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第六种官能表演艺术祭演出《关于生之重力的间奏式》(陈艺堂 摄 身体气象馆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障碍艺术.艺术无碍/概论

从生活到剧场 行进无碍的艺术之路

关于「障碍艺术」

英国诗人艾伦.桑德兰曾写到,身心障碍艺术就是艺术,「不是让残疾人做些什么,好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也不是治疗手法。」这是英国身心障碍艺术发展至今的「主流」观念,原先的身心障碍艺术(disability arts)一词,被身心障碍者、在艺术领域的创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碍艺术里,由我们主导。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呈现自身对于身心障碍生活的感知,以及与其有关的议题。」桑德兰写道。

英国诗人艾伦.桑德兰曾写到,身心障碍艺术就是艺术,「不是让残疾人做些什么,好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也不是治疗手法。」这是英国身心障碍艺术发展至今的「主流」观念,原先的身心障碍艺术(disability arts)一词,被身心障碍者、在艺术领域的创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碍艺术里,由我们主导。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呈现自身对于身心障碍生活的感知,以及与其有关的议题。」桑德兰写道。

《伊底帕斯王》的泰瑞西亚斯、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钟楼怪人》的昆西莫多、《象人》及其本尊梅里克、《彼得潘》的虎克船长或《白鲸记》的亚哈船长、《阿甘正传》的主角阿甘和好友丹中尉、《雨人》的达斯汀.霍夫曼或《他不笨,他是我爸爸》的西恩.潘、《X战警》的X教授,还有《冰与火之歌》的「小恶魔」提利昂.兰尼斯特。以上的角色设定都有共通却又完全相异之处:他们全属不同身心障碍类别。若从这里开始延伸,出现了几个问题:其一是障碍者身分所产生的某种特殊性质,所谓的「不凡」或「怪胎」;其二,角色的创造者或扮演者,其实多非实际的身心障碍者;其三,他们是如此的不一样,是否该这样被归纳划分在同一群体中、标签下?

发展背景:从医学领域到实际障碍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借由各种方式或课题去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认识彼此;随著时间,观看与界定的规则和角度当然也会产生变化。最好的例子或许就是「历史」,该以居高位者的看法为准、或以小区域的地方史为据、或从口述故事、平民日记、私人传记中建构社会。一九六○年代以降,了解历史的态度急遽改变,于是种族、性别、性向、阶级等,都不再以统治者之声为依归。身分认同不该被视为与生俱来的固定特质(你是谁、就得如何),而著重于个人实际在社会上担负的功能与活动、所创造的自我价值,如此一来,上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几项议题,在它们的势力崛起之时,也带动了有关「身心障碍」的相关议论。

不难想像,身心障碍长期以来皆被视为医疗领域,时至今日,即使已没了如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医学剧场」——将身心障碍者作为医学课题之公开研究、示范,甚至实验对象——对于身心障碍普遍的概念仍是:障碍是专属于障碍者的,他的特殊障碍是「栖宿」在他个人身体或心灵上的,与他人、与我们无关,不会、也不该对我造成影响。当然,也没有人需要因为社会上有著与我不同的「障碍者」(也可将此词替换成各种族、性别、性向、阶级等)而做出任何改变,换句话说就是:那是他家的事。世界上有一种「正常」,我们最好努力往那个方向走,否则就必须承担被他人视为「异样」的风险。

发声现形:反转传统与主流的角度

于是,「视而不见」变成最好的相处模式,一方不用烦恼看见了的后续效应,另一方也随之默默消失在社会领域。也由于上述将生理、心理的「脱轨」状态,归咎成个人因素的结果,实际的「障碍」终于产生:五层楼没有电梯的公寓住宅、骑楼可以任停机车只留下一人宽度的走道、公家机关柜台的高度、全以文字书写的指标、菜单、营业时间,都是「常态」。以此观之,身心的状态或他所使用的拐杖、轮椅等辅助器材,并不真的是障碍,反而是社会环境——无法进入的建筑、人们长久以来的既有态度、常规制度所产生的差别待遇——造成了实际上的藩篱、隔阂与困难。

自七○到九○年代,有关身心障碍者的平权法条、人权共识和原则,与协助破除种种障碍的规范细节,终于逐步产生。同样身而为人,上述那些典型的因素,若得以被完全拆解,其实都还算基本,身心障碍的相关政治行动,也转往起初尚未被重视的艺术与教育领域,持续发声。巴西剧场导演波瓦(Augusto Boal)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对身心障碍艺术文化影响重大的一人,他的剧场理念与执行方法,是在主流的剧场框架之外重新形塑权力关系、鼓励对话,让人人都能以各种方式表达意见,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寻觅新的创作路径和手段。这些,也与身心障碍艺术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一反传统的新表现方式、重新形塑艺术型态,不是在过往的框架中创作新内容,而要让作品发生在艺术现场和社会现况之间,并借此连结、产生一种新的关系。

