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严前,国乐与西乐各自发展,今日舞台上西乐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与国乐团携手合作已成常例,屡见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经验与生息之地连结后的在地取材与取才的发展,逐渐呈现台湾国乐的独特风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陆作品不再独领风骚。新世纪台湾国乐创作展演积累的成果,不仅是台湾音乐史必须铭记的一页,更将展现对世界文化有既深且远的影响。
华人民间传统音乐的当代样态,在乐队的编组上,以汉系传统丝竹管弦击等乐器为核心组合,在演艺内容上,涵盖民歌、戏曲、说唱、丝竹与各地乐种,港澳称「中乐」、东南亚称「华乐」、中国大陆称「民乐」,台湾则称「国乐」,乐界谑称为「中、华、民、国」的聚合。对于乐队编制、乐器形制类同的华人现代乐团,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支持系统与发展过程,因此不论是自称或是他称而生的专称,均显示著历史、社会与民族文化的不同定位及指涉。
一步一脚印的百年境况
民间传统音乐迈向当代艺术化的发展,始终缘附于科技、社会与政治经济变迁的过程。一九一四年台湾北部十五位客家音乐艺人,应日本蓄音器商会之邀前往东京,灌录客家音乐、车鼓调、歌仔戏曲调等,随后公开发行七十六转的虫胶曲盘,象征民间音乐从乡野的生活艺术迈向精致艺术发展,标示著台湾进入留声机唱片的时代。在中国大陆,则指称西方列强环伺,矛盾与不安的煎熬齐发,民族主义自觉的风潮,引发民间传统音乐在「全盘西化」与「国粹主义」两端路径的论战,并标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为兴革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尽管东亚各地浮现新局,然而植基于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血缘主义,论述国民政府迁台为起点的台湾国乐发展脉络,聚焦中央广播电台国乐组来台乐人的音乐移垦工程,甚至在一九八○年代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时期被上纲为国家政治建构的一部分,缠绕著身分与认同的文化黏连,之后「国乐」一词一度成为艺术内涵发展受限的包袱。
台湾汉系民间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工程,自十九世纪初期揭开序幕,弱势的宿命与边缘的性格,堪称百年跌跌撞撞的速写与境况。
形塑新世纪风貌发展
廿一世纪前夕,民主程序完成历史性的政党轮替,随即构筑文化主体意识的声浪愈趋高涨,台湾国乐的中原梦土文化移植论述,几度成为资源重分配的借口。迈入新世纪,内外挑战犹如千浪击岸,蓝绿意识形态纷陈、经济发展停滞、外籍新移民加入、新生人口持续遽减……形成台湾社会的样态改变;更有全球性金融海啸,隔海的中国大陆从改革开放到强国崛起,连动国际政经版图重组、亚太区域互动更张,一再促使两岸交流模式主客易位。
台湾国乐团矢志探索传统、立足本土、拥抱当代,「以国乐诉说台湾最美的故事」为宗旨,二○一七年提出东南亚区域音乐炼结与深度交流的计划,透过「南方翡翠.合境回响」进行邀演、创作、回访,尝试导入新的养分,进一步厚实国乐内涵。台北市立国乐团以「让你听见世界」目标,邀请国际名家、创造新视野,以开创性的跨界节目拓展国乐的定义。高雄市国乐团以风土民情、人文色彩、景致风光为题材,「描绘台湾印象,进一步与世界乐坛接轨」。台南市民族管弦乐团自诩为「台南『带得走』的一项文化资产」,致力打破本土与外来的藩篱,建立在地风格与创意精神。二○一七年正式成军的桃园市国乐团强调深耕桃园、「乐团经营与社会需求相呼应」、「人文风貌合谐共奏」的目标。
公设专职的国乐团在新世纪迈步,在东西文化之间展现对话与碰撞的能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扮演连结与传承的角色、从在地化与内地化的两端搭建沟通平台,乃至于营运管理、艺文生态、人才培力等等面向,有志一同顺势调整,携手扶持再出发。
携手在地 深耕培力
解严前,国乐与西乐各自发展,今日舞台上西乐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与国乐团携手合作已成常例,屡见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经验与生息之地连结后的在地取材与取才的发展,逐渐呈现台湾国乐的独特风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陆作品不再独领风骚。中华国乐学会自二○○七年起,连续十一年举办国乐创作发表会,已产出一百余首乐曲,此外台湾国乐团近五年的编创乐曲累积达一百四十首,深耕在地与人文主题经营的创作展演能量,在在改写了国乐的景况和内涵。
新世纪国乐教育培育出来的音乐新生代,演奏技巧扎实,以精准灵敏的音乐反应著称,优秀的年轻乐手广受青睐、「外销」受聘各地乐团。以聚集器乐好手享誉的香港中乐团为例,二○一八年的乐队编制中,即有十二位专职乐师毕业自台湾的国乐教学系统,占乐师整体比例的百分之十六。甫成立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以提供音乐家优渥的待遇而引起瞩目,二○一七年全球开放式的演奏团员招考,录取的专职团员中,超过三分之一(廿三位)为台湾籍的青年演奏家。
台湾国、北市国、桃市国、南市国、高市国等五个专职国乐团,不仅扮演艺文火车头,更与文化、台艺、南艺三校国乐系合力培育与引荐乐坛新秀,长期办理作曲比赛、器乐选秀、附设团队与各类研习营,在校园之外接续进行人才专业培力,成为青年音乐家迈向音乐职涯的艺能精进基地。二○一七年台湾国乐团与香港中乐团合办的第三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台湾青年指挥廖元钰、曾维庸过关斩将,囊括冠亚军殊荣,展现近年国乐界举办青年指挥培育计划的亮丽成果,台湾国乐生态里的人才培育机制成为华人乐界羡艳的「台湾经验」。
台味国乐飘香世界
关于台湾味这个命题著实不小,人们对于地方之味的追寻不曾间断过。单就每日的餐饮行为,竟在频繁的两岸互动后,才终于明白许多自以为熟悉的中国味,其实早已不存在于对岸。例如台湾的麻婆豆腐与中国的麻婆豆腐滋味早已大不相同,台湾味的饮食在华人菜谱已自成一格,从吃饱到吃巧,进而追求健康、有机、在地,台湾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地方,饮食的层次与趣味自然与其他华人地区有所不同。台湾国乐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旦如同缘起外省老兵拿手的「川味牛肉面」便轻率谬误溯源四川面食,忘却了其实是台湾在地的创发,也是误入与事实脱节的刻板印象中。日治时期大稻埕名流汇聚的酒肆饭店江山楼,即已试图标记出当时台湾料理的「本岛特色」,然而回望抽象的音乐文化景况,目前仍然期待更多的论述、足够数量的作品与展演内容,方得厘定台湾国乐的「台湾味」之明确边界。
引用历史学家曹永和「台湾岛史观」的概念,关注历史与文化议题应考虑「人、地、时」三个因素,不同族群于不同年代在台湾这个舞台上轮番登场,共同营造、不断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人在历史里消逝,舞台依旧存在,因此历史与文化应该跟土地结合,超越政治、跳脱执政者的框架,形塑住民命运共感的力量,揭示台湾国乐当代样态的真实面貌。
国府迁台前后的一九五○年代与解严后一九九○的年代,因缘际会在百年里二度的两岸政经文化大规模流动,都掀起台湾艺文发展的大陆热潮与样貌更迭,新世纪台湾国乐创作展演积累的成果,不仅是台湾音乐史必须铭记的一页,更将展现对世界文化有既深且远的影响。
文字|陈郑港 专业乐团经理人、台艺大国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