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雨果.沃尔夫?要谈浪漫派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者,大家印象深刻的不外是舒曼与「歌曲之王」舒伯特,但同时期还有雨果.沃尔夫,也是艺术歌曲黄金年代的一大名家。热爱音乐创作的他自学作曲,努力钻研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前期作品的风格特色和作曲技法,更精心挑选诗词,以精妙的音乐技法去刻画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并描绘出故事气氛。
集前辈创作特色于一身
当说到浪漫派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翘楚,印象最深刻的会是德奥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但不可不知的是,另有位奥地利作曲家——雨果.沃尔夫(Hugo Filipp Jakob Wolf,1860-1903)与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在这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闯出名号,承先起后将艺术歌曲创作带向另一巅峰。身处在艺术歌曲黄金年代的他,为了奠定自己的创作基础,努力钻研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前期作品的风格特色和作曲技法,从他一八七七年以诗人勒瑙(Nikolaus Lenau)创作的歌曲作品中,可以观察到他混合舒曼的音乐特点——和声进行与解决、旋律的音乐性。一八八八年的歌曲《关于夜晚》Über Nacht,更可从丰富的和弦色彩变化与钢琴声部中,窥探出沃尔夫试图展现李斯特式创作技法,巧妙烘托诗词中情景。另外,他更深深受到舒伯特的影响,落实在他于文学诗词的选择上。而华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对他的影响,则发挥在中后期艺术歌曲创作,不仅仅只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而是音乐织度交响化,对于诗词音韵的讲究、用音乐捕捉歌词的意涵,达到高层次的戏剧张力。
爱好自由学习,自学而成的年轻人
沃尔夫生于奥地利的小城镇文尼亚格拉代兹(Windischgraz),在家里小孩中排行老四。沃尔夫的父亲,继承了家族经营皮革制造的生意,年轻时追求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十分坎坷,但仍靠著自己摸索多种乐器学习而成。沃尔夫身体里所蕴藏的音乐天分,来自于父亲的传承,约四、五岁时,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与小提琴。他在一八六八年第一次接触歌剧——董尼才悌(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的抒情悲剧《贝里萨里欧》Belisario,尔后决定走向音乐学习之路。沃尔夫小时候因热爱创作,对其他学科完全提不起劲,也无法适应学校制式化教育环境,因此更换了几所学校。种种热中于音乐的表现,最后说服了父亲让他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沃尔夫早期创作的旅程充满实验性,初期只知道一些音乐知识,作曲方面多为自学,刚开始并未马上把自己定位成艺术歌曲创作者,但后来开始善用这些创作技法时,凭借著个人特色与天生富含的诗意感,以非学院派之姿自成一格。
在维也纳音乐院就读期间,他练琴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尝试著各种不同的和弦变化、即兴著和声进行,如果他发现到新颖的和声解决方式则会为此欣喜若狂。这时期,认识了同为音乐院同学的马勒(Gustav Mahler),除了结交朋友外,沃尔夫更成为歌剧爱好者,欣赏了多部歌剧,当时的他,在对音乐的讲究与坚持下,常无法忍受歌手即兴唱著过多非乐谱上所记载的装饰音。某一年冬天,当他进歌剧院欣赏德国作曲家华格纳作品《唐怀瑟》Tannhäuser和《罗恩格林》Lohengrin后,深受华格纳音乐所吸引,并自许能朝著这样的风格与创作思想前进。由于沃尔夫对歌剧深深著迷,约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七年间,他谱写出人生第一部歌剧《阿尔博因国王》König Alboin。创作过程中,让他开始思考如何运用动机音型旋律、和声色彩去刻画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并试图描绘出故事气氛,这样的尝试也深入后期的歌曲创作。
接触上流社会,初尝禁果与恋爱
在音乐院就读一段时间后,沃尔夫再一次反抗学校体制,不想受当时音乐院教育系统的捆绑,一八七七年沃尔夫短暂回乡,但同一年冬天再度返回维也纳。这期间,他接触了上流文化圈的人,这些朋友给予这个外乡游子生活上的支援,不仅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借他书籍与乐谱,也常带著他去听音乐会、歌剧等任何文化艺术活动。但友谊终究带领著沃尔夫误入歧途,当时一位家里多金且同为作曲家的高德史密特(Adalbert von Goldschmidt)常带著沃尔夫上妓院,初尝禁果后也在这时期染上梅毒,种下晚年死亡的主因。
隔年,沃尔夫爱上一位社交圈美女瓦莉(Vally Franck),即使两人身分悬殊且聚少离多,但他对于此段感情十分重视,交往期间,丰沛的情感也对创作能量大有助益,大量为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吕克特(Friedrich Rückert)及黑贝尔(Christian Friedrich Hebbel)等人的诗作谱曲,所谱写的歌曲多半围绕著恋爱的甜蜜与痛苦。其中,为吕克特作品所写的《纺纱者》Die Spinnerin,和以黑贝尔诗作谱写的《小鸟》Das Vöglein,这两首歌曲中呈现的戏剧手法,成为沃尔夫日后的重点技法之一。他与瓦莉的浪漫史维持三年即告终,分手后以德国诗人艾兴朵夫(Joseph Karl Benedikt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的诗创作六首给合唱团的歌曲《六首心灵之歌》Sechs geistliche Lieder,诗中的角色「全身伤痕直到死去」,完全映照了沃尔夫失恋后内心凄凉且孤寂的心境。
反布拉姆斯,华格纳万岁!
