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印度

相關文章 13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在印度

    今年五月,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新任藝術總監艾瑪.萊斯(Emma Rice)才剛上任,就推出了一齣飽受傳統媒體批評,但年輕觀眾卻愛得要死的《仲夏夜之夢》。這個版本之所以引來正反兩極的評價,除了萊斯的大膽改編,將劇中四位戀人之一的海倫娜,改由男演員詮釋,上演同志情節外,舞台、服裝和音樂都充滿濃濃的印度風情。只見演員在西塔琴的樂聲中,大跳寶萊塢的歌舞,為浪漫喜劇增添異國色彩。萊斯受訪時表示,《仲夏夜之夢》融合印度情調並非天外飛來一筆的狂想,而是劇中仙王仙后的衝突開端就是為了一個印度小男孩。 雖然莎士比亞從未到過印度,但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早已將殖民貿易的觸角伸往印度等東方國家。莎翁在寫下《仲夏夜之夢》的時候,可能想不到,日後他會成為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輸出產物,而成為全世界的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人將莎翁帶到殖民時期的印度,他的作品是教化殖民地的重要工具,印度孩童學習莎士比亞,因為那象徵英國正統的文化與價值觀。甚至當時印度人必須能引用一段莎翁的名言,才能擔任公務員。 莎翁劇作深植於印度的土壤之中,其實不足為奇,很多莎士比亞慣用的手法,諸如時空的自由轉換、獨自與旁白、詩意與想像力等,在印度傳統文學中同樣可見。在民間,莎劇演出常被注入印度本土的語言和歌舞,賦予新生。除了演出,很多劇作家在創作中也經常採用莎士比亞的戲劇結構和人物塑造方式。因為英國與印度錯綜複雜的關係,不難理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莎劇在印度舞台如何更獲推崇與喜愛。 來自印度孟買的團體劇場(The Company Theater),是搬演莎劇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導演阿圖.庫瑪(Atul Kumar)從小跟著爺爺一起看莎劇長大,對於莎士比亞擅長探討人性的方式很著迷,也影響他日後的創作。阿圖.庫瑪將風格鮮明的印度傳統歌舞,融合在莎劇的演繹中,因而獨樹一格,經常受邀於國際藝術節演出。阿圖.庫瑪成功將被供奉在學院殿堂的莎劇,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懂的庶民娛樂,有媒體評論:「如果有人告訴你,莎士比亞的語言讓他的作品拒人千里,那就帶他們去看看孟買的團體劇場。」 團體劇場的《第十二夜》由英國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委託製作,二○一二年在倫敦上演,成功征服了挑嘴的英國觀眾。問阿圖.庫瑪何為一個好的跨文化轉譯作品?他說:「最真實的戲劇,是跟文化教養

    文字|黎家齊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莎士比亞隨著大英帝國傳入印度,亦留下深遠影響。圖為印度團體劇場演出《第十二夜》,背景布幕上畫著印度人打扮的莎士比亞。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殖民母國的印記 反映社會的工具 莎士比亞與印度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莎劇一方面成為在印度的英國人與家鄉的連結,也漸漸成為英國殖民主義者推廣英國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國人在印度蓋起劇院,除了為當地英國居民而演,隨著普及英語與英國文學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統治階級也漸成為劇院常客,後來印度演員也上台演出莎劇。獨立之後,莎劇成了反映社會狀況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劇呈現的種種問題,如族群對立、政治紛擾、家族戰爭,都成了當代寓言的基礎。

    文字|梁文菁、臺中國家歌劇院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戰場》,仍取材《摩訶婆羅達》,藉由神話中的人性衝突去探究當代的焦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受印度文化啟發的當代劇場作品

    國際劇壇知名的跨文化大師彼得.布魯克與亞莉安.莫虛金,都曾向印度傳統表演請益,並深入當地汲取靈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時的巨構規格搬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為此花了十年準備,並數度帶團隊深入體驗印度文化。後者則學習印度傳統表演形式,轉化運用在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當代世界。恆河文明讓劇場創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質、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的無限潛能,充滿承先啟後的能量。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馬科布》改編自《馬克白》,以黑社會為背景。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寶萊塢莎士比亞 深刻融入社會脈絡 印度電影導演巴度瓦的「莎劇三部曲」

    作為大英帝國留給印度的耀眼遺產,莎士比亞戲劇在印度電影界也綻放出燦爛獨特的樣貌。帶著跨國意味的寶萊塢莎劇電影,可說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對於殖民者英國,一種文化上「頂嘴」,用寶萊塢文化來回應英國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偉沙.巴度瓦的「莎劇三部曲」,把莎劇放在不同的印度社會/政治脈絡,拍出《馬科布》、《奧卡拉》與《海德爾復仇記》三部寶萊塢模式的莎劇電影。