障碍艺术:反映身心障碍创作者的所见所感

波瓦说,写诗的人都是诗人;英国诗人艾伦.桑德兰(Allan Sutherland)在Disability Arts Online网站写道,身心障碍艺术就是艺术,「不是让残疾人做些什么,好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也不是治疗手法。」这是英国身心障碍艺术发展至今的「主流」观念,原先的身心障碍艺术(disability arts)一词,被身心障碍者、在艺术领域的创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这样的概念所取代,文章开头所述那些拥有不同身心障碍类别的戏剧角色,并不能完全成为身心障碍艺术领域的象征,因为那实非身心障碍者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创作的角度也有根本上的不同,他接著写下:「在身心障碍艺术里,由我们主导。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呈现自身对于身心障碍生活的感知,以及与其有关的议题。」

上述那三个问题:障碍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身分样貌、非实际身心障碍者的创作角色、不同类别的身心障碍性质如何概括,被两个原则所抵消:其一是身心障碍艺术由身心障碍者创作;其二是身心障碍艺术反映著身心障碍者的生活经验。在他的理念中,必须符合这两种特性的作品,才能被称作身心障碍艺术,于是乎,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John Hamilton)的盲,并不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对其而言,失明是一种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反之,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在《人论》中所言「若如此,即为是。」(Whatever is, is right.),或许可视为他因童年疾病而导致骨骼萎缩的生涯中,自身所崇信体悟的道理。

身心障碍者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与社群,无法被简单概括,不同的社群,其行动方向和所持态度乃至对于「艺术」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桑德兰的理念其实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考验。首先是观众的部分,不同身心障碍别的观众,需求当然也不一样,当我们说起表演艺术空间(或任何公共场域)的「无障碍」设施,当然就不只是轮椅席次够不够的问题,视觉画面的描述、音乐声响的文字提示、讯息指标的听觉化、辅助技术的配合等,内、外部措施都须有所平衡。同样的,身心障碍艺术家在以生活和美学经验执行创作时,也必须考虑、直面几个普遍的状态,例如除了自传式与论述体之外的表现型态、专业技术的进步提升、艺术家的养成和生存问题,以及评论的脉络和观点。这些原非身心障碍艺术家需要只身处理的问题,却也得努力在现今的环境里,拼出一条得以通行之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上台表演音乐之前  障碍已被克服

文字  李秋玫

常言道,当一扇窗被关上时,上帝就会为你开启另外一扇窗。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视障音乐家正因为看不见,因此听觉、触觉、距离与相对位置就比用眼睛辅助的一般人来得更敏锐。美国灵魂乐大师史提夫.汪达(Steive Wonder)十一岁即能演奏十多种乐器,隔年成为签约歌手,十五岁就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歌手。日本钢琴家辻井伸行虽生来即全盲,然而日本史上第一座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就是由他夺下的。不说钢琴,从小生长在义大利托斯卡尼乡间的安德烈.波伽利,即使双眸紧闭。靠著一副好歌喉,亦迷倒全世界发烧友。

音乐的演奏,靠的不仅是视力,最重要的还有听力。然而国际最知名的听障打击乐家依芙琳.葛兰妮(Evelyn Glennie)却从「震动」认识起,让音程、和弦透过全身皮肤来感觉音高、音程及和弦,让英国皇家学院破格录取,被赋予英国皇家勋章、女爵士以及超过八十个国际奖项。

若非视觉或听觉,而是肢体上的阻碍呢?德国知名男中音汤玛士.夸斯托夫(Thomas Quasthoff)即使双臂短小、身高仅有一百卅公分,但温暖的歌声,一点也不为肢体所影响。而来过台湾、天生却少臂膀的法国号演奏家菲利斯.克立泽(Felix Kliesser),却将乐器放在支架上,以双脚控制乐器吹奏。

这些音乐家们,从不为自己身体的不同而退却。被誉为廿世纪最优秀的小提琴之一的帕尔曼(Itzhak Perlman)甚至录过短片,从台下走上舞台座位,孩子蹦蹦跳跳地坐上去,但小提琴家却双手拄拐杖、费力出场。然而拿起小提琴,帕尔曼却流畅自如,相较于身旁孩童杀鸡似的音色,两者相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然而,当我们欣赏肢体障碍表演者,运用他们的身体,将差异化成一种美时,却无法将道理套用再演奏者上。因为音乐仍是主体,即使音乐家们的身体再怎么不便,当观众闭上眼睛、忘掉所见,最终的所期待,仍须是根据作曲家的意念被演奏得尽善尽美。这么说,音乐就没有障碍艺术了吗?答案是、但也不是。因为演奏家们的确是面临著阻碍,但只能说这些阻碍,在上台前,就已经完全被克服了!

也许,该将重心移到创作上。就像我们最熟悉听障作曲家贝多芬,即使晚年已失聪,却能用「心理听觉」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拉威尔也为失去右手的钢琴家创作了《左手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的辅助与左手的特性,让缺憾反而成为优势……不过这个话题,又是另一番深刻的思考了!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