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我们可以开始想像未来了吗?

「想像未来」是人类其中一种本能。

带点被迫成分的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写的「我的志愿」,一路到升学制度下我们必须去「(有限制的)选择」学历,或许到了对工作、理想与创作等的展望,就多了点主动性;过程里,乘载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某一天会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远些,则是科幻作品建构出的未来世界景貌。这些可以是虚构而来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观视角的观察——称之为「趋势预测」。

但年初袭来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滞了这段时间,我们困守于当下的未知/无知,更何谈未来的未来?开始害怕的是,我们会不会逐渐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惧?守著每日下午两点的疫情记者会里攀升或挂零的确诊数字,形成心惊胆跳或松一口气的「疫常」轮回,甚至只余下「疫情何时可以结束」的想像。

还好,擅于逆境求生的创作者始终努力挣脱困境,在过去几期杂志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找寻到心灵纾困的提案、借由线上展演与观众继续有约等;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单位、公立场馆等公部门如何纾困与援助台湾的表演艺术圈。终于在疫情趋缓的六月初迎来艺文场馆解封,紧接而来的是民众的「报复式消费」(虽然我们始终不知道要报复的是谁?)——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想像未来了?

此时的政策面也开始从「纾困」到「振兴」,包含即将启动的行政院「振兴三倍券」与文化部「艺FUN券」等,尝试通过消费行为去重启台湾经济。因此,本期杂志访问新任文化部长李永得,既谈疫情趋缓后的文化振兴,也展现他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想像与决策;同时,我们邀请到朱宗庆、辜怀群、陈树熙、温慧玟、梁志民、于国华、邓富权、车克谦、魏琬容、吴季娟、孙富叡、杨乃璇、黄堃俨、蔡明叡、郑卜元、樊宗锜等艺文或跨域创作相关业界人士,一起对台湾「后疫情时代」进行想像的交锋,细数每一种未来会发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连假四处爆满的观光人潮、返日学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闻消息间,身处台湾的我们还矛盾地斤斤计较于「本土零确诊与否」的口水交战,全球确诊数字却已飙破千万。此时此刻,我们陆续宣告台湾表演艺术的「下半场」展开,而国外其他地区的「中场休息」仍无限期延长,或苦于转为其他形式得以延续。于是,本期杂志也邀请到仍驻扎于欧美、其他亚洲地区的艺文人士,对当地的表演艺术现况提出观察与回应。

后疫情时代真的来临了吗?我们也真的可以解封了吗?或许,我们选择乐观与积极面对这样的「疫常之后」,重新开始想像未来!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