事实的面向而已。除了请「生活专家」演出的原则外,剧团的创作模式总是怪招百出,横跨电影、有声书、读书会、装置艺术等,实验创新风格强烈,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戏剧艺术概念,大大拓展了纪录剧场的道路。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德国纪录剧场代表之二
恪辛尔 打开黑盒摊文件 给你一次历史探险之旅
导演恪辛尔关心的尽是严肃、沉重的政治历史议题,不管是什么题材,他总是下很多功夫搜集多方资料,平均每出戏都会累积到两千张以上的文件档案。他的剧场常舍弃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摆设了许多文件、图片、影像等等不同的装置空间。恪辛尔的纪录剧场,让观众宛如进入了一场神秘莫测的历史探险之旅,即使一切都显得不可思议与扑朔迷离,却多有发人省思的时刻。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德国纪录剧场代表之三
弗尔克.洛胥 广查民意编入戏 歌队挺弱势
导演弗尔克.洛胥曾说:「艺术要是与外面我所生活的世界互不相干的话,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他勇于用激进方式表达观点,他的戏总是政治思想明确,具有强大的政治煽动力。他运用歌队来担任社会弱势的代言人,并且针对不同的题材找不同的弱势族群来参与,透过广度的民意调查,将记录整理后作为歌队文本,编入所选的剧本中。歌队的运用,使戏剧与现实之间有了强烈互动,也让文学剧本衔接到当下的时代脉动。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难上的艺术,还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难民潮对德国剧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剧院打著艺术自由与人道主义的两面大旗,大肆地扩张其政治社会影响力,新型的政治剧场俨然在酝酿形成中。当边界被打开的同时,德国戏剧艺术面临了新的挑战,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灰色地带,到底艺术能不能「呈现」他人的苦难?能不能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现,如何代言,才不会陷入种族歧视与殖民主义的陷阱之中,才不会成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