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布伊在《小豆岛之恋》中演唱。(VAF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声波水波共振 海天一线节中节/与岛共鸣

纯粹人声 唱响岛屿

在大小岛屿齐唱的「阿卡日」

每届VAF都会在活动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为盛会的压轴,就是在一天内,由专业、业余及学生阿卡贝拉团体,在艺术节举办的周遭以「快闪」形式,同时在不同角落「发声」。今年因为与濑户内艺术祭合作,VAF主办单位就安排团体分别到几个岛屿上演出,让来来往往的游人在艺术装置的特殊空间中,一边听著海浪拍岸,一边聆听纯粹的阿卡贝拉人声音乐……

每届VAF都会在活动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为盛会的压轴,就是在一天内,由专业、业余及学生阿卡贝拉团体,在艺术节举办的周遭以「快闪」形式,同时在不同角落「发声」。今年因为与濑户内艺术祭合作,VAF主办单位就安排团体分别到几个岛屿上演出,让来来往往的游人在艺术装置的特殊空间中,一边听著海浪拍岸,一边聆听纯粹的阿卡贝拉人声音乐……

从十五、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开始,阿卡贝拉就以各种形式组合发展,至今可以是严肃、古典,也能够是爵士、流行。不使用乐器,而是把低音Bass、打击等辅助歌唱的功能交也交由人声来模拟。在扩音设备的发达下,歌者透过一支麦克风就可以将风声、雨棍、电子等声唯妙唯肖呈现,自由地丰富了乐曲风格。多年来,在VAF举办的同时,都将「阿卡日」(Aca Day)放在艺术节末尾,作为盛会压轴。在经过比赛、交流、音乐会、论坛与工作坊之后,「阿卡日」已成为每届参与者最期待、最能放松享受音乐的时刻。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王文志与林舜龙  以艺术织就情感的羁绊

闻名国际的濑户内艺术祭,是许多艺术家向往到达的高峰。而来自台湾的两位艺术家王文志与林舜龙,早已获邀参展多次。二○一九年两人不约而同地以当地的竹材创作新品,号召当地村民与台湾志工的力量,将作品各自坐落在山边与海边。跨越语言与风俗习惯的限制,与这片土地连接情感。

用母亲般的爱  疼惜所有的孩子

地景艺术家林舜龙今年的《跨越国境.波》,要从最初接触濑户内艺术祭说起。二○一三年他以漂流木打造出巨大的棋盘脚果实,命名为《跨越国境・海》,但由于背后承载台湾航海至丰岛的传说,因此作品又习惯被称为「种子船」。完成后广受喜爱,甚至还登上日本美术教科书。在展期到后,这颗种子船又在二○一六年抵达高松港成为常设展品。同年,他看到叙利亚男童倒卧沙滩的照片极度不舍,便创造《跨越国境.潮》。以糯米粉、石灰、黑糖、麻纤维和海沙塑造了一百九十六个世界的孩子(日本承认国家数量),将他们扶正,安置于大部港海滩上。他们四面八方地朝向自己的故乡,身体正面写的数字是与故乡的距离,背后则是经纬度。经过大自然的侵蚀,孩子们逐渐消融,回到大海的怀抱,留下写著国家名、象征墓碑的锈铁板,上方插著白玫瑰。

采访中,林舜龙唤来嬉笑跑跳的儿子,说那世界的孩子就是以他的身形来塑造。一百九十六个长相相同的小孩,谈的不仅是难民,更包括都会中身心受苦的孩子。他说:「当这些塑像在消融时,纵使已经残破不堪,他们还是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总是信任大人为他们安排的世界。」

今年,林舜龙连结艺术祭「海生物」的主题及小豆岛的特色,做出《跨越国境.波》。用了八千多支竹子架起了一个巨大海胆,比喻在海里的海胆与土里的橄榄都要有好环境才能生长。地球由海与陆组成,是一个母亲的象征,因此进入到作品中,就像是回到母胎的感觉。作品内部垂下的秋千像是与母亲连结的脐带,在上面摆荡如同退回母亲子宫般安详。而由于上一届的孩子走了,村民感到寂寞,因此他重新塑造一个永久的孩子站在海上,在满潮时候被淹没,退潮时显露出来。从主体阳台出去,所有的竹子指向海的一端,面对著那个永久的孩子,像是将人们内心的孩子招引回来。顺著斜坡走下,路旁挂著淡水国小四百廿位学童在竹风铃上写的祈愿话语,加上的两片翅膀,则是当地村民的手做作品。

在创作期间,有村民猎杀了一头山猪,却发现母猪肚子里有六头无缘出世的小山猪。于是林舜龙又做了竹棺木,将牠们放在作品下方,跟著永久的孩子一起度过潮来潮往。根据日本风俗,无缘出生的孩子,爸妈要在村落河边放三块石头,才能让胎儿度过冥河再次超渡,因此在此也能发现三块石头存在。对于阿卡贝拉在他的作品里演出,林舜龙异常兴奋,因为他至今在濑户内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经带过剧团、原住民歌舞、现代舞、捏面人、吹糖师父等等共襄盛举。问他是否喜欢这种跨界?他开怀回答:「如果有资源,我希望都全部带去!」

情感的深刻连结  正是艺术的本质

自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开办以来,编织艺术家王文志每届均获邀在同一个地方展出新作。从马路上远眺,谷地里的作品被周围绿油油梯田环抱,到访者走著斜坡小路过去,可以慢慢地从远到近欣赏作品。回忆在初抵此地勘查地形时,遇到一位八十几岁欧吉桑,向他介绍日本文化,解释山上的歌舞伎町、剧本,足足花了两个钟头。感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那么有自信,他决定作品一定要有对话,因此创作了《小豆岛之家》,期待这人口老化之地,让人有回家的感觉。但世山上很暗,游客白天参观完,傍晚就离开了。为了让大众留下来体会夜晚景色的美,他在第二届作了《小豆岛之光》,用LED灯装饰后,果然吸引了很多人在此过夜。第三届的《橄榄之梦》延续前者之外,也强调当地的特产编织橄榄造型,高低差异映衬著外面的梯田,仰望清澈的蓝天白云。

今年开展前,王文志在与村民聚会时唱了一首从小印象深刻的日文歌《爱你入骨》,竟引起在场回响,纷纷表示那是他们最喜欢的歌曲,并且开始校正他的发音。他有感于十年来与这方土地、村民建立起来的情感,因此创作了《小豆岛之恋》。三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里放的三颗大型石头,代表著小豆岛盛产的花岗岩,也象征在谈情说爱时所说的海枯石烂。而「三」这个数字,也来自于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象征艺术祭会一直持续下去。的确,王文志的作品已成为当地的地标。超越了艺术,不仅是疗愈空间,也是交谊的平台。有时不但兼具集会场所功能,也是婚纱摄影取景之地,更有人在那里认识、结婚,并且到台湾找他。

两人的创作皆以自然材料为主,时间一到就会崩解。在拆除前,村民都会举办活动,流泪不舍。然而即使作品消逝,与当地建立的情谊却愈来愈深。从以往的羞涩到现在见面拥抱、兄弟相称,就能了解为什么艺术要展现的不是技术,而是情感的羁绊与连结。(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