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林玲慧认为所有有心认识更具共鸣、更有效率发声的读者与学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属于习惯活在规范框架里的性格就必须试著打开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讨其他的技术性问题。除了吸气吸得深、力量向下扎根、肌肉放松、声带闭紧、头腔发声点等微细但关键的身体调整外,不同的语言造成的发音习惯也需注意……而经过长期练习、准备好「发声」的一切后,林玲慧说,上台时就忘掉所有的规则吧!不刻意突显技巧,一切注意力都要放在好好表达音乐里的情感。
「我在义大利留学时,发现他们的歌声为什么会如此亮丽、外放,追根究柢,不是因为发声方法的差异,而是和民情风俗、饮食习惯有关。」女高音林玲慧谈人声制造到最后,延伸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技巧如何达到,而是突显出声音总是真实反映出心声,甚至能把一个人身处的文化脉络都体现出来。「比如很多时候我叫学生手张开,他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打开手肘,完全忽略还可能有手臂、肩膀的动作。」相较于义大利人说话一定要大幅比划,双手不用就几近「失语」,台湾女生多数时候被要求要端庄、有气质、说话轻声细语,自然也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声音表现。
所以林玲慧认为所有有心认识更具共鸣、更有效率发声的读者与学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属于习惯活在规范框架里的性格就必须试著打开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讨其他的技术性问题。
好的发声,从呼吸开始
关于实际操作,林玲慧率先提点出「发声」的好坏与否,最大的关键就在尚未发声之前:「一般人如果没有注意,通常吸气只到胸腔,因为不深,说话时气流会直接打喉咙,既伤声带,发音品质也不佳。」
不过要能吸得深,不只是注意与否,更需要长期训练。她这次因为带领云门舞者练习《定光》中的歌唱段落,才发现即使是善用身体的舞者,也在「呼吸」上屡屡卡关,「因为他们好像比较容易把『呼吸』当成『动作开始』的暗号,而没有意识到气息可以沉入下半身。」
于是林玲慧要大家先把腹部想像成一个气球,吸气时要吸到身体最底部(相当于与气球吹口相对的那个点),直达下盘(腰部以下),这时尾骨会往后撑开,横隔膜左右张开,如此一来,身体就是一个充饱了气的状态。此时试著发出声音,气流会像从鼓胀的气球吹口快速喷射,利用这样的气压发声,效果最自然、最省力。
然而,声带此时不是反而遭受到更大的气流持续冲击吗?「因为有横隔膜作为缓冲,它像一张弹簧床一样,因此气流再大也不会让声带受损。」林玲慧进一步解释吸不够深会引发的后果:「通常舞者都会吸到肺以上或咽喉处,这时气流没有地方可以制造气的压力,或是制造压力的空间太小,就会直接冲到声带。」
吸得饱满后,还要注意脚趾要往地板下抓,仿佛整个人生了根,如此才能与向上喷射的气流产生反作用力以维持高压。她说这很像是拳击选手,虽然他们看起来一直在台上跳跃,可是每个人力量一直都是往下扎的,所以怎么推都推不倒。她也举出自己在排练《蝴蝶夫人》时,因为很多段落都要跪著,这时往下扎根的力量如果够强,常常会使两膝盖瘀青,所以为了达到最好的发声状态,她一定会戴上护膝演唱。
吸足了气,肌肉还要记得放松,身体绷太紧就像水晶杯被整个握住,怎么敲都敲不响,演唱时,只要专注一个点使力(稍后在「头腔」处会继续解释)就能有好的共鸣。林玲慧特别提醒:「帮助发声的是音箱(身体),而不是外显的大小声,放松身体才能有泛音,不然就会像钢琴盖没打开,声音小一半。」
当前述要点都熟练后,身体慢慢就会变得像是冰淇淋车上的叭噗,每一次把气送完,就又能自然而然地回到充满气的状态。
学习重点:
- 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人们,他们的发声方法会不一样吗?台湾人特有的发声方法观察!
- 人体是如何发声?发声部位只有喉咙跟腹部吗?
- 把身体视为发声物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发音也是如此,但发音部位又是如何带动全身肌肉呢?
让我们一起认识自己的声音与身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