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波疫情杀得表演艺术团队措手不及
香港表演艺术工作者在2020年经历了超过200天剧场关闭的日子,也尝试在不同空间发挥剧场的可能性,利用线上资源和平台创造永续空间,亦让海外交流在段时间维持著一定的发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团队和观众从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阴霾下逐步走出,剧场又开始热闹起来,即使海外演出因为艺术家必须隔离而大量减少,但本地作品继续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制作。
香港表演艺术工作者在2020年经历了超过200天剧场关闭的日子,也尝试在不同空间发挥剧场的可能性,利用线上资源和平台创造永续空间,亦让海外交流在段时间维持著一定的发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团队和观众从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阴霾下逐步走出,剧场又开始热闹起来,即使海外演出因为艺术家必须隔离而大量减少,但本地作品继续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制作。
疫情爆发初期,各表演场地首当其冲,如何让演出继续以不同方式接触观众,是表演艺术界各方探索的实验。那段时间线上表演艺术节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场地陆续松绑,观众似乎又习惯了戴口罩看演出,进场观赏演出似有回复「正常」的状态。
Paprika Studio于8月演出的《给下一轮(虚拟)盛世的备忘录》也需观众参与虚拟实境体验,虚拟场域叙事与被消失的文明和城市相关,现场演出则从忽必烈和马可.孛罗的一场西洋棋对弈开始。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也在去年推出「艺术纾困计划2020」,共13个项目获资助,自去年中起进行约1年的创作。
自去年初疫情爆发,香港的表演艺术团队面对无法实体演出的困境,即展开线上展演的尝试,光线上现场直播或录播,或利用线上会议平台进行的表演制作接近200个。虽然在政府资源的挹注下,直播技术与网路硬体配套均有成长,但线上展演形式与美学是否有进一步探索?在抱持著权宜与临时的观望心态中,表演艺术工作者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值得持续观察。
《理大围城》在获2020年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后,安排在「得奖电影巡礼」系列下放映,但却在上映前3小时遭放映场地高先电影院以「受到过度关注,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为由喊停。
香港各大场地在第四波疫情爆发后已闭馆超过2个月,就连在场内进行演出直播也不可,播放旧作与委约线上新作同步进行,对策划人和艺术家来说,多少有点摸著石头过河,票房和周边经济活动影响甚钜。
香港疫情再起,又与演艺活动有关,社交舞的跳舞场所聚集成了爆疫源头。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关人员进行病毒检测,又宣布辖下场地只能排练和进行网上直播,然后又宣布闭馆直播也不能做,团队的损失,谁来负责?
香港的现场表演陆续重启,除了原本安排线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现场制作呈现,另有大型团队探索舞台和线上演出双线发展的可能性,如城市当代舞蹈团与香港话剧团。但将之前旧作的录影搬到线上播出,其相应产生的版权问题也随之浮现,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乐的授权范围等。
每年香港艺术行政人员的盛会「文化领袖论坛」,今年于八月下旬举行,在疫情期间举行的论坛,今年以「融合科技 发展艺术」为主题,正好与因未能实体进行而以网上交流的方式呼应,而疫情下艺术的新走向也是不少问答环节围绕的重心。内容多以个案和实践分享为主,主题横跨科技与数位平台,如何介入剧场设计、观众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内容丰富。
在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动荡中,又面对因疫情再度紧绷而恐惧焦虑的生活,香港的民众情绪都需要宣泄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鸣有感,在谢幕时有观众大喊口号;而企图透过剧场让参与者寻回生命力与自信的「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今年也持续举办,许多创作「与时代同行」,呼应当下社会现况,直面现实也直面人心。
虽然疫情趋缓,现场演出逐渐回温,但在人们的恐惧与防疫距离的限制中,昔日表演艺术的共时感与现场性,短期内是回不去了。香港的团队试图从中找出新的进路,线上读剧、直播演出纷纷出笼,就算无法赚回成本,也至少让剧场人可以继续创作与生活。但随著团队开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数量亦愈来愈多,众多演出同时争夺观众的时间,量的饱和反而成为了最大的挑战。而线上演出的美学实验,也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剧场无法演出的当下,各剧团与艺术节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五月时把原来两小时的剧作《听摇滚的北京猿人2021》变为五集每集约半小时的广播剧,而《See you Zoom:一个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线上互动前传)》以低成本没预算的「贫穷」剧场方式,透过Zoom与观众进行参与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际隔离的情况下真诚同时真实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鸣的处境。
为了防堵疫情扩散,香港现在祭出了禁止四人以上在公众地方聚集的「限聚令」,也使得表演艺术演出全面停摆,因应现况,有些制作转换思维,以线上直播形式演出,或推出以一位观众为限的现场表演。而这类线上演出的未来可能性也是表演艺术圈中人的热烈讨论话题,如何以此形式仍能说好故事,仍能呈现表演者的身体,是更本质的问题。
去年的「反送中」运动,因为交通不便暂停服务,和场地闭馆的安全考虑,让表演团队面对相当严峻的考验,而现在的病毒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不止多个场馆关闭、演出被迫取消,而平日兼课的演艺工作者也因学校停课顿失收入。连每年年初的艺术盛事香港艺术节也宣布全面取消,如何透过政策援助、让表演艺术界度过严峻寒冬,正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翻译经典西方戏剧,从纯粹引入介绍到透过改编融会本土语境和文化,展示粤语主体性与认同,香港翻译家陈钧润的贡献可说极为重要,其翻译剧作超过五十个,包含喜剧《嬉春酒店》、《女大不中留》等,都是中英剧团制作。可惜他于去年秋天离世,最近中英剧团推出他从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翻译的《初见》,书写五○年代华洋杂处的香港,突显中英独有的中西文艺背景。
香港反送中抗议运动持续延烧,更因港警强行攻入校园的暴力行动,让对峙局面益发升高,此时许多大学毕业典礼已经取消,而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也纷纷以罢演、罢拍等行动,发出声明表示即使「可能失去学位」亦要行动「迫使政府回应诉求」。但同时也见香港资深编舞家曹诚渊告别一手创办的「城市当代舞蹈团」建立新团「风临山海」,要求参与伙伴需认同中国,立场态度鲜明。
香港「反送中」抗争迄今四个多月,街头纷扰对峙、港铁关闭车站或提早结束服务,都相当程度影响了艺文活动的进行,已有不少演出取消,也让原已不佳的票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局艺术范畴代表提名推选活动于十月举行,多位开明派人士当选或连任,投票率 46.5%再创新高,不知是否与艺发局补加星期二投票有关,或是更强烈地反映选民对表达意愿的诉求。
香港「反送中」行动自六月初迄今愈演愈烈,香港表演艺术界人士也没有置身事外,透过相关的演出如《5月35日》、《我舞嘢讲》对事件表达参与与关切。而当抗争成为日常,创意也就被激发,为了声援被警察诬指购买「镭射枪」的学生,近千人响应呼吁用镭射笔照向太空馆外墙测试「起火」的可能性,即兴上演了一幕另类的「幻彩咏香江」。
去年才迎来西九戏曲中心开幕的西九文化区,今年上半年就传出了高层人事的变动,担任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近十年的茹国烈不再续约,暂由来自美国的表演艺术总监方美昂署任(代理),但也显露了本地相关人才青黄难接的隐忧。另香港管弦乐团的艺术策划总监林丰则遭解雇,遭乐评人批「乐团成为主席的私人乐团」、轻视本地人才。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