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齐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董事长
刘若瑀:以「开放、培育、国际网络」为北艺中心定锚
3月11日,阮剧团的《热天酣眠》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揭开为期两个月的试营运序幕。「怀胎10年」的北艺中心,为台湾表演艺术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届董事长刘若瑀更期许:北艺中心要致力于人才培育,并与国际连结,让更多台湾艺术家及团队踏上国际舞台。
-
焦点专题 Focus 专访台北表演艺术中心执行长
王孟超 10年风雨终见晴
等了10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3月11日揭开头纱,在众所期待之中,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试营运。一如国内所有大型表演场馆的竣工落成,初见世人的北艺中心难免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和指教,身为执行长的王孟超抱持著「试一下,更好」的心态,将他们都视为贵人,持续优化设施,为8月的正式开幕做足准备。
-
戏剧
优人神鼓《诸神之乡》 一场「巫」的沉浸体验
什么是巫?谁住在巫的村子里?一场婚礼,即将从村外到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数与劫难?优人神鼓即将推出的年度创作《诸神之乡》,将在老泉山上打造成一个「巫」的村庄,期盼藉优人质朴的能量,让老泉山山上剧场成为人与自然间交会的玄关,传递安定的力量给疫后的人们。
-
特别企画 Feature 罗北安X任建诚X余浩玮
要学习沟通与改变的,是成年人
从「超级兰陵王青少年创意短剧大赛」(后简称「兰陵王」)到「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后简称「花样」),开启青少年参与戏剧、接触艺术的一个契机,不管他们未来是否成为剧场从业人员,多半会因为自己曾参与过而成为忠实观众,甚至打开他们面对生命成长的角度与方法。 本期杂志邀请客座总编辑、同时也是现在举办「花样」的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盟主余浩玮,与过去一路陪伴「兰陵王」成长的纸风车剧团团长任建诚、曾担任「兰陵王」长年评审的罗北安,既回溯过去这些比赛的过去,以及自己成长的过去也回应现在,继续思考青少年的戏剧教育如何有其他可能?
-
《清明时节》再度搬演 让「外遇」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银行工作的辉昌,不仅一表人才更拥有令人羡慕的金饭碗,然而向往自由的辉昌在8年的婚姻之中与元配渐行渐远,一日,竟在睡梦中喊著别的女人的名字
-
特别企画 Feature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上)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
特别企画 Feature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下)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
跨界对谈 王嘉明X李铭宸X高翊恺
是我们生产过量,还是市场尚未打开?
剧场演出的数量与密度飙高,其实是2022年下半年最为明显的写照。疫情政策走向持续开放、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启用等因素,导致往年在补助机制与预算消耗下都会有大量演出的秋、冬两季,无疑是锦上添花(或许是火上加油?),甚至,这种从制作数量出发的观看,往往也被连结到「观众数量」、「作品品质」等疑问;于是,我们也会想像,怎样才是优良的创作频率与市场? 从「创作的过度生产」开始思考,这次对谈邀请了今年可以说是创作量最多、领域也最广的导演王嘉明,以及睽违3年终于推出剧场创作《超级市场Supermarket》的李铭宸,企图作为对照组,窥视剧场导演的不同创作节奏;同时也邀请表演艺术制作人、经理人高翊恺,尝试在制作内部与观察外部的位置,检视今年的特殊状况,如何延续著过去,然后回应未来的台湾剧场趋势。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国家两厅院X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
刘怡汝X李若绮 向往香醇「熟龄酿」,就从消除成见开始(下)
