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文化政见

三党省市长候选人文化政见 台北市

黄大洲 创造生生不息的文化环境

一、黄市长至台北市府以后,在文化方面的政绩如何?

没有一个政府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文化艺术,但是它应该型塑一个能够让伟大文化艺术茁壮发展的环境,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此。文化发展有赖充分资源之支援,从政府的预算、企业的投资、文化人才和团体的参与、文化设施的兴建、到传播媒体功能的发挥……等,其中不论影响大小,均直接或间接的牵引著文化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文化事务,政府更应该积极充实各项文化软硬体设施,强化文化机构功能,整合文化资产维护体系,推动民间艺术薪传,拓展两岸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加强文化传播及文化资讯服务,以期建立均衡发展的文化共识,养成市民健全的生活理念,使台北市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国际化都市。

二、黄市长亲至基层,对于台北市文化建设有些什么具体的指示?

①普及艺文休闲活动至基层邻里,达成区域文化均衡。

②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各类艺文活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③积极推动社区文化,以建立团结和谐、敦亲睦邻健康的社会文化。

④规划台北市历史民俗博物馆,促使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获得整理、收集、保存维护、展示,进而得以传承、发扬与创新。

三、黄市长参选民选台北市长,在文化方面的政见为何?

①维护文化资产,重视文化影响力。

②加强艺文活动,提倡文化生活化。

③结合艺文团体,共同创造文化环境。

四、黄市长心目中理想台北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

①蓬勃多元的休闲文化,优雅高尙的文化素养。

②健康合理的生活态度,自信快乐的市民文化。

(市府新闻处 资料提供)

陈水扁 尊重、民间、永续、多元化、国际化

一、北市现有文化建设及活动是否足够?面临哪些问题?

台北市虽然已经拥有宫廷般富丽堂皇的两厅院,可是以市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化建设是不及格的,因为它的空间规划完全忽略社区居民近便性的需要,亦不重视邻里关系与地方特色。这反映了过去施政者中央集权与集钱的心态。我认为要从提供「社区公展演场地」、「社区艺术工作室」等做起,建设文化都市。

二、未来推动北市文化建设的原则为何?

文化的形成根源于活络的民间活力,唯有人与土地真正的结合,才能赋予文化真正的生命,未来台北市的文化思考,应本于尊重、民间、永续、多元化及国际化等五项原则,开创台北的文化艺术环境,并指导其他市政政策的推动。

三、未来推动北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作法为何?

对于台北市的文化建设,我的具体作法是成立「台北市文化咨询委员会」,完全由文化界和艺术专业人士组成,主管台北市政府文化政策的修订与执行;开放社区公共空间,如各个捷运厂站、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作为展演空间,鼓励艺术创作者能落脚社区进行教学、表演;调查、整理并修建现今台北市各区闲置未用的市产空间、市有房舍,如北门旁边的旧铁路局、中山堂及其广场等,开放供民间艺术团体用为创作、排练或演出的场地;另外,我们要以社区力量重塑台北市的历史空间,并且鼓励社区外交,与国际交流社区经验。

四、对于表演艺术活动及艺术工作者有无补助及鼓励办法?

在「文化咨询委员会」下设「台北市文化艺术基金」,由「台北市文化艺术基金会」负责向民间企业劝募文化艺术基金,该笔基金经「文化咨询委员会」审核后,用以赞助艺术团体、艺术家。

委员会必须公开评审经费补助案,并且采「分级补助」的原则,凡受中央补助者,北市艺术基金将不再予以补助。

五、请勾勒您心目中未来台北市「首都文化」的样貌。

我们认为未来台北市的样貌是透过政治的民主化,解放出民间活力,呈现出多元文化与多样生活方式,尤其是台北生猛的特色;并且创造公平的机会,引导异文化间的沟通,发展并传播多元团体与族群共存的理念,透过历史保存与社区发展,让台北市的过去、未来及现世都变得鲜活而实在。

(编辑部 书面采访)

赵少康 文化特区是当务之急

文化的定义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大的来讲,我们的生活、思想、行为方式,都和文化有关。今天台湾变成这个样子,急功近利,是非混淆,人和人之间不互相尊重,其实都是文化的问题。

文化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现代。对别人指称的「大中国情结」我不是很想去争辩,可是像拜祖宗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怎么去割舍。另一方面,台北市也是一个国际都市,有许多各种外来的、西方的文化和本土的东西进行融合。我觉得都要有。包容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属性。

我觉得文化建设基本上是不够的。台北市八十二年度预算是一千三百亿五百九十二万一千元,文化项目占二十六亿,2%而已,显然比例很低。台北有一本《统计要览》,有各种统计数字,例如台北的绿地有多少啦,车辆有多少啦,居然就没有文化方面的统计。比较接近的是「社会活动」,包括图书馆、游泳池、儿童育乐、体育活动,但是艺文活动都没有统计。换句话说它根本不重视嘛!data都没有。

我们再看看市政府的施政。现在市政府负责文化业务主要是民政局、教育局跟新闻局。他们的施政计划民政局说「加强文化资产的管理维护,推动本市的基层艺文活动」,教育局说「增建社教机构,提供正当休闲场所」等等,都是很八股的东西,根本没有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从预算来看,从施政来看,它其实是不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苏活(SOHO)文化特区构想的原因,希望能强调重视文化的迫切性。当然不是说文化特区建立后就不管台北市其他各地区了,其他各区的特色还是要,像大稻埕啦,万华、艋舺这些地方,它有它的传统特色,如何保持并赋予新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文化特区,我主张从西门町红楼到中山堂广场建立一个艺术特区,将红楼改装成为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展示空间,而将中山楼堂改装成少年才艺宫。以红楼和中山堂前的两个广场为基点,加上连贯其间的中华商场原址,将可以形成台北市的「香榭大道」,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办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艺术市集,林荫下还可以设立露天咖啡座。

我也主张支持艺术,奖励民间兴建艺术大楼,提供二百间艺术家工作室,甄选新秀艺术家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这些便宜的工作场所。

常常,我从这幢大楼高处,向外看出去,台北市总是灰扑扑的一片。我的心愿便是尽力使台北市改观。

(编辑部 访问整理)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