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樂

相關文章 28 篇
  • 演出結束後,指揮張宇安與北市國團員一起謝幕。
    音樂

    國樂的中西兩難及其超克

    臺北市立國樂團2022╱2023樂季,新任首席指揮張宇安風光上任,開季音樂會「TCO新紀元」中的「新紀元」一詞絕非誇飾:一方面,在張宇安麾下,我們聽見北市國不同以往的全新魅力;另一方面,透過張宇安的雙重學養,北市國也超克了長久以來的中西兩難困境。 綜觀而言,「TCO新紀元」幾無冷場,不僅合奏品質優異,擔綱獨奏的王銘裕、謝從馨及許妙伊也有亮眼表現。然而,作為一場新首席指揮上任的首場演出,其核心價值仍在於為北市國帶來的種種變革;因此,本文聚焦於張宇安的音樂風格、北市國的指揮沿革、及其中的國樂主體性論爭,更深一層地聆聽這場開季音樂會。 中西兼容的年輕詮釋 張宇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36歲旋即上任的年輕年紀,還有他「東西兼容」的雙重學養。他以國樂合奏為音樂啟蒙,隨後攻讀笛子及管絃樂指揮,在國內外樂壇都有傲人成績。在這場音樂會裡,這兩項特質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無窮的衝勁、滿溢的情感一向是青年指揮們的共同特色,張宇安也不例外。在選曲上,《天地歌》、《西秦王爺》等曲都有狂亂、原始或野性的高張力段落,而《秦王破陣樂》、《祈雨》則有行進樂般歡愉的快板主題,這些顯然是為指揮量身而選。聽者也能注意到,在這些段落中,張宇安有時設定了相當快的速度,削薄樂團的聲響厚度,使其更加靈動活潑;有時則使用緊繃的大動作與狂放的情緒,讓北市國奏出強力且極端的聲音。這些特點,在過往的中壯年指揮手下確實相對少見。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則是他對浪漫主義風格的掌握。創作《緣》的余忠元擅寫19世紀德奧浪漫主義樂風,該曲也充滿綿長的旋律、玄想般的胡琴獨奏等,無一不是私密的心靈表達。在此我們能聽見指揮輕柔細膩的處理,待之如德奧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使人領略他對於交響樂文獻的深刻認識;而如《西秦王爺》進入獨奏前的段落,則能聽/看到張宇安以張狂身姿催動革胡聲部,低音之厚實晦暗,使人想起馬勒、浦羅柯菲夫等西方重要作曲家,這是他西樂學養帶來的成果。 除了上述這些,最重要也最直觀的,應當是樂團聲音的大幅轉變。在張宇安的指揮棒下,整個北市國的聲音變得相當純淨且溫厚,各樂器音色良好地相互融合,顯然歷經了大量排練的細心打磨。更重要的是,這種「純淨」並非是抹去傳統樂器的種種稜角、強硬地模仿交響樂團音色,

    文字|顏采騰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18
  • 藝號人物 People

    琵琶樂人鍾玉鳳 出走回原點

    雖然抱著琵琶把世界走透了,鍾玉鳳作為音樂人,是超越琵琶演奏家的存在,她內在的戰鬥歷程,也遠比外在的行腳足跡更曠遠,更磨人,音樂生涯的前20年,她在現代國樂的訓練系統下習得紮實的好功夫,務必將手上的每顆音符、每道樂句,打磨得光潔完美,那時的鍾玉鳳不知是否想過,自己在接下來的10多年間,將帶著這國樂現代化的先鋒樂器,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9
  • 林谷芳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 國樂合奏中通常只需一台古箏,也連帶影響古箏的專業學習人口減少。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箏峰涵韻」音樂會,古箏獨奏家為樊慰慈。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26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台灣國樂新勢力 邁向世界的進行式

