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旁白
对话体

旁白

声韵学《玉篇》注记:「旁,犹边也,侧也。」旁白的「旁」,不在其位,注定了偏离的出身,是旁观、旁听、旁敲侧击,旁系姻亲,指认了置身事外,抽离、拉开、隔岸观火的位置。旁白虽是热闹的语言,但不处于正室,旁言旁语,难获得重视和瞩目。

声韵学《玉篇》注记:「旁,犹边也,侧也。」旁白的「旁」,不在其位,注定了偏离的出身,是旁观、旁听、旁敲侧击,旁系姻亲,指认了置身事外,抽离、拉开、隔岸观火的位置。旁白虽是热闹的语言,但不处于正室,旁言旁语,难获得重视和瞩目。

那天你突然替旁白抱屈,「相较于独白和对白,旁白似乎较少被讨论。」有吗?「对啊。你细细想看。」好像是喔。我翻开戏剧辞典,对于旁白的说明,不外乎,角色暂时离开情景,转向观众或对自己说话,并假定还在场的其他角色没有听到。如莫里哀《守财奴》的阿巴贡,他在交代仆人工作和赏罚原则时,一旁的雅克师傅适时地点评,嘲讽他行为,打破第四面墙,博观众一粲。

「暂时离开情景是什么意思?」你想了想,「是指回到演员身分跟观众说话,还是带著角色呢?」嗯,有些模糊地带,感觉都可以吧。「演员在角色里面,也在角色外面。」记得前辈J提过,戏曲中的「打背供」专指某个角色背著舞台其他人,以角色身分向观众暗示剧情或透露讯息,简单如一个眼神,复杂如一段完整表演。虽然戏曲没有独白、旁白之分,但两种术语在概念上暗通款曲,遥相呼应。「这不就是旁白最有趣的地方吗?」你莞尔一笑,「有意为之。」显然,旁白的玩味来自刻意性,不只是说的内容,更要紧是,聆听的对象。旁白道出那瞬间,即和观众达成共谋,是约定俗成的乐趣,如集体作弊,享受著台上其他不知情者的困惑。在场并知晓,成了秘密结盟的伙伴。

声韵学《玉篇》注记:「旁,犹边也,侧也。」旁白的「旁」,不在其位,注定了偏离的出身,是旁观、旁听、旁敲侧击,旁系姻亲,指认了置身事外,抽离、拉开、隔岸观火的位置。旁白虽是热闹的语言,但不处于正室,旁言旁语,难获得重视和瞩目。因此,「旁」若起了念头,则习惯把「他人」牵扯进来,形成共谋关系,好博得进退皆宜的位置。所以剧中角色旁白时,能跳脱框架规范,和台下看戏的我们对话,对其他角色适时评价,或嘲讽或担忧。我想起上次我们聊过,如果独白从内省出发,迎向开放的未知;对白召唤你我之间的羁绊;旁白,则预告他者的在场,现身。

意有所指的旁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诗意点来看,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有火有烟表示有人家,没看见的比见到的更有想像,没说出的比言尽的更有画面。我看著你,脑袋突然迸出了这句话,当今某些政论节目都带有旁白性质吧。「对啊,似顾左右而言他,声东而击西,引出浮想翩翩,可进可退。」明明是议题主述,却充斥了这种性质,像极了约翰.伯格说的:「今天媒体上的话常常像藏起火焰的烟雾屏幕。」适切的旁白点出暧昧,留有余味,过量和失控则成了有意的卸责和遁逃。

「有没有一个戏完全用旁白来构成呢?」我愣了愣,旁白本是反衬的存在,若无轴心,何成其「旁」?或许如电玩里头,不断开外挂,最后外挂构成了主体?旁白成了正本,还能称之为旁白吗?你提出了讨论的另一个纬度:「金圣叹的点评本,述及《水浒传》、《西厢记》、唐诗等,他心中希冀的读者,除了自己,会不会也包含了后世看他怎么读古典的我们?也就是说,点评本是古典小说的旁白性质。」我想起阅读潘金莲首次见到武松,叫唤「叔叔」时,金圣叹便在一旁注记,「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于是潘金莲一边唤,金圣叹一边数,数到第三十九遍,金莲看著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他大笔注解,「妙心妙笔。」角色、作者、点评者和读者共同绝倒,共乐也。

对啊。点评本来到当代转换形式,就如观赏影音频道时,萤幕上的弹幕,画面旁的留言串。差别在于,点评扣紧正文借题发挥,弹幕留言更随心所欲,离题偏题随处可见,更多时候,那些文字诉诸视听众们的回应,以致「回应」回应,回应渐渐铺天盖地,喧宾夺主,形成文本的「次文本」。你想像的「旁白剧本」,或许可借用不同媒介开拓和交织来形成。

你转向读者,「看吧,作者再怎么写,还需要读者呼应才能构成世界。」「你说什么?」「没有啊。」嗯,我想,你已经把「他」拉进我们的世界,是吧?

K

 

文字|高俊耀 穷剧场联合艺术总监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