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弹舞台往往简单素雅,表演的编制依故事长短与内容需要变化。(许斌 摄)
焦点专题(二) Focus 吴侬软语 说唱世事沧桑——评弹艺术

10个提问,认识评弹艺术

以吴侬软语说唱故事的评弹,向来被视为江南地区的重要传统表演艺术,早自明代发展迄今,数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形塑了今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会举办的「2016评弹艺术节」将于九月下旬登场,邀请到中国两大评弹团体——上海评弹团与苏州评弹团访台演出,享有「评弹皇后」美名、四次访台引起评弹旋风的盛小云也将再度造访。趁此机会,本刊透过十个提问,邀读者入门一探评弹的艺术世界……

以吴侬软语说唱故事的评弹,向来被视为江南地区的重要传统表演艺术,早自明代发展迄今,数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形塑了今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会举办的「2016评弹艺术节」将于九月下旬登场,邀请到中国两大评弹团体——上海评弹团与苏州评弹团访台演出,享有「评弹皇后」美名、四次访台引起评弹旋风的盛小云也将再度造访。趁此机会,本刊透过十个提问,邀读者入门一探评弹的艺术世界……

  1. 什么是评弹呢?

评弹又可以被称为苏州评弹、说书或是南词,是「评话」和「弹词」两种表演艺术的合称。评话的演出风格粗犷豪放并且只说不唱,常被称为「大书」,内容则以长篇故事为主,会以卖关子方式间段每一回故事,因此形成特殊的叙事模式,常会先说未来的发展再谈到过去。故事多以侠义和英雄史诗为主。弹词表演风格相较之下纤细温婉,常被称为「小书」,内容则以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为主,篇幅同样以长篇为主。表演形式融合「说噱弹唱」,既要自弹自唱也要逗人发笑,后来也加入京剧和昆曲的科白手法,以表现出书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1. 评弹是从哪时候出现的?

评弹起源非常早,早在中国明代苏州地区就出现了说书的活动,《吴县志》写道:「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两种表演形式若是分开而论,「评话」起源于宋代的说话技艺,「弹词」这个专有词汇则最早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自明代发展以降,到清代时蓬勃的商业行为和经济繁荣助长了评弹艺术的盛行,甚至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时特地将当时擅长演唱《游龙传》的一名评弹艺人王周士请到行宫演唱,之后还随乾隆回京。

  1. 评弹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

前面说到被乾隆皇帝带回都成的评弹艺人王周士,他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创立评弹行会组织的评弹艺术家,在晚年建立了「光裕会」(后称光裕社)。光裕社成立后评弹艺术继续蓬勃发展,在嘉庆年间流传有《三笑》、《义妖传》、《双金锭》等节目,弹词发展历史上的「前四大家」(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除了丰富了演唱的剧目外也拓展各家流派的唱腔。等到同治和光绪年间,评弹流传到上海且受到地区的热烈欢迎,在苏沪地区也出现了以马如飞、姚时章、赵湘洲、王石泉「后四大家」为代表的大量评弹艺术家,足可见此时的评弹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1. 评弹是怎么表演的?

评弹舞台往往简单素雅,评话通常只会有一个艺人登台演唱,弹词则会有两位表演者,两人中的「上手」手持三弦,「下手」则抱琵琶。表演人数和搭导方式可分为三种:一个人的单档、两位表演者的双档和三个人的三档,除此之外还有小组唱、表演唱和大合唱等多种形式。演唱时的表演著重在五个部分「说噱弹唱演」:「说」是通过叙述来讲故事,得描述剧情、环境和人物;「噱」是指「放噱」,也就是逗人发笑,希望引起观众对说唱内容的兴趣;「弹」和「唱」自然就是演奏和演唱的部分;演则包括「手面」和「起角色」,前者是指手的动作和表情,后者为演员模仿书中人物的动作容貌。

  1. 评弹有不同的类型吗?