熟龄,是什么?是在某个年龄之后?还是身心进入某个状态?那么,它会有个固定的答案与定义吗?我们会听到一个说法是,台湾在2025年从高龄社会正式进入超高龄社会,第一个提问往往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但又该做什么准备呢?这些提问,往往让「熟龄」成为一个「问题」,但又该让它就是个问题吗? 其实,老人、长者、熟龄、乐龄、高龄、银龄等名词的出现与替换,不代表它们完全是彼此的同义词,更呈现的是:旧有印象的翻转企图,尝试替这个所有人都可能踏入的阶段,赋予更多意义,并找寻这个社会与自我生命更完善的交会点从面对现象、解决问题到共存共好。于是,本次对谈邀请到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刘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李若绮,就两种不同型态与功能的机构,从过去脉络与现有策略来思考未来的所有可能。
-
表演艺术10大新闻票选 PAR「数位全阅览」3个月免费任你看
表演艺术10大新闻票选 PAR「数位全阅览」3个月免费任你看 《PAR表演艺术》编辑部筛选出2021年30件台湾表演艺术界需要被记录及对未来有影响或值得持续观察与追踪的事件,透过网路票选方式呈现在您的面前。只要您登入并参与本次的票选,即可获得PAR官网「数位全阅览」免费使用3个月。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晚安,还有再见
晚安,是兼具开场与结尾的问候语,虽然我们现在较常用它来结束这一天,似乎说完就要阖上眼睛。再见,用来道别,也带著「下次相见」的语意,有种对这次遇见、就将离别的不舍。 这一年,晚安。但可能不一定适合用「再见」。 上半年的肺炎疫情,仿佛世界都为此停摆,让人怀疑末日将至。疾病祸延的不只是身体健康,更撼动经济、政治、乃至于艺文产业艺术家染疫、场馆关闭、艺术节停办我们绷紧神经,每个月的编辑会议从「看著专题成为芭乐票」、「盯著编辑表格发呆」到陆续去探索艺术家的成长记忆与防疫策略、演出的线上制作以及幕后工作者的生活等,甚至也一度苦笑说,年底的年度现象回顾大概只剩下「COVID-19」;终于,迎来台湾的「后疫情时代」。「生生灭灭」似乎是我们这次回顾今年的另一关键字,包含仓储大火、建物整修、数位科技、地方场馆、城市行销等议题都未被疫情掩没,慢慢在我们暂时缓和的步伐里梳理出来。在即将与今年告别的时刻,期待能迎来明年的积极作为。 于是,编辑部除了选出了三位2020 PAR People of the year郑宗龙、Baboo与庄东杰,肯定他们在表演艺术领域的付出外;更邀请到四位在不同艺术领域有杰出表现的艺术家,包含甫获金马影帝的莫子仪、传艺金曲奖最佳演员奖得主朱安丽、近年创作与邀演不断的舞蹈家叶名桦与小提琴家陈锐,说说他们的年末感触,以及自己告别二○二○年的方式;同时,我们收集了几场跨年表演,让大家除在台北101看跨年演唱会外,也能有其他跨年行动能够除旧迎新,扫除阴霾。 这种对新一年的期盼,也在NSO,因为他们于年末宣布,迎来新任的艺术顾问准.马寇尔(Jun Mrkl)。这位德、日混血的指挥家,只于二○一八年与NSO有一次合作,便留下深刻印象不只是NSO团员对他深表肯定,马寇尔也很喜欢台湾这个地方。在本期杂志,我们专访了马寇尔,提及过去也望向未来;同时也从「指挥」的角度,与NCO音乐总监江靖波谈国乐团的「西乐训练」指挥,向台北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陈云红请益不同类型的指挥模式。我们还回溯指挥的历史脉络、职衔释疑、个性百态与台湾的培训机制等,用「指挥.不指挥」专题来对这群「无声的音乐家」进行不止于纸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我们赖以为生的想像
贝多芬,应该是多数人第一个认识的音乐家吧!? 在台湾,有两段旋律无疑是最深植人心的:一是《给爱丽丝》Fr Elise,因为它提示我们,垃圾车快到了,要赶紧抓起垃圾狂奔;另一则是《第五号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常被用来加强晴天霹雳的心情与遭遇,出现于某段时期的学生作文或是戏剧桥段。所以,那个耳朵失聪、顶著爆炸头的形象,随著各种可能与贝多芬著实无关的场景,带著强大冲击力道,出现在我们眼前。 今年是贝多芬两百五十周年诞辰,世界各地都预计举办相关音乐会,虽因疫情影响而有所变动,但台湾仍旧风风火火,各大乐团无不用音乐来回应对贝多芬的纪念。因此,本期杂志将从「影响」的角度去思考贝多芬于不同领域的贡献,除音乐演奏、创作与他的共鸣外,也包含舞蹈、戏剧等方面的再创,更有贝多芬因对莎剧的喜爱而启发的创作。最后,我们在回溯与纪念里,通过钢琴家白建宇的思索、音乐家江恬仪与编舞家苏威嘉的跨域对谈,及董昭明、邱浩源与陈立立三位作曲家从贝多芬得到的启示,试图开启贝多芬与当代表演艺术的对话契机,同时更创造无限的想像。 这样跨越时间、国度、文化的想像,不只是创作者赖以为生的能量,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本期杂志的另一企画「台湾X艺术X妖怪 冒险搜查线」里,我们派出妖怪搜查员帕帕,先返回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日本,追溯妖怪学的起源,再到现代的不同艺术型态与作品里找寻妖怪变身后的踪迹,最后则让艺术家们用文字与绘图创造出自己(可能遇见过)的妖怪反映著,看似来自远古民间传说的妖怪,随著居住环境、人心善恶、科技发展而有不同形貌,真正的源头都是人类自身的生命状态与心境变化,以及我们与世界的某种连结,然后因想像才化成具体样态。 不只从贝多芬到妖怪,最后我们还要跟著编舞家的脚步「去排湾」,看看他们又从地磨儿部落的土底中,深掘出什么不同的想像。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漫步,在十月