一八七九年,沃尔夫刚好有机会拜访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心中虽早已崇拜著华格纳,但这也不碍于他对布拉姆斯室内乐和歌曲作品的喜爱。这位浪漫派大师鼓励沃尔夫要继续努力学习创作,尤其是对位技法,更热心介绍一位作曲老师给他,但他一来付不起学费,二来无法忍受严厉管教,婉拒之余更发现自己与布拉姆斯直言不讳的性格水火不容,后来除了声称自己是反布拉姆斯主义(anti-Brahmimentum),更加入将布拉姆斯视为保守派、宣扬华格纳的激进派组织,自诩为华格纳狂热者,并效仿华格纳吃素。但对沃尔夫来说,一直以来热爱吃香肠的他,这样的模仿实在痛苦,所以这段吃素的日子仅维持了十八个月。
一八八三到一八八七年间,沃尔夫过著很不稳定的生活,企图想寻求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却到处碰壁,当一八八三年二月听到华格纳逝世的消息,沃尔夫感到十分震惊,有一段时间意志消沉且脾气暴躁。沃尔夫敏感且易怒的脾气容易招来厌恶,但也有一些忠心的朋友在他身旁守护著他。此时的创作能量载浮载沉,刚好在朋友大力促成下,沃尔夫开始当起音乐评论家撰写文章,并持续有五年之久,接著,成立沃尔夫音乐协会。从沃尔夫的文章评论中,虽反映著当时社会音乐文化,但爱好分明的他,对于不喜欢的音乐形式、作曲家,抑或是看不惯的演出编排,则是加以嘲讽抨击,因此树立许多敌人。
创作生涯的冲击到迈向巅峰
一八八七年五月,正当沃尔夫找回创作重心时,遭逢父亲过世,过去虽然与父亲常有争执,但父子之间的情感极深。父亲临走前,写了封信给他:「千万别沮丧,太阳总有一天会照亮著你……你只要想著有我这一位父亲始终爱著你,你是我唯一的希望与喜悦……」尔后将近一年之久,沃尔夫悲伤到无法创作。直到一八八八年年中后,沃尔夫重新拾笔,这时期的作品趋于成熟,无论在音乐的强度、变化与素材技法上皆达到应有的高度,创作量也达到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莫里克歌曲》Mörike-Lieder、《西班牙歌曲》Spanisches Liederbuch,及《义大利歌曲》Italienisches Liederbuch。除了这些,他尝试为更多其他作曲家未曾使用的诗作谱写成歌曲,更直接挑战舒伯特与舒曼,将他们曾经使用的诗词创作成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歌曲。他的作品红遍当时音乐圈,并夺得「奇人轶事」之封号,名声远播更引起德国最有名的出版社的注意,其作品也陆续在德国发表。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因早期感染梅毒的原因,一八九七年起,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时好时坏,并住进精神病院。晚年除了记忆力渐渐衰退,还伴随著失去说话和行动能力,最后由交往多年的红粉知己梅兰妮(Melanie Köchert)照顾。一九○三年,沃尔夫在精神病院里结束人生,他的死让梅兰妮痛苦不已,三年后,梅兰妮选择了在自家跳楼身亡。沃尔夫协会在沃尔夫生病期间与病逝后,相当努力推展他的作品,让他的艺术歌曲于德语区普遍受到赞赏与肯定,名声更扩及英、法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