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演出形式如何改变,产量的增加、产值的降低的数据现象明显地揭露「剧场观众没有跟随产量的加量而增加,反而形成分食状况。」面对分食现象,我们难以归责于短暂的挤压作用所致,应该正视分食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如产量与创作的维系(维护核心价值)、产量与品质的维持(维护观众观感)、产量与团队的演练(共识与默契)及来不及打造的世界观。
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看似不长的六年期间,世界持续变化,潮流更迭,我们身在其中,感受到了却难以察觉下一波潮流兴起是在何时╱何处╱何事,中研院参与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国际合作计划,上月首度公布计划内容及黑洞影像,四月十日当晚直播黑洞画面,吸引七万人同步收看,宇宙大门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了,那么,属于剧场的未来之门呢?
多元的思考方式
从两厅院售票系统数据统计观看售票样貌与生态发展,二○一五至二○一六年总产值低迷,二○一七年产量递增、产值提高,二○一八年产量与产值显示各类别兴衰现象。台经院公布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二○一五年创下新低不到1%(二○一四年GDP是4%),二○一六至二○一八逐渐上扬至2.6%,其中二○一五至一六年经济指数反映在剧场产值面向,然而剧场制作产量却持续成长,这样现象显示剧场的产生模式相对封闭,但背后的原因是机制所致或是人为问题?
目前国内众多场馆的档期管理机制,是前一年度的申请模式,现今考究当时所制定的档期管理办法,是参照欧美场馆,或鼓励国内创作规划期程,已不得而知,但以现在数位发展超出想像的快速,带给人们的生活模式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型,营运行销必须改革,身在剧场生态圈的我们,也到了全面检视机制的时候,前年度的申请档期办法无法及时对应政治、经济、社会体系或事件造成的影响,一如今年初申请明年上半年档期时,政府并未公布总统大选的日期,公布之后撞期的节目该选择冒进或是回避,档期管理办法有能力应变申请者的需求吗?
普遍来说剧场工作者大多对GDP无感,校准地说剧场工作者对外界是弱感的,当经济景气指数显示黄蓝灯,甚至蓝灯时,通常是毫无察觉,也是无能为力,长期面对组织内部的人力不足、资金不足(民间及场馆同命不同运)制作经费需要依赖大量票款(自筹款)注入才能平衡时,意识到景气冲击行销、售票窒碍难行情况,已是开演前夕。二○一四至一五年脸书改演算法,剧场节目行销最依赖的行销利器,让人完全措手不及,许多未编列广告行销预算的节目,只好祈祷演后的口碑效应能带动其他演出场次。
重新定义竞争性
经过六年的数据,音乐类与戏剧类产量与产值居于前二高,音乐类是逐年增加,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产值增加了一亿,于二○一七年到达新高(共1,833场次,3.6亿元收入)。戏剧类持平稳健,二○一八年出现产值下降、产量增高的现象,舞蹈类、亲子类则变化不大。
热销排行榜分别在音乐类、戏剧类、舞蹈类展现各具特色的生态面貌,音乐类及舞蹈类的宗教音乐会、学生舞展分占鳌头及前十名,突显这两类的人才长期养成过程及艺术应用的开放性,既累积同温层效应又引领大众参与演出,尤其是音乐节目的多元化。戏剧类排行榜是最具剧场产业观察的样态,传统戏曲是歌仔戏、京昆曲平分秋色,现代戏剧则音乐剧与舞台剧均分五名,具有趋势指标意义。
二○一八年戏剧类的产值与产量看似增加,却发现平均场次产值下降,这现象来自每档节目的演出场次增加及演出节目量体变多,前者意谓著跨双周以上的演出节目增加,后者代表创作者、作品量及内在创作欲望的增加,同时显示有些节目离开剧场演出的框架,走向空间或环境剧场。无论演出形式如何改变,产量的增加、产值的降低的数据现象明显地揭露「剧场观众没有跟随产量的加量而增加,反而形成分食状况。」面对分食现象,我们难以归责于短暂的挤压作用所致,应该正视分食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如产量与创作的维系(维护核心价值)、产量与品质的维持(维护观众观感)、产量与团队的演练(共识与默契)及来不及打造的世界观。
共生共荣的哲学观
两厅院售票系统利用数据分析确实提供观众的喜爱需求,这些全靠大量节目支撑,才能经由归纳分析提出数据主张,在售票系统与节目两者之间应该怎么进行交流、沟通与讯息传递,互相成为彼此的支持与后盾。
针对两厅院会员申请办法,采集了二○一八年人力飞行剧团的观众资料(样本数两百笔),愿意完整填写会员表格完成者达成率约为25%,并全数完成线上购票,其他未完成填写的观众则透过人力飞行剧团的服务。以二○一八年强势登陆亚洲市场的Netflix为例,去年增加两千九百万名会员,全球拥有1.39亿付费会员,引爆会员经济不容小觑。反观两厅院售票系统会员制度,入会必须填写繁复的表格,对于未来╱潜在观众族群(九○后青年╱网路广告阅听众)容易萌生退意,面对潜在群族转换为观众,观众进阶为会员,优化会员申请╱购买程序及介面是重要的入门指标。
九○年代初期,台湾两大售票系统是两厅院及年代,衍引至今,在数位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置工程技术降低、艺文╱文创活动的量化,现在的售票系统超过十家,但两厅院售票系统仍具剧场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来自「艺文展演的最大汇集平台」及「观众购买艺文节目的首选」高指标性,在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三馆陆续开馆的加持之下,更突显「唯一实体与虚拟共有╱场馆与节目共存的系统」、「全台剧场节目委托售票最大宗的系统」及「售票透明化的市场优势」的品牌优势及市场差异化。
优化消费经验,积极整合系统与节目的伙伴关系及面向商业模式的系统升级挑战,是两厅院售票系统必须正视并主动面对改革的时候,透过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的数据披露,观众以女性为主、购票族群集中于双北地区、购票行为转变为独自观赏,在系统页面的编排、设计、选项及步骤,要策略性的因应调整并大幅度的改变,促使数据有效地实现,创造未来想像与趋势,并非耽溺在过去没有不好的怀旧时光里。
寻找观众,是全球艺文环境共同的主题,我们共同面临产量大、竞争者多、阅听习惯的改变,潮流与人心变化太快,过去的成功经验难以复制与借镜,我们都知道台湾市场太小,但事实呢?数据显示:年度平均购票一百八十六万张,约占台湾人口5.8%;年度产值十二亿,平均每人艺文支出约五十一元(二○一八年国民收入每人650,333万元,主计处公布),这些数字透露著「剧场节目距离大众的生活选项非常遥远」,过去没有数据的参考,我们无法得知观众结构与行为模式,而今公布近五年的数据现象,我们该选择有利于组织的资料,进行思考、再造的可能性,毕竟过去是史观的累积,未来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新篇。
文字|张宝慧 人力飞行剧团行政总监兼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