每次到了公布隔年国定假日的时候,网路总会有神人帮忙盘算怎么排/请假,才能获得最长时间的连假,也成就CP值最高的休假方式。 此时到来的十月,正好就是个可以挑战工作日最少的月份!由于中秋连假与国庆连假只隔一周,只要请假或排休四天,就能从十月一日一路放假到十月十一日,得到整整十一天的假期。只是,将假日集中的原因,多半是为了能够出国渡假;但台湾疫情暂歇,国外却仍持续沸腾出国无望,何不转向国内呢?(我好像在七月也说过类似的话,要选我当国内旅游大使了吗?) 环岛,就是个选项。从网路搜寻到的资料来看,不管逆时钟或顺时钟,骑车或开车环岛的建议天数大概从六天到十天不等;于是,十一天的假期绰绰有余,甚至还可以预留个一天收心,等待下一次假期的来临,啊,是迎接努力的工作。如果没那么大的野心,也可以从单一城市开始,透过散步,加上导览、展演、互动等形式,重新打开我们对地方的认识,这也是近年剧场创作持续开发的领域。本期杂志企画了「漫步地方,作为行动代号」专题,先提供观看的方式,再一同参与创作的行动。从基隆、台北到台南,随著移动,我们或行走、或留步,看著一夜绽放后便消逝的电光,体验空间、物件与人最亲密的接触,抚摸这个地方经过时间冲刷的纹理,然后都附著了我们漫步的痕迹。 当然也有人更爱宅在家,同样能接触到大自然栽种植物。于是,在这期杂志里,我们闯进了音乐家与舞蹈家们的秘密花园,让林丽珍、温隆信、解瑄、王心心、张欣与周书毅分享属于他们的植物记忆,从一颗颗种子、一朵朵花、一片片叶到菜圃里冒出绿芽的作物,都静静地记下了他们之间的所有故事,独一无二。 秋意袭来,这时的台湾正舒适。选个方式,作为属于你自己的休假密技。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你「富奸」了吗?
在日本漫画《猎人HUNTERHUNTER》里,有所谓的「念能力」,漫画家虚构了超能力,运用人体溢出的生命能量去有意识地进行攻击或防御,并分作六个系统,能制造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有个很有特色的配角叫「旋律」(センリツ),顾名思义,她拥有非凡听力,而能够听到他人心脏的声音,进行侦查。其实,在现实生活里的某群艺术家们,似乎也拥有类似的能力,可以藉「声音」的变形与运用,达成与其他艺术形式、观/听众的对话,就如同我们无意地拍到的封面人物编舞家郑宗龙,在排练场中的他似乎在回忆著「看」到的下坡脚步声、山峦溪流之声、发声的身体、三弦、磬、神圣、安定与光之声并将这几个看似摸不著的「声音」,恰到好处地揉成了《定光》。想要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那不妨参考本期杂志的「声物学」特别企画,去捕捉他们的超能力吧。 标题上写的「富奸」,就是源于这部漫画的作者冨㭴义博,意思是「(无限期)拖稿、休刊」因为,他从一九九八年开始连载《猎人》,至今尚未完结且屡次(长期)休刊,自二○一八年刊载第390话后,已超过八十周停载,且纪录持续延长。但这并不是这部漫画不受欢迎,因为它早已被改编成动画版、游戏等,作为日本漫画中的重要IP;甚至,当「富奸」一词出现,连作者也成为一种特殊的IP。自带粉丝量与声量的IP,成为创作改编的热门选项。回到台湾剧场,像是从电视剧跨媒介改编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创下故事工厂销售上的最快速率;另外,东野圭吾小说《解忧杂货店》、音乐剧《不读书俱乐部》也都在在展现作品在不同载体里发生的能量。好在的是,它们应该都不会富奸。而在本期的「重磅挑战!!编剧 vs. IP」专题中,我们也请到九位编剧,分享他们想要挑战的IP。 不过,有时候我们也会希望「富奸」发生像是国宝级演员封箱作品,预告「告别舞台」的可能。是的,今年已快七十岁的京剧演员吴兴国将重演二○○一的复团作品《李尔在此》,并宣告此作将于国内封箱,他也会陆续将自己的经典作品一一重演、然后封箱,作为对舞台的道别「时候到了」,他这么说。这时候,我们反而希望他这段宣言可以一直「富奸」下去。 最后,本期杂志顺利出刊,我们可没有「富奸」喔。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
夏至之后,台湾气温暂时低不下来,记得某日下午的台北竟飙至39.7度,创下百年来纪录(有点害怕,这个纪录会不会很快就打破啊!啊啊啊!)。同时,肺炎疫情的降温,随著温度升高(然后居高不下)的是各种「报复性消费/出游」的人潮,配合振兴三倍券、艺FUN券、农游券、动滋券、浪漫客庄旅游券等振兴政策(也有少数人没办法获得,像是身分证字号末码为1、2、6者未获艺FUN券,却在商业行销手段下形成另一波「126之乱」),以及行之有年的旅游补助等方案的彼此加成下,整个东部人满为患,让「人」真正变成了「风景」,堵塞的国道五号也被称为台湾最大的停车场;而澎湖、小琉球、兰屿、绿岛、龟山岛、金门、马祖等离岛也让暂时无法出国的国人稍微满足了「伪/未出国」的欲望! 二○二○的夏天,再热也待不住家里,总得冲一波吧!最后,搞不清身上的汗水是自己的,还是旁人的。