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社会型态的改变,让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动愈趋少见,而与之相随的传统技艺也随之式微,如传统戏曲中的九甲戏,宗教祭仪中的傀儡戏,祭典丧仪里的纸扎,舞狮表演的纸狮头,内台戏的手绘布景,还有手绘的电影看板等。它们都曾有过兴盛灿烂的风华,而今,却成为人们怀旧的视觉风景……
#九甲戏
谈到九甲戏,就得先说梨园戏。梨园戏是闽南语系最古老的剧种,也是最早在台湾流行的戏曲,音乐主要使用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的南管。九甲戏,又称戈甲、九角、交加、九家、狗咬,福建现在通称为高甲戏。九甲戏以梨园戏的身段、音乐为基础,再加上北管的音乐、武戏,形成「南北交加」的艺术特色。
九甲戏在闽南地区的发展,起先是宋江阵结合梨园戏形成的「合兴戏」。清中叶以后,徽班和江西弋腔班流入闽南,从中吸收剧目和表演形式。清末民初至一九二○年代,上海京班在闽南流行,九甲戏又吸收了部分剧目和武戏表演。大约在「合兴戏」时期,九甲戏从闽南地区传入台湾,受到北管及本地京班的影响,形成庞杂而多变的样貌,台湾民间有句俗语:「土地公看九甲戏──乱闯」正反映了这样的演出特色。
日治时期「小锦云南管戏团」(后改名「泉州锦上花」)是台湾最早成立的职业九甲剧团,经营者王包的学生遍及全台,光复后成立的九甲剧团,多由其传人组成。九甲戏在台湾曾盛极一时,尤其流行于台中后里、彰化伸港乡泉州厝及金门地区,然而一九六○年代以后逐渐式微。目前台湾九甲戏班仅存「南管新锦珠剧团」,演出之外,亦在彰化南北管音乐戏曲馆、泉州社区、伸港国中进行传习教学。
#傀儡戏
傀儡戏种类众多,闽南、台湾一般所见皆为悬丝傀儡。目前可见最早傀儡戏在台湾的演出记录在道光十五年,而实际自福建传入的时间应该更早。台湾的傀儡戏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南派傀儡属泉州傀儡系统,盛行于高雄、台南一带,演出内容多是一些情节简单的吉庆短剧,戏偶较小而动作更细腻,音乐属于南管系统的傀儡调,但也有南北多声腔交杂的情形,甚至有西洋乐器的加入。北派傀儡则属闽西、漳州系统,流行于兰阳平原地区,戏偶较大但仅能表现象征性动作,音乐以北管戏曲为主,能演出成套的乱弹戏文。
以宗教功能来说,南派著重祈福,而北派更重除煞。两派的戏神信仰亦不相同,南派拜田都元帅,北派则拜西秦王爷、蛇圣公、玉皇大帝、锺馗、水德星君等。傀儡戏在台湾一直从属于宗教活动,娱乐性较低,因此未能普遍流行,许多傀儡戏艺人也大多以此为副业。然而也因为它的宗教功能,而能持续在民间活动。
一九六○年代是傀儡戏在台湾最蓬勃的时候,之后因宗教活动减少、新兴娱乐兴起,傀儡戏逐渐没落。目前台湾南部在团数及演出量上,都较北部多。有些傀儡戏团也经常受邀文化场合演出,甚至朝向脱离宗教仪式、更重表演性质的商业剧团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有「锦飞凤傀儡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