    想到學音樂,第一個聯想是的畫面是什麼?鋼琴、小提琴、管絃樂團或是音樂教室裡的貝多芬石膏像?即使國樂的歷史不亞於西洋音樂,但長久以來全盤接受外來的音樂訓練之後,自信心也逐漸薄弱。 然而國樂界近年來的發展卻一洗陰霾獨奏家技術與品味提升、作曲家從國樂聲響與技法找到新素材、年輕指揮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還有愛樂人口的關注與暴增,在在顯示國樂領域充沛的能量。不管從樂器改良、音樂編創到表演形式,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較於西洋音樂的穩定,國樂界的活躍已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除卻了廟堂陣頭的形象,國樂並非脫去傳統外衣,而是將傳統變成珠寶,裝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無法忽視它的閃耀光芒,因為這股國樂的新勢力,已朝您席捲而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多樣的新創作,多元的演出形式,讓台灣國樂展現出別具特色的風景。
    焦點專題(二) Focus

    唐山過台灣 扎根在地展望世界

    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文字|陳鄭港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新生代指揮指揮既能掌握西方管絃樂的精準節奏與細膩的聲部層次,又能發揮華人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與自在彈性的流動。圖中指揮為廖元鈺。
    焦點專題(二) Focus

    指揮人才兼容東西 新穎美學指日可待

    得利於中西並蓄、多元跨界的音樂養成背景,新生代的國樂指揮既能掌握西方管絃樂的精準節奏與細膩的聲部層次,又能發揮華人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與自在彈性的流動,使得中西音樂美學達到水乳交融的調合。國樂青年世代正聯手證明,中國系譜中的各種傳統樂器與古典曲式,皆擁有自我美學價值,而且可以對全球音樂文化做出啟發與貢獻。

    文字|潘罡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胡琴演奏家王瀅絜走上國際,重新去思考二胡的各種可能。
    焦點專題(二) Focus

    多方嘗試不設限 演奏新銳創造新風景

    台灣多年來培育了豐富的國樂演奏人才,除了成為國內外樂團的生力軍,也以個人身分或組成小團體的方式,在國樂的表演形式上開創各種可能:或組合各樂種樂器,或融會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或加入現代音樂手法,同時也將國樂樂器帶上世界音樂的舞台,他們透過國樂,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創造豐富繽紛的音樂新風景。

    文字|廖詩昀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簡文彬與TCO」音樂會上演出的四首曲目,就有三首為委託創作。圖為該音樂會演出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新世紀創作勃發 新曲注入新活力

    廿一世紀的台灣國樂界,如同觸底反彈般,逐步展現無窮的生命力,無論是公辦樂團還是民間單位,包括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等皆投入新作品的委託、演出和製作,相關民族音樂創作比賽。綜觀過去十五年,國樂曲目新創的作品數量已經累積到一定的水準,有了量之後,下一階段便是質的挑戰。

    文字|林采韻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三個人」由古箏演奏家郭岷勤、中阮演奏家潘宜彤與笛簫演奏家任重組成,將在2018 TIFA演出「3x3計畫」。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進行式 傳統新樂章

    要知道一種表演藝術的蓬勃與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檢視它的實際演出。翻開三月國樂相關的演出,就會發覺單單一個月當中,質與量竟都是如此地驚人。仔細研究內容之後更將讚嘆,國樂的發展早已不是LKK茶餘飯後的消遣,這股旺盛的野心與新勢力,已經勢不可擋!

    文字|李秋玫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吳大江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陳怡如 採訪整理)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過民族的大河

    從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骨笛開始,中國的民族長流中一直有樂聲潺潺。絲竹管弦隨著文化的衍增、種族的交融而日成其繁沓多聲。絲竹在林泉之間可以伴高士隱者,在節慶燕飮之際可以助豪情逸興。舞低楊柳唱斷江東,莫不有樂。民初以來,傳統樂曲樂器更力求汲取西樂之長,發展新貌,而蔚爲「現代國樂」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題報導 Feature

    空間與表演

    台北以外,還有多少等待發掘的表演空間?牽絲運掌的偶戲,可以有多少變貌?談過國樂的保存,何不再聽聽林石城談國樂的繼承與發展?還有,年假準備赴港旅遊嗎?即將啓幕的藝術節提供了什麼好節目?請看我們專題報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兩廳院二十週年節目「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的戶外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媒體 多元化 多新曲

    不當LKK 國樂也要變新裝

    現在聽國樂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傳統樂器,穿著傳統唐裝,咿咿啊啊或鏗鏘錚琮地「陽春白雪」嗎?那你就錯了,台灣的國樂音樂會早就發展出多元豐富的演出樣貌,結合多媒體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體驗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編或全新創作,搖滾一下也不賴!

