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
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
揚聲器也可以製造出不同空間,例如明明就是中性的電影院、劇場,隨著音質改變,就可以變成市場或是空曠的荒野。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
「一九六○年代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現代音樂可言。」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當時樂壇的窘況。作曲家在音樂路上不順遂,偶有新作也只能零星出現,每年幾乎只有一場發表。直到幾位留學歸國作曲家,開始面對自己的根,借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傳遞原鄉情懷。他們登高一呼,召集同好開創交流園地,並由台灣出發,跨出國門,轟轟烈烈地向外發聲。 當然,在這些年來,培育作曲家的計畫也紛紛出現,從徵曲、比賽到發表、錄音、樂譜發行,給予初出茅廬的年輕作曲家們一臂之力。而今,半個世紀過去,草創的艱辛早已撥雲見日,前輩創意仍然源源不絕,後起之秀更是百家爭鳴。身為作曲家的他們,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張開天線、觸動感官,用音符刻畫心中的台灣,譜寫屬於台灣的聲音。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