评弹的类型很多,主要以长篇评弹为主,表演人员会将一个故事拆成几十段甚至几百段,每一段会被称为「一回书」,每一回的总字数大概可以到两万字左右,其中都会掺杂被称为「关子」的故事高潮,一档演员每天会演出一回,有时会演唱完整部作品,有时只选其中段落演出。中篇评弹则往往分成三到四回演出,由多人演唱,可以在数小时内说完全部的故事,往往有评话和弹词演员同台演出。短篇评弹更加短小而精练,演员数量又回到四人内的编制,演唱内容多以现代故事为主,历史故事较为稀少。最后是经常演出的评弹选回,将精采段子加工成每回演出一小时,即可以在较短演出时间内保存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1. 评弹有分什么流派吗?

评弹的流派众多,大大小小流派加起来约有廿多种,主要则以陈调(道光时期人陈遇乾)、马调(嘉庆时期人马如风)、俞调(咸丰、同治时期人俞秀山)等为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除了这些古早调派的后继者之外,新的调派也奠基于旧调派之上,自成一家,比如马调的后继者就衍伸出了薛(筱卿)调、周(玉泉)调、蒋(月泉)调等。俞调继承者则有后来自成一家的夏荷生和徐云志。各家流派发展特色各有不同,有的著重表演和唱腔,有的以音乐性为主,各门各派都有自己吸引听众的一套方法。

  1. 评弹的特色是什么呢?

评弹汲取戏剧和音乐层面上的长处,却又保有说唱艺术的特色。以演出故事为例,其演出的语言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的说书人语言和第三人称的故事角色的语言,演出多半会采用前者。第一人称的台词称为「表」,第三人称则为「白」,但又和戏剧的演出表白不同,注重在说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表演手法十分独特。另外,评弹由于表演地域狭小,听众却多,表演人员为了应付不同观众客群的需求,而必须绞尽脑汁开发出不同的表演吸引方式和曲目,评弹艺术因而在数百年间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迄今仍历久不衰。

  1. 评弹有哪些知名作品?

评弹的知名作品太多了。以评话来说,「长靠书」的历史故事类有《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和《英烈》等,专说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短打书」有《水浒传》、《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神怪故事和公案类还有《封神榜》、《济公传》和《施公案》等。弹词的长篇著名曲目则有《三笑》、《白蛇传》、《珍珠塔》等。上好节目除了传承也有新作,如今经常性上演的有《十美图》、《啼笑姻缘》、《林冲》、《玉蜻蜓》等作品。

  1. 评弹的艺术价值?

评弹艺术在二○○八年被选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正是评弹在表演艺术上的独特价值。发展百年的艺术除了持续推陈出新,能够捕捉无论是侠义情长还是小情小爱的不同故事和演出方式,让听众除了欣赏婉转乐音,也可深深著迷于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随著表演者的表情动作和放噱,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典雅的吴音说唱更赋予评弹艺术独特的委婉风格,细腻的说唱和不同表演元素的结合,让这门艺术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魅力。

  1. 评弹近年来的发展如何?

评弹数百年来发展蓬勃,前后四大家更是将艺术推上高峰,在曲目和演出上都不断创新。然而随著廿世纪中叶以降,评弹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市场大规模的萎缩,表演艺人也大量流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强烈的冲击和艰难的考验。目前主要的工作除了培养新的观众群,也著重于保存旧有曲目,登记可唱的完整曲目尚有长篇历史剧目六十五篇,新编历史题材一百七十二部,近年也可以看到不少评弹艺术家的作品被整理出版,致力于保存逐渐流失的文化。

台湾评弹艺术发展主要有两位艺术家程松甫和阳锦池,皆为台湾评弹团体「吴韵集」团员。两人皆在一九四九年后来台,搭档联手演出。「吴韵集」前身为华报「华社票房弹词组」,一九六○年至六一年间正式创立「吴韵集业余弹词研究社」,程松甫专供评弹「下手」,杨锦池负责「上手」,该社团并曾获教育部第一届薪传奖殊荣。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