    文字|李秋玫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中國音樂的未來

    音樂在古代的中國,原是最重要的藝術,可惜歷經演變, 逐漸自高雅的貴族生活藝術,淪落爲街頭的小唱。到了我們的時代,國畫與書法還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國音樂卻已幾乎完全自文人生活中消失。

    文字|漢寶德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戰國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藏)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我國的文化藝術和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問題。 以音樂而論,壎、編鐘、編磬、笙、簫、箏等樂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記載,經過文物的不斷出土,見到了比文字記載更具體的實物資料。例如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證明我國在二千四百餘年前已經運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國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區、各民族、各時期的音樂,眞是浩如大海,美不勝收。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旣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賦於我們必須承擔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如果不去把傳統音樂眞實地、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下來,就無從知道原有的傳統音樂是什麼樣的;也就無法去繼承它。如果不去認眞地做好繼承工作,旣不懂得,也未學好,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纂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就等於把我們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旣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無視了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如果前人什麼也沒有留給我們,那麼,我們只要做好創作工作就夠了。可是,由於我國有著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而且早已被國內外音樂界所熟知並喜愛。因此才有保存繼承的問題。所以,保存、繼承、發展這三項工作,我們都須踏踏實實、認認眞眞地去做。 保存 談保存先要做好蒐集、發掘、學習等工作。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各個時代人們創造的音樂藝術,非常豐富。又由於地區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遺產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眞實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種音樂都保存下來,眞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尤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與天災,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記載、樂譜、樂器、演奏藝術以及技法等的流傳,曾經遭受到無數次的破壞而失散,眞能保存下來的,幾成鴻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時已有;「鐘」,商代已有。後來又發展成「編磬」和「編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這兩類樂器。在一個編鐘上不但能打擊出大三度、小三度等兩個音,而且在一組編鐘上已經具備了與現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在有關古籍中沒有記載的某些問題,通過實物,得到補充。同時也說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具備了相當完

    文字|林石城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國樂在美國

    中國的國樂在中國燦爛的文化寶庫中猶如一支幽蘭,散發著泌人肺腑的淸香。國樂不僅在中國本土有了不小的發展,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都有了顯著的成就。有趣的是,香港稱其爲中樂,新加坡稱其爲華樂,大陸稱其爲民樂。台灣稱其爲國樂。 十多年前,當我隨各個藝術團去歐、美、澳、香港演出時,遇到過不少玩國樂的朋友,他們平時除了工作外,在節慶假日裏難得表演些〈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民間音樂和易聽上手的曲目,以增添節日氣氛,抒解思鄕之情。基本上沒有大型和高水準的演出活動。近年香港國樂團、台灣的中廣、台北市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和實驗國樂團、新加坡半職業的人民協會華樂團等也常到海外演出。這才在大陸之外開始有了頗具規模的大型國樂團,也漸漸開始有了專業上的競爭對手了。 一九八六年底,我接受了紐約長風中樂團鄭小慧女士的邀請,來到了紐約。這個樂團與紐約的另一個由張銓念先生倡導的中樂團屬於一個性質。雖然長風十幾位演奏者,張先生的有四十多位演奏者,但都由美國聯邦、州、市政府每年給予一、二萬美金來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絕大部分的成員都有一份工作,週末排練一次。純屬業餘娛樂活動。我剛來美國時是學生身份,而且從大陸來的藝術家基本都身無分文。我須要一邊念書,一邊在餐館打工來維持日常的開銷和學費。通過一、二年的努力,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時而與張先生的團合作。時而受邀與芝加哥的北美中國音樂硏究會演出。時而去舊金山與他們那兒的張燕、丁魯峰等同台表演。 一九八七年以來,長風舉辦了「中國名曲」(張燕參加)「神州古韻」「敦煌琵琶譜演奏」「鄕音」「中國現代作品I、II」發表會(由周龍、陳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濱揚等創作的世界首演)等一系列高水準的音樂會。其中不僅有歷代的傳統優秀曲目,創作的民間吹打,江南絲竹的八大曲,廣東音樂的老曲新作,而且還出現了陳怡的《潮音》《點之組曲》,周龍的《恆》《彈詞調》,李濱揚的琴塤《南風》,李品晶的《行行重行行》組歌等優秀作品。爲了一場重要音樂會的召開,全團十來位演奏家每每要花整整二、三個月的週末排練。有時一口氣排十來個小時,而且那麼地認眞和仔細,竟然沒人叫苦叫怨。 每年在林肯中心演出的重要音樂會還有紐約中國民族樂團。四十幾個演奏者豐富多彩的節目,經常博得觀眾的

