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意在透过戏剧,让让参与者寻回绽放的生命力与自信。(大馆 提供)
香港

玩转问题逆向思维 疫情中的迷失与获得

在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动荡中,又面对因疫情再度紧绷而恐惧焦虑的生活,香港的民众情绪都需要宣泄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鸣有感,在谢幕时有观众大喊口号;而企图透过剧场让参与者寻回生命力与自信的「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今年也持续举办,许多创作「与时代同行」,呼应当下社会现况,直面现实也直面人心。

在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动荡中,又面对因疫情再度紧绷而恐惧焦虑的生活,香港的民众情绪都需要宣泄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鸣有感,在谢幕时有观众大喊口号;而企图透过剧场让参与者寻回生命力与自信的「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今年也持续举办,许多创作「与时代同行」,呼应当下社会现况,直面现实也直面人心。

疫情持续,近日香港的确诊个案突然倍增,本来开始逐步放宽的抗疫措施又再收紧。剧场曾经有数个星期重启,虽然限制了入场的观众数量,但毕竟大家饿了现场演出一段时间,制作团队都很希望重拾有掌声的演场感。「香港舞蹈团」与「演戏家族」合作的大型原创《一水南天》酝酿经年,于六月底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演过程都充满挑战,剧中最后讲述在香港打拼出自己一片天的主角陈一水不屈服于日军,情愿把辛苦得来的米粮全部烧毁,歌词振奋让大家都不自觉共鸣于当下的社会状况,据说观众甚至在谢幕时大叫口号,在疫情和逆境时观众的情绪都需要出口。

透过戏剧  找回生命力与自信

对这一代成长的年轻人而言,生命中有很多说不出的压抑,迷失在城市,对身分的怀疑,前景的未知,有些年轻人甚至自己选择结束生命。关心香港和迷失心灵的剧场导演甄咏蓓有感於戏剧的治愈力量,于是与著名国际形体剧场大师David Glass在港开办为期三年的「迷失儿童计划」(Lost Child Project),这计划其实于一九九七年创办,并已经在超过廿个国家进行,这次香港版的策划名为「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以原来计划的创意培训为蓝本,「集合艺术界、社福界等专业人士与社区协作,结合艺术和心理防治」,让参与者透过剧场寻回各自的「élan」—— 绽放的生命力与自信。「动戏.童迷」由大馆主办,在疫情还未转坏前,刚进行了一系列的现场和网上展演,包括形体及舞蹈表演、社群问题剧场、私密故事说唱、大师工作坊和公众论坛等。

正如计划所言,重点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玩转问题,从另一角度看问题可能根本不是问题,虽然「动戏.童迷」在开展于社会风起云涌之前,但过程中香港已然变得复杂,可能累积的情绪更是梳理不清,这些都成为了参与者分享和创作的素材,正如甄咏蓓所言计划是「与时代同行」。这次展演的演出部分在大馆不同地方进行,也因为疫情关系除了同步网上直播外,有些节目在设计上结合了现场表演和后期录影制作的播放。

在动荡中发展创作  真实分享直面人心

其中,《无人是孤岛》以疫情下人人宅在家如孤岛的意象出发,以网上平台联系参与者,家中日常和环境成为了创作舞台,短片以踢踏舞节奏配合剪接.把各自在镜头前的孤独并置,产生出虚拟地共处的趣味。这样的形式虽已有不少尝试,如各地音乐人各自在家演奏同一曲目,不过这过程参与者分享对孤独的看法,探索日常行为在虚拟空间的表演性,想法很有意思。《相见好……还是不如不见》也有类似的在家主题,每天留在家中到底是幸福还是压力?作品以章节方式呈现不同处境,形式也因此多有变化,可惜有部分的处理虽照顾了演出的趣味,却未及深刻的探索。

 不少作品在社会事件的介入下看得别有兴味。《混乱与秩序的距离》由年轻人在计划展演的一周内每天以廿分钟展示他们的「生活状况」,大馆这场地前身是警署、裁判司署和监狱建筑群,展示的空间是幅巨大的石墙,形体语言的张力与高墙浑然天成压迫感构成独特的空间美学,年轻的身体真实地透露著他们的不安,但同时又在竭力寻找安定,如此真实的分享,直面人心。

相关网站:「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节目重温 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our-social-land-series/595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