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挤得出有限时间,于是趁著夏日夜晚的微风,冲向两厅院艺文广场,迎接「两厅院夏日爵士户外派对」也成为不少人的习惯,甚至堪称国家两厅院的「音乐祭」(不用冲向哪个海边或港口)。今年的「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同样在音乐厅、实验剧场等空间有音乐营、演奏会等活动,已迈入第十二年的「两厅院夏日爵士户外派对」更是活力满满,除来自演出者,如甫入围金曲奖的灵魂女声9m88、两厅院爵士音乐营菁英大乐团、李守信与国会大乐团等,成为粉丝的听众们则更是派对本身最强悍无比的生命力。 同时,八月的音乐飨宴不局限于爵士,二○二○╱二一国内外的乐季公布也让我们的耳朵拥有不同选择音乐总监吕绍嘉卸任后的国家交响乐团(NSO)、新音乐总监江靖波上任的台湾国乐团(NCO)、强调大地之声的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等究竟会端出什么曲目呢?本期杂志不只让我们一起环岛,也用文字带大家「出国」,前往欧美等地的乐团捕捉他们的音符。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这么多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要一起去哪呢?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我们可以开始想像未来了吗?
「想像未来」是人类其中一种本能。 带点被迫成分的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写的「我的志愿」,一路到升学制度下我们必须去「(有限制的)选择」学历,或许到了对工作、理想与创作等的展望,就多了点主动性;过程里,乘载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某一天会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远些,则是科幻作品建构出的未来世界景貌。这些可以是虚构而来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观视角的观察称之为「趋势预测」。 但年初袭来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滞了这段时间,我们困守于当下的未知/无知,更何谈未来的未来?开始害怕的是,我们会不会逐渐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惧?守著每日下午两点的疫情记者会里攀升或挂零的确诊数字,形成心惊胆跳或松一口气的「疫常」轮回,甚至只余下「疫情何时可以结束」的想像。 还好,擅于逆境求生的创作者始终努力挣脱困境,在过去几期杂志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里找寻到心灵纾困的提案、借由线上展演与观众继续有约等;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单位、公立场馆等公部门如何纾困与援助台湾的表演艺术圈。终于在疫情趋缓的六月初迎来艺文场馆解封,紧接而来的是民众的「报复式消费」(虽然我们始终不知道要报复的是谁?)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想像未来了? 此时的政策面也开始从「纾困」到「振兴」,包含即将启动的行政院「振兴三倍券」与文化部「艺FUN券」等,尝试通过消费行为去重启台湾经济。因此,本期杂志访问新任文化部长李永得,既谈疫情趋缓后的文化振兴,也展现他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想像与决策;同时,我们邀请到朱宗庆、辜怀群、陈树熙、温慧玟、梁志民、于国华、邓富权、车克谦、魏琬容、吴季娟、孙富叡、杨乃璇、黄堃俨、蔡明叡、郑卜元、樊宗锜等艺文或跨域创作相关业界人士,一起对台湾「后疫情时代」进行想像的交锋,细数每一种未来会发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连假四处爆满的观光人潮、返日学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闻消息间,身处台湾的我们还矛盾地斤斤计较于「本土零确诊与否」的口水交战,全球确诊数字却已飙破千万。此时此刻,我们陆续宣告台湾表演艺术的「下半场」展开,而国外其他地区的「中场休息」仍无限期延长,或苦于转为其他形式得以延续。于是,本期杂志也邀请到仍驻扎于欧美、其他亚洲地区的艺文人士,
-
特别企画 Feature
面对脆弱体质 汲取经验、打底优化
疫情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剧烈改变,国际经济、政治情势受到的影响,也连带牵动艺术发展。疫情让表演艺术脆弱的体质更加突显,此刻不能被动等待国际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础、优化体质,才是永续、长久经营的良方。未来该如何调整因应以承担大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何从此次重创中汲取经验,更是每个团队、每位艺术工作者应积极面对的课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让国家文化力 带动国家的品牌力