    文字|湯良興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 八十年十月楊麗花歌仔戲團於國家戲劇院演出《呂布與貂蟬》,圖爲海報上劇照。
    九四回顧

    瞎子摸象乎? 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

    對於一個中年以上,或前中年的歌仔戲忠實觀衆來說,他或她的看戲經驗很可能是:童年看野台,少、靑之年看電視,近中年起進劇場看舞台;雖然,這一路來看的都是楊麗花、葉靑和黃香蓮等。但是,場地變了,效果、氣氛也不一樣了,甚至文武場也多聲了。觀衆眼睜睜地看著歌仔戲在現代舞台上過招,那些彷彿是借來的「新招」,是恰得其象呢?還是瞎子摸象?

    文字|邱昭文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劉德海的琵琶音樂會之所以叫座,乃因他早已爲此間聽衆所熟知。
    九四回顧

    激情過後、主體何在? 高潮之後的省思

    在民族音樂發展上存在著一種弔詭現象,亦即,擁有官方資源或商業能力的「主流」,其在文化面上,常自陷於依附性的邊陲思考,而主體性的反省卻反得有賴於民間「非主流」人士的舉揚,去年的情形大體也還循著這種軌跡前進。

    文字|林谷芳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高雄市立國樂團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鹹魚怎麼翻身?

    談起臺灣的國樂界,根本上,有很多人連觀念都還很混淆。所謂「國樂」,應該是只要在中國版圖之內的各民族音樂都算,不論宗敎信仰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分別。我們不該有大漢族的沙文心態,硬將國樂的範圍限定在中原地區,更不能妄圖以某地的音樂來代表國樂的全面,正如我們不能僅以滿族的「旗裝異服」(對中原而言的異邦之服)來代表中國歷代的服裝一樣。然而事實上,臺灣國樂界的確有不少人是以「旗裝異服」式的片面觀念來理解國樂。 其次,臺灣國樂界所謂「執牛耳」的領導者,其實多半是半路出家又成不了家的「音樂家!?」,有人甚至連譜也看不懂,而這樣的人遍布在學院中「傳道授業」,自然解不了學生的「惑」,也自然使國樂界中前浪後浪雖不斷蜂湧而來,卻始終無法帶動國樂的發展。文憑高學歷、專業低水平的臺灣國樂界素質遠落於大陸國樂之後,也正肇因於此。 除卻專業學識素養不夠,國樂界的當家們缺乏世界性的識見,只知競爭地盤,而無學術和技巧的鑽硏之心,在在使得國樂的整體進展滯礙不前。 尋根的盲點 當然,拜政策開放之賜,兩岸文化交流日深,大陸藝人絡繹來臺,爲此間國樂界帶來不小的衝擊,從而也產生一些正負面的影響。通過交流,對此間國樂的藝術技巧、層次確有提昇作用;然也因長期的封閉、尋根的熱潮、對彼岸國樂發展的情況認識不足,再加上媒體誇張的報導,使此間國樂人士產生盲目崇拜的心態,忽略了尋根而外,更應尋「眞」。 再者,國內樂團在演奏大陸國樂作品時,常因對其歷史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的不求甚解,以致往往只是演其音符,卻奏不出精神眞髓。中國音樂本屬一種語言音樂,甚少演唱的純音樂,地域性的限制特強,所以演奏者與指揮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硏究了解,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精神原貌,否則「北曲南奏」,神韻盡失。當然,一個好的指揮家、演奏家,可以通過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演繹,將一些地方性強的作品予以昇

    文字|區桂芝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