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在我们紧锣密鼓地展开杂志改版工程之际,一位表演艺术界的朋友这样提问。
过去一年的疫情让全世界按下暂停键,让剧场经历过停摆又重启的过程,这位朋友因而试图翻找出18年前SARS疫情相关史料,想了解当年剧场界的因应,是否有任何能够教会我们的事?这才发现当时数位资料库的概念并不普及,《PAR表演艺术》杂志成了见证当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句提问,像是一记警钟,也是个提醒,让我扪心自问,在这个资讯横流、众声喧哗的年代,作为一本国家级场馆的刊物,《PAR表演艺术》杂志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杂志是否该增加对产业生态及文化政策讨论?是否需要带入更多以台湾、亚洲为中心的思考?甚至是积极地将台湾剧场经验记录下来?
于是,我开始咨询专业人士,团队也经过无数推翻与讨论,我们发现,当杂志试图扮演拉近读者与剧场距离的桥梁,其实也在探问剧场之于观众的重要性,因此,借由改版首刊号的封面故事〈Open for All:剧场与你之间的距离〉,我们希望能打开公众与剧场的对话,也拉大公众对杂志的想像。
「剧场的诞生,最初的定义是讨论公共事务,后来才出现戏剧。」戏剧最早源自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将其标准放诸于台湾检视,观点落差在所难免。因此〈Open for All:剧场与你之间的距离〉专题,不从西方研究理论著手,而是借由盘点如火车站、大庙前、骑楼下等,这些在台湾你我熟悉的生活场所,凝聚大家对公共空间的想像与界定范畴。旋即,再将场景转换成剧场空间,盘点如国家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卫武营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牯岭街小剧场等场馆,检视你我与剧场之间的距离。我们也透过剧场导演许哲彬带路,了解欧陆是如何思考剧场的公共面貌,最后再邀请了剧作家李屏瑶、艺术家周依与苏品文、数位艺术创作者王连晟,让想像力奔驰,在纸上提出兼顾公共性的剧场提案。
2020的疫情,也让我们将自身目光望向台湾、看向自己,让人更好奇台湾剧场这几年的发展及累积。也因此,〈剧场ㄟ冷知识〉透过剧场灯光设计师庄知恒现身说法,带著我们了解灯光设计上工需要的小道具,也借此窥得台湾剧场长期自我训练的变通能力,最后研发出来的职人结晶。〈职人的门道〉则从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的制偶师们的技艺中发现,原来他们也得进行身体训练、关照生活,才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偶。
跨界合作早已无所不在,〈跨界对谈〉 找来编舞家布拉瑞扬与创作歌手阿爆,谈这对表兄妹如何从9岁就认识却不熟稔,长大后分别回到故乡开始认识彼此,又在彼此创作路上相知相惜。〈跨界激荡〉则邀请到漫画家曾耀庆观赏完无垢经典舞作《花神祭》之后,经由画笔将触动跃然纸上。
杂志改版是一项大工程,尤其是与团队一起重新盘点29年来的积累。一月号的改版,只是个起点。未来,我们会将视角拉回台湾,放眼亚洲,挖掘更多属于表演艺术界的产业生态、幕后故事,及挖掘更多有趣的专业门道。
*以下感谢接受改版咨询的专业工作者:王柏伟、白斐岚、周伶芝、郭亮廷、蔡淳任、魏君颖、邹欣宁
客座总编辑 江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