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
-
焦點專題 Focus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上)
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體歌劇創作中,《羅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雖然它一般被視為作曲家最後一部浪漫歌劇,但在音樂結構上,如同其後的作品,《羅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為單元寫成;在戲劇層面上,大量的群眾場景、人物的互動則依舊不脫19世紀法語大歌劇(Grand opra)的樣態。另一方面,寫作《羅恩格林》到首演期間,華格納由德勒斯登宮廷樂長到流亡他鄉,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從構想到首演:歷史與命運的交錯 應在1841╱42年間,華格納已接觸「羅恩格林」相關題材。在完成《唐懷瑟》(Tannhuser,1845年首演)後,他於1845年夏天開始寫作劇本,於1848年4月28日完成總譜。1848年9月22日,為慶祝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成立300年,華格納在宮廷劇院音樂會安排演出《羅恩格林》選曲,為第1幕由傳令官宣布決鬥開始至該幕結束,由其親自指揮。全劇原計劃於德勒斯登首演,準備工作都在進行中,卻因華格納同情革命的行動,為避免被捕,他於1849年5月9日離開德勒斯登;一週後通緝令發佈,《羅恩格林》首演計畫自然付諸流水。1850年4月,華格納寫信給在威瑪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請求他設法安排該劇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華格納的立場,於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歲生日當天,在威瑪指揮該劇首演,並撰文大力推薦這部作品。(註1)華格納自然想親身參與首演,但被李斯特鄭重警告並嚴厲拒絕。華格納未能在場體驗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裡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羅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華格納第一部在義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當轟動,不僅掀起年輕一代義大利作曲家的華格納風潮,也影響了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創作。次年,華格納獲頒該市榮譽市民的頭銜。
-
PAR你不知道?!
關於《飛行的荷蘭人》的8個不可不知
在華格納浩瀚而深邃的創作宇宙中,《飛行的荷蘭人》是一座關鍵的轉折燈塔,這部早期代表作不僅奠定了他邁向「樂劇」理想的基石,更以極富戲劇張力的傳說題材,探問愛、命運與救贖的永恆課題。從幽靈船的漂泊寓言,到主導動機的初試身手,再到結尾版本的多重詮釋,本篇文章將引領讀者從歷史、音樂與劇場角度,全面認識這部被譽為「華格納最佳入門磚」的經典之作。
-
音樂
室內樂編制的《唐懷瑟》 小巧精美的華格納體驗
華格納,19世紀德國作曲家,一位影響力不輸貝多芬的音樂巨人,他的理念和創作對整個藝術音樂世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徹底地改變了音樂史的發展方向。然而,對許多喜愛藝術音樂的樂友來說,華格納,是個讓人又敬又怕的名字:是啦,我們都知道華格納超厲害、超重要,但他的歌劇總是那麼長、那麼滿、那麼多內心戲,實在很難讓人不害怕。正因為實在不容易親近,華格納的歌劇雖然名聲響亮,上演的頻率卻相對不高,在台灣更是如此。根據頭號華格納迷詹益昌醫師的查核:如果不計音樂會形式或半舞台演出,華格納10部成熟作品中,在台灣有過完整舞台製作的竟只有《唐懷瑟》(1976)和《尼貝龍指環》(2016-2019)而已! 儘管推出華格納歌劇的演出通常吃力不討好,臺中國家歌劇院仍在去年推出《唐懷瑟》的製作,且意外地受到熱烈回響,讚嘆這精簡的製作究竟是蘊藏著怎樣的魔法。因此今年再度上演,以慰向隅觀眾。 此檔《唐懷瑟》是室內樂編制的本地製作,令人好奇的是,華格納歌劇向來以宏大深厚著稱,選在中劇院演出,該如何使作品變得小巧精美?音樂方面,指揮張尹芳親自將原本寫給大型管絃樂團的總譜,改寫成為給12、13位演奏家的室內樂團,同時也刪減小部分音樂。編制大幅縮減的樂團,不但讓音樂變得更加靈活鮮明,更讓台上的聲樂家得以盡情發揮,不用太過擔心聲音會被樂團吃掉。此製作原設定為「歌劇音樂會」,但在參與者的熱情合作下,竟逐漸發展成為相當完整的舞台製作,雖因經費限制,沒有華麗繁複的設計,但不論是燈光、舞台、道具、影像、造型或表演,該有的都有,且和音樂一樣,小巧精美、效果卓越。
