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又到了一年的尾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正是台湾的表演艺术界最忙碌的时候。除了有不断的新作推出,让观众眼花撩乱外,各表演团队还要忙著年底结案、提明年的企画……当然,还有不可错过的、大家引颈期盼的「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也在此时开卖,加上较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北、中、南三场馆到位,更让TIFA的精采纵横全台,所有人莫不睁大眼睛、惦著荷包,热烈地讨论著要投向哪个节目的怀抱。当然,敝刊也会在近几个月,锁定这个议题,为读者们做最详尽的报导。
在本月份,我们先聚焦在二○一七年就曾登上过TIFA的舞台,创下当年售票秒杀、加演的剧作《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这出由编剧简莉颖与四把椅子剧团导演许哲彬推出的作品,以爱滋病作为创作素材出发,直视这种「曾经」被称为廿一世纪的黑死病。但是,关于这个议题,它真的是「曾经」吗?除罪化了吗?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现在还是有人与它共存著。爱滋、AIDS、HIV这些名词从当年到现在,除了在医疗、公卫上的专业领域之外,它被人们窥视的眼光、背后隐藏的包袱,又有多少的改变?若不了解它,又要如何面对?剧场就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世界各地探讨爱滋病的作品,在这卅多年来不断被创作出来,每个作品也代表了各个年代面对它的映照。大家不妨放宽心胸,随著本刊共同追寻剧场爱滋启示录,一览如同简莉颖所说的:「为那个距今并没有很遥远的年代,为那些还不那么被理解,却与我们很靠近的人们留下身影。」
此外,在每年的十二月份,本刊的重头戏,就是针对全年台湾表演艺术的现况,为读者整理爬梳该年度的十大「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趋势探索」,当然今年也不例外。回顾二○一八年,台湾的表演艺术界除了本文一开始就提及的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开幕,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北、中、南三场馆到位之外,如:原创音乐剧大爆发、参与式展演蓬勃发展、地方艺术节开始重视策展、强调艺术创作陪伴、作品制作期拉长、重演巡演节目增加等等,而在这十大议题间,也不乏互相交错影响的环节,这些发展的轨迹与历程,将会如何牵动未来台湾的艺文环境生态发展,都值得我们持续追踪观察。
最后,编辑部也选出了三位2018 PAR People of the year——布拉瑞扬、汪兆谦与林勤超,除了献上我们对其表现的肯定外,也感谢他们的努力与对台湾表演艺术界的付出,并期待他们将来会有更亮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