    文字|但唐謨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藍色馬克杯》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創作融匯東西古今 從多元孟買邁向國際 關於印度團體劇場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團體劇場,身處文化與語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買,作品也反映了孟買的斑斕特色,更以繽紛的印度元素踏上國際舞台。二○一二年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之邀,參與倫敦奧運相關活動「全球到環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將寶萊塢歌舞與卡達卡里等傳統舞蹈融入莎劇,備受矚目。

    文字|梁文菁、團體劇場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導演阿圖.庫瑪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第十二夜》導演阿圖.庫瑪 從自身源流 找到喜愛與真實的戲劇

    即將帶著《第十二夜》造訪台灣的印度導演阿圖.庫瑪,本身的藝術歷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範例他接受過傳統印度武術、歌舞的訓練,也曾到歐洲受過義大利即興喜劇、默劇及肢體劇場的訓練,東方與西方的表演藝術在他身上激盪,也讓他在創作跨文化戲劇時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戲劇形式改編《第十二夜》,濃厚的節慶氣氛,風靡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文字|許仁豪、Rachel D'souza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瓦雷.湘堤的女體雕塑呈現孟買紅燈區性工作者的職業性姿態。
    藝@展覽

    兼融傳統迸發的印度當代藝術新能量

    「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中,廿九組印度藝術家帶來六十三組雕塑、裝置、錄像、攝影等作品,主題涵蓋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貧富差距、政治、戰爭、生態浩劫等議題與現況。印度當代藝術家反芻豐厚的傳統底蘊,融合當代思維與美學手法,勾勒社會生活的梗概,多元的創作面向早已超越一般對印度的刻板印象。

    文字|吳垠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舞者模擬印度女星作態,二男在旁使勁搧風。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德國.體驗碧娜新舞 碧娜.鮑許二○○七年最新作品 浮光印度 流瀉溫和舒緩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烏帕塔首演的碧娜.鮑許新作,依然沒有名字,以印度為主題。但整晚看下來並不覺得與印度文化特別緊密相連,只有幾幕較為明顯。和過去作品強調的兩性衝突與暴力挑釁相較,新作顯得極為溫和舒緩,這也許是碧娜.鮑許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文字|俞秀青、Ursula Kaufmann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舞蹈

    源於傳統,辯證傳統 印度香卓里卡舞團《肉身/慾.火》

    香卓里卡將婆羅達納天近乎炫技的肢體開發,轉成了對身體的自我觀照,連帶引發哲學省思。例如《肉身/慾.火》初始,女舞者長段獨舞在靜極緩慢的動作中,舞者與自己的身體何等接近!在現場的樂器與歌手吟哦聲中,時間的流程更為清晰,舞者的生命與亙古循環的時間同時開展。

    文字|鄒之牧、林鑠齊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那加蘭省與曼尼普省的地理位置
    環球舞台

    愛在戰火蔓延時 談印度曼尼普省導演拉譚.提允(Ratam Thiyam)

    在作品裡描繪戰爭,是提允一向的創作主題; 家鄕長年的戰亂與血腥,尤其是前年一場示威抗議事件, 使敏感纖細的提允,以退還印度最高榮譽的象徵行為, 自己從事藝術專業的虛幻和挫折, 進而實踐自己對同胞的關愛。

    文字|傅裕惠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一身劇場好功夫的Jayanta,為了所愛來到台灣,繼續為創作努力。
    藝妙人物事

    藝術新住民Jayanta 在創作中尋根

    來自好山好水的印度曼尼普省,身懷多元劇場身手的Jayanta,為愛來到台灣,與台灣妻子、也是劇場工作者的林浿安共組了「EX-亞洲劇團」,從初來乍到時的惶惑不安,到四年下來端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阿濕波變身記》、《老虎和士兵》、《島》等製作,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令人驚艷,藝術新住民Jayanta,也在台灣穩下了創作的腳步。五月他將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合作《假戲真作》,讓劇場再度跨越語言與種族的隔閡。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卡塔卡利舞姿。(超大的衣服及寶塔帽,臉譜)
    印度舞

    爲神而舞 印度的古典舞蹈

    和許多古老的文化一樣,印度的音樂、舞蹈和藝術最初都和神話及宗敎息息相關。幅員廣大、人種衆多的印度自然有許許多多的舞蹈,一般可以粗分爲古典、民間和部落(即少數民族)三大類。記載最詳,傳播最遠,而被公認最具代表性及藝術性的是古典舞,即:南方的婆羅多、西南的卡塔卡利、北方的卡塔克和東北的曼尼普利。

    文字|韓國鐄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瑞典國家偶劇團的哲學劇《唐吉訶德》。三個操偶人均著黑衣,襯托造形諧趣的吉訶德。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的大千世界 閻振瀛談世界偶戲

    戲劇學者閻振瀛製作過四次國際性亞太偶展,亦常赴國外考察、觀摩。各國偶戲的不同特色,他爲我們一一道來

    文字|李予昕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