-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塩田千春的舞台設計
塩田千春的裝置藝術予人強烈的「劇場感」,走進她的作品宛如走上一座舞台,擦身而過或停留駐足的觀眾,就像一個個走動的表演者,在此時交會片刻。當她將這些創作元素打造成舞台藝術時,那些日常物件在劇場的舞台上營造出超現實的異視感,那些「不在中的存在」不僅賦予舞台表演更豐富的詮釋觀點,也提供觀眾探問生命本質更多重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讀書術
藝術家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書帶給他們創作上什麼啟發?編輯室精選7組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一窺他們的書單如何作為一盞盞路燈,點亮其創作與生命旅途。
-
企畫特輯 Special
華格納的複雜心志 當代人類的自毀寓言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
音樂 NSO「大地之歌」
馬勒「最個人的」作品 真實體驗其獨特偉大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隨著《帕西法爾》,擁抱華格納
為了專演自己的作品,華格納在拜魯特親手打造了一個聖殿。 而唯一在此首演的《帕西法爾》,不但為實踐慶典劇院的音響,更是他一輩子對音樂極致的想像。 即使稱為「劇院聖儀慶典劇」,但作為華格納的天鵝之歌,他在此終結了一生的理念,將自己對於信仰、創作、藝術哲思包括對天地萬物的崇敬完全濃縮在歌劇之中。 從他創作的終點,作為理解他的起點。在台灣首度上演此劇之際,我們跟著《帕西法爾》的點點滴滴,一步步更靠近作曲家深不可測的神聖之地。 繪圖|李昇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騎士文學到劇院聖儀慶典劇
源於英國亞瑟王傳奇的中古騎士文學,對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的歌劇創作影響深遠,如《羅恩格林》與《帕西法爾》都是,而後者更費了華格納卅多年時間的醞釀,藉著中古的聖盃傳奇與天主教儀式,華格納寫出他的「劇院聖儀慶典劇」,用意不在於宣揚基督宗教,而在於傳達自己的藝術宗教理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劇院「聖殿」之中 動人的音樂儀典
《帕西法爾》是華格納在拜魯特慶典劇院啟用後唯一完成的作品,對華格納而言,拜魯特劇院是「劇院聖儀」進行處所,有如彌撒在教堂裡進行。《帕西法爾》若於他處演出,無異將與其他「歌劇」般地世俗化。《帕西法爾》將傳奇與宗教寫入歌劇中,將宗教藝術化,亦將藝術宗教化,但這個宗教並非基督宗教信仰,華格納只是借助他自己熟悉的儀式與氛圍,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純潔傻子」的聖盃奇遇記
一支箭呼嘯而過,射死一隻聖湖上的天鵝。在眾人的指責聲中,射箭的年輕人激烈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古奈曼茲向年輕人解釋其行為的殘酷和憐憫的真諦,卻發現他對世上諸事一無所知,甚至連自己姓名及身世都不知道這個年輕人,就是「純潔傻子」帕西法爾,歌劇《帕西法爾》就是他破除黑魔法、取回聖矛讓受難者得到救贖的奇遇故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因作曲家而名揚世界的可愛小城
造訪「拜魯特音樂節」 朝聖華格納之旅
每年在德國小城拜魯特舉行的「拜魯特音樂節」是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的音樂節慶,而整個拜魯特也與華格納家族關係緊密,只要跟著「W」記號,就可以處處見到與華格納相關的景點與足跡:除了專為演出華格納作品而設計的拜魯特慶典劇院,還有華格納博物館(包含其故居)、吸引華格納到此的侯爵歌劇院、李斯特(華格納的老丈人)博物館、華格納喜愛的「貓頭鷹餐廳」不管你是樂迷或是觀光客,來到拜魯特,就可以體驗百分百的華格納!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國男高音