继四月底陆续展开「艺文纾困1.0」、「艺文纾困2.0」计划后,迎接「防疫新生活运动」的此时,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码了六百元「艺FUN券」,文化部长李永得期待借此为文化产业创造五十亿商机,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观期待两百亿的可能性。在思考后疫情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因应之道外,打造台湾国际品牌的辨识度,将台湾文化的能量带上国际本就是文化部的长期目标,李永得表示:「一个国家文化力的强盛可以带动国家品牌力,这可能是其他产业无法达到的。」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升级表演艺术图书馆 为民众与两厅院「搭桥」
两厅院的表演艺术图书馆于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两厅院主办节目海报、节目单、录影带、数位光碟、每日演出录影音等,累积馆藏至今十九万件。廿多年来,历经几经调整,图书馆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二○一八年起,从内部提议转型,图书馆将重新思考馆藏策略及空间运用规划,并于今年启动图书馆升级专案。 在两厅院「艺术共融」的脉络下,该如何打造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艺术总监刘怡汝决定搭起桥梁,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因任何预先设下的规范而被屏障。她坚信:「如果两厅院只服务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湾两千三百万人透过两厅院,都成为文化菁英。」
-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三个月,又十四天
终于,停滞的剧场在日前出现了曙光。五月廿二日晚间,文化部发布文化场馆艺文活动开放办理原则,国家两厅院、NSO亦随即联手于五月廿四日晚间在国家音乐厅,率先试办「管弦织音」音乐会,并开放约五百名观众采实名制入场,这也是国家级展演场馆暌违近三个月后首度解封。但至于艺文活动何时能够全面恢复正常,新任文化部长李永得表示尚待两个礼拜观察,视国际与国内的疫情发展,再评估是否能全面开放。 没错,再等两个礼拜,十四天。从疫情爆发至今,十四天仿佛成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也代表著:隔离、等待、独处、不安在有些人的行事历中,本来被注记写满的十四个格子里,骤然空白,而本来与其他日子一样的这十四天,也像是突然被贴上标签,在生命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台湾的防疫团队在这波席卷全球的灾难中表现优异,让我们免去全面性的封城或是大规模隔离的措施,但是在这全球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仍是让我们丢失了习惯的日常。这段离不开口罩、酒精与无法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另一种生活秩序,为自己、为生命。而在舞台上的那群,本来就擅于聚众面对自我,以肉身化成艺术,与社会沟通的人们呢?他们又如何在这十四天中、近三个月里,缓步度过这段在时光夹缝里的空白。是待续/蓄而动?还是从「空中飞人」变身「网际超人」?抑或是在没戏演的日子里,持续炖煮著「慢」滋味? 于是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在这新冠病毒改变了人类世界轨道的同时,特别邀请到目前人身处在台湾、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地的十四位艺术家,与六位编剧╱文字工作者,分享他们是如何存在于仿佛不存在的当下。从生活到阅读、从耍废到读诗、从走路到冥想;更有人不能停了锻炼,在舞团提供的一方地板上起舞,只求不要踢到家具就好。也许每个人的路不同,但「时间」都一样。我们也希望藉著这次「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灵纾困(可能)提案」,能成为读者在越过这段岁月罅隙中的一帖良方。 最后,在本期的特别专刊中,也借由「两厅院售票系统2013-2019分析报告」,以两厅院售票系统各节目的销售及会员订单等资料为研究基础,解码大数据,针对台湾表演艺术产业的地区走势、消费行为、票房起伏等进行拆解分析,并针对COVID-19之影响进行特别探讨,试图了解这次疫情对台湾表演艺术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