威爾.哈特曼 我用我的過去打動你
國家交響樂團的樂季壓軸《帕西法爾》歌劇音樂會,邀來德國男高音威爾.哈特曼擔綱主角帕西法爾,其實哈特曼演出的角色相當多元,從男中音唱到男高音,從《魔笛》的帕帕吉諾、《阿拉貝拉》的馬泰歐到《顏如花》的拉卡,他相信自己能以過往的生命經歷支撐各種角色的內在。他說自己開始唱帕西法爾以來,他「更用心在把這個角色對照我的人生(因為)每個人都會在成長時經歷各種痛苦的、甜美的、危險的考驗,這就是帕西法爾所經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華格納的歌劇「絕響」 在國家音樂廳純粹聆聽
這次的《帕西法爾》,NSO選擇以Semi-stage的方式演出第一幕序曲與及第二、三幕。雖然不在劇院推出全本,但在音樂廳卻能讓聲響發揮更大的效果。呂紹嘉說:「這部作品完全是華格納為了拜魯特劇院的空間與音響,用想像寫出來的。當然國家音樂廳不是拜魯特劇院,但我認為它是屬於這種音樂的廳,因為它的回響能夠讓銅管、絃樂共鳴,比在劇院更能呈現所要表達的情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歌劇音樂會《帕西法爾》
華格納將《帕西法爾》Parsifal稱為「舞台神聖慶典劇」,不但唯拜魯特歌劇院獨家限定,也是唯一為這劇院打造的作品;今年七月NSO樂季壓軸的華格納《帕西法爾》當然必得朝聖,華格納的樂劇或許深奧有距離感,但是一旦深入大觀園,就會死心塌地成為他的粉絲。 《帕西法爾》是華格納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也是主角的名字。波斯語fal parsi意謂「純潔的愚者」,歌劇沒有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真正的通關密語是:憐憫(Mitleid),主題似乎繞著基督教的聖杯、聖矛、聖餐與騎士;但真正的意涵是從叔本華的哲學觀出發,華格納自一八五四年接觸叔本華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即在一年內讀了四次,此劇反映叔本華的音樂形上學,音樂的表達無須透過心智圖像和真實的媒介,聲音(tone)是「意志的模仿」,是對意志赤裸的、立即的感受經驗,表達的是意志本身(thing-in-itself),所以具有最高的藝術價值。《帕西法爾》另外扣合佛教的輪迴、個人意志的否定、憐憫與救贖等議題,可說是部(「基」皮「佛」骨的)天鵝之歌。 《帕西法爾》自首演來最為人稱道的,是塑造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音樂氣氛,請愛樂者不妨專注傾聽第一幕序曲,十二分鐘長的音樂是個大哉問,聽懂它,全劇就知曉大半了! 文字|張萬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生、北一女中音樂教師
-
藝@書
打開書本 進入華格納創意世界
想進入華格納的創意世界並不難,在聽懂音樂之前,可先熟悉各作品的劇情梗概。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音樂學者羅基敏的《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與劇場導演楊世彭的《優雅的時光:達人聆賞華格納樂劇22年全紀錄》,以兩種不同的路徑,帶引讀者踏上成為華格納鐵粉的道路。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夫拉前衛劇團再顯身手
《女武神》 飛入華格納的燦爛想像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
焦點專題 Focus
雨果.沃爾夫 以音樂雕琢詩詞的煉金師
誰是雨果.沃爾夫?要談浪漫派時期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大家印象深刻的不外是舒曼與「歌曲之王」舒伯特,但同時期還有雨果.沃爾夫,也是藝術歌曲黃金年代的一大名家。熱愛音樂創作的他自學作曲,努力鑽研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等前期作品的風格特色和作曲技法,更精心挑選詩詞,以精妙的音樂技法去刻畫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